学习日志2025年4月27日星期日
昨晚,与同事们共进晚餐。我是辟谷的第六天,所以只是借此机会和大家交流近日的一些工作进展和感受。两周前去地扪主持“春秋论坛”,然后一路调研,回到玉泽园,还没有机会与大家交换看法,马上又要迎来“五一”礼乐共学营。
昨日上午,李元庆老师的最后一堂课,请大家提问,慧安老师问道:阿拉伯国家目前的“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他们的“礼乐生活”有何特点?
李老师大概对这个问题有点陌生,于是我做了点补充。“礼乐”二字是中国传统语境中独有的,圣人制礼作乐,教化民众,于周朝达到极其成熟的高度,不仅大量出土的青铜礼器和编钟可以证明,而且《诗经》就是周朝礼乐文明最重要的写照。
《诗经》不仅是语文教科书中所称的“文学”,它的风雅颂,包含了古人完整的礼乐生活,既有日常生活中的歌咏,又有重要宴会上的雅乐,更重要的是古人的祭祀生活。与商朝以活人为祭品的风气不同,文王周公贵生爱民,认为“人乃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也”,人是天地间了不起的存在,不能随随便便将人当作牺牲品,故一定要善待生命,善待彼此。
《乐记》曰:“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又曰:“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今天大家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伴随着“物质文化遗产”(即考古文物)而生的新概念,为何有集贤鼓乐有所谓中国古典音乐“活化石”的说法,那是因为它是古代礼乐文明活的遗存,不仅是音乐的事。包括贵州侗族大歌、泉州南音以及潮汕音乐等,当我们深入学习,就可以感受到古人礼乐生活完整的面貌——既有像侗族百姓那样日常生活中载歌载舞的画面,又有宴请宾客时其乐融融的祥和气氛,更有敬天法祖的郑重与神人以和的大礼大乐。难怪《中庸》里赞曰:“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
我长期从事出版传播工作,很赞同“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主张,可惜的是当前的文化艺术界精神不振,受商业主义、消费主义、娱乐文化的侵蚀太深,那些知名的作家、艺术家们的生命状态以及他们的作品,不仅不能鼓舞人心,反而容易误导民众。文化之事,不可不察也!
很感恩有机缘带领“夸父班”这样一个小小的青少年学习集体,冲在时代的前列,不仅每年以徒步一千公里的行动去鼓舞同龄人,而且从各地民间文化传承人那里充分汲取养分,还原、彰显、重建中国人的礼乐生活,从而鼓舞这个时代的“士气”!
礼乐生活,既不是宗教生活,也不是表演艺术,而是自然、活泼、赞天地、泣鬼神的精神生活。通过天人一贯、神人以和的“礼乐”,中国人才能重建对生命的信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句话是领导人发自肺腑的呼吁,可如何做到?
——靠单一的政治宣传?靠僵化的理论灌输?靠皈依某种宗教?靠个人盲修瞎练获得某种神通?皆非也!
惟有“致礼乐”。致礼乐,即致良知,即致中和。
【雨麦老师学习随笔选摘】
《活出中国人“义勇”之精神》
安静的夜晚,窗外大风呼啸,犹如一声声发自内心深深的呼唤。泥土的味道,粉尘的气息,夹杂在一起。轻轻地呼吸,五味杂然。湖边的鸟儿,翱翔在空中,随着风的方向,时动时静,有阻力有助力,依旧自在安宁。
晚餐时听黄老师聊到近期的工作,感叹时间加速的同时,每个人又都身在其中,尽己之力,做着自己的本分事。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何其有幸,生在中国,大开大阖的时代,我们能跟随自己的心,踏踏实实地在慧命上过生活,唯有感恩!
“如果从事教育、文化工作,不关切政治,不关心国家安危、天下大势,那么很容易误人子弟。”教育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导之以正。感恩自己还保留着一颗朴实纯粹的心,没有被社会习气过多染污,会被瑞芳老师讲到的“故事”触动,瞬间湿了眼眶,一位位朴素淳朴、宽厚善意、阳光刚毅的士人呈现在眼前,皆具勇美之气。“故事”中一位纯朴的妇人几句平常话,就是从我们够大的那个“祂”出发,良知人人本有,不仅仅是一份人与人之间的善念、善意。义勇就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不因强权而怯懦,不因强势而自卑,拨乱反正需要“士人”的挺身而出。
士风化育着人心。听老师们分享到“春秋论坛”的感受,像张腾万校长、杨云标老师等等,大家都是“以爱为导,顺道而行”,都不是从私利出发,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如有神助!”真切地感受到民间的士气,慢慢地被鼓舞。愿我们人人都能点亮自己的心光,慧光生!光能汇聚成火,火能成炬,一扫阴霾,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从圆满出发,放开了活,尽己之性!不断地突破着狭隘的意识所限,“我愿意”随着大家往前走,追寻自己的天命,随“时”而动,各种善缘会自然汇聚,共同成就一份道业!以美利利天下。
感恩因缘际会,“我”也在其中!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摘】
◎今天是周六,下午打过电话,照常干大扫除。我被分到书道教室,雷蒙老师在楼下写字,所以我们就闭上了嘴,默默地清扫,听着古琴曲,闻着大麦茶和香的味道,很能安抚人的心情。
我们一点点把教室里的边边角角打扫干净,干完才意识到,这好像是我第一次这么安静地做值日。内心平静的时候,快乐就来了。
◎今天上午主课后,同学们便自行组织起来,为“五一”的英歌舞展演,自发操练出来,沿着每日晨练的路,边走边跑,一路练习。遇到一家三口,坐在路旁的长椅上,就问我们打的是不是日本舞,大家当时被问到,多少有点懵,但也没有多说什么。可见,现在人们对我们自己的文明,是多么陌生。想想十分感恩,自己能来到这里学习,不仅是对未来方向的确立,同时,也有文化上的信心,何其有幸生在中土,不是一味地赶英超美,在了解其他文明时,同样也不能忘本,忘记我们的文化脉络。有其根,才能更好地向上长。
这几日,由李元庆老师讲述《阿拉伯世界的历史与现状》,很生动,老师以切身的经历来讲,收获满满,从各个国家,到“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的大势向上,朝着一条与之前不同的道路,文明的合作、相融。看到其他文明,它的背后脉络是什么样的,世界正走向“天下大同”的新局面。教育离不开政治,政治也离不开文化,政治即众人之事,事事与我相关,知天下事,才知道自己如何更好地去开展。关于这方面,老师也给了一些建议,可以广泛地去了解国际形势,多去接触。“走出去,请进来”,广交朋友,在交流的过程中,找到真正感兴趣、适合自己的道路。用心去“参同”,而不是在“分别”上做文章,主动投身这滚滚的历史洪流,找到自己合适的位。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