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霖 | 教育的核心是政治,政治的核心是文化

昨日下午,李元庆老师在冀州中学做报告

学习日志 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文字及整理 | 中霖

今日中国,公立学校占基础教育的主体地位,这一点是特别值得尊重和肯定的。尽管当前基础教育也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但它是暂时的,不能因为这些现象而否定中国的公立教育体制。对这个问题,大家要有充分清醒的认识。

前天,冀州当地领导来玉泽园非遗文化研习基地视察,对我们做的工作表示赞赏之余,也略有一点担心,他问道:你们做的这些教育尝试,涉不涉及政治?

我明确回复:当然涉及政治!政治是众人之事(孙中山语)如果从事教育、文化工作,不关切政治,不关心国家安危、天下大势,那么很容易误人子弟。

一方面,受现代教育分科之学观念的影响,我们习惯于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这些名词概念化,似乎都是一些专门的学问,“我可以不关心政治,也能做好经济工作,也能做好文化、教育领域的工作”;另一方面,受建国之后一些曲折的历史经验影响,不少人怕谈政治,做学问似乎应当远离政治——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如今都要一一澄清。

孙中山先生对“政治”的定义很到位,他说:“政治就是众人之事。”这句话的实质与中国古代士人的传统是一致的: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是我的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是一个人的成长,还是引导和陪伴一群人成长,必须关心“政治”——这里讲的“政治”,恰恰不局限于西方学术体系内的那个“政治学”;也不等同于形式上的“政治学习”。

我们也看到,在学校,在单位组织的一些政治学习,基本上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组织者和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无感,大多数是在应付上级交代下来的差事。但当你在昨日冀州中学组织的报告会现场,感受到这生动的一幕:孩子们被李元庆老师的博学、风趣,以及基于“大国外交”的天下观所折服,整整三个小时,没有孩子离席,现场时不时响起欢笑声和热烈的掌声——你就对“政治”有了不同的感受。

点亮智慧之光

在现代汉语语境(这个语境恰恰是深受西方现代意识形态影响的)中,“政治”意味着你的某种意识形态立场,要么左,要么右;要么极端主义,要么折中主义……总之,都是平面的思维模式,没有一个超拔的维度。我们看到的许多“公知”、“大V”就是如此,语不惊人死不休,喜欢用偏激的观点去赢得点击率,包括一些传授“国学”的老师。他们美其名曰:是与政治保持距离,用批判的精神来督促政府、启蒙民众。

如果说鲁迅先生当年是用笔当作匕首,当作投枪,要揭露旧社会的阴暗现实,那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前辈处于“革故鼎新”的前半场,他们的任务是扫荡民众心头的一切心理阴霾和道德枷锁,用毛主席的话来说,是推翻“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站在三千年历史大变局(不仅是百年大变局)来看,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些现代语汇都是可以理解的,那都是人心的整体偏差呈现出来的不同面貌。由此可见,“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里触及到的“中道”是多么可贵!

故王镇华老师早在千禧年(跨入21世纪的门槛)宣告:惟有中道今来,两岸才能共同超越“五四”迷失,通古今之变。

镇华老师对四九年之后的中国大陆缺乏切身体会,而像我们这样的大陆人,对美国、欧洲以及受西方民主政治影响的台湾地区是有充分了解的。今日中美博弈,不是简单的“东方压倒西方”,而是重新接续王道坦坦、王道荡荡之文化传统的新中国,不再走西方的老路、邪路,而要走上宽广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引领当今世界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也是当前世界最大的政治。历史潮流,浩浩汤汤,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这也正是圣人孔子的政治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为政以德,和谐在道(王镇华老师的字)

中国的王道政治,是抑制美国霸权主义行径最有力量的“武器”,也是超越所有意识形态对立(包括宗教冲突、民族冲突)的最佳解决方案。报告会现场冀州中学的同学知识面很广,也很聪慧,提出的问题大多与国际政治中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有关。而李元庆老师非常从容地应对,这得益于他六十年来从事外交工作千锤百炼,培养出来的大局观和对新中国“外交事业”深刻的体会。

面对国际交往当中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不同的政治观点,李老师引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六个字原则——“共商,共建,共享”,就能广交朋友,切实做到不同而和,美美与共。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的外交工作中的具体呈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天下一家”的当代表达。它不只是一个新概念,而是对当代中国主动承载“天命”的确信。这也是对“天-地-人”大生命的确信。正如孔子所言:

“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感恩我们生在这个时代的中国!祝福所有!

感恩老师!李元庆老师与师母的合影
(拍摄于衡水湖畔)

附:【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摘】

■ 01

今天早上讲到中阿合作的各种方式,很感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同时,也要知道别人需要什么;自己和别人都需要或都不需要;自己要、别人不要;别人要,自己不要——就像做数学一样,我们要分类讨论,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觉得不公平,就在TA认为自己很厉害的领域打败TA。

晚上看了一部与宗教有关的电影,影片的结尾很有趣,电影中体现的宗教信仰与中国自古的信仰有点殊途同归的感觉,很受鼓舞!

■ 02

每日除了上午李元庆老师的课程,去了解阿拉伯世界的文明,下午,也有英歌舞和集贤鼓乐的练习。向外打开眼界的同时,也能落实下来,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在这过程中,变化气质,不是“实用主义”,为了生计而学习,而是放在这个开阔的时代去思考,不断去尝试,去确认自己的人生定位。我们在做的事,不是来添乱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要尽自己的本分。

晚上,观影会。结合近来跟着李元庆老师学习关于伊斯兰文明的话题,看了电影《教宗的承继》,讲述刚刚离世的教皇,与上一代教宗的承继,前几日的时事材料,也谈到这个话题。世界上没有绝对优秀、主导的文明,天下一家,都应相互包容,世界因多元而丰富和谐,透过这些不同的精神信仰传统,可见天地之心,与内在的神明沟通,更加坚定了我的根本自信,我可以更好的去开展,从“我愿意”出发,顺天下大势而为。

为己之学,尽自己的本分
–集贤鼓乐练习日常

■ 03

最近上午都在上李元庆老师的课——《阿拉伯国家的历史与现状》,收获很多!教育的核心是政治,而政治的核心是文化。所以教育离不开天下事,身处这个时代就应该了解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不是关在房间里死读书,纸上谈兵。“教育”、“政治”、“文化”是一体的不同侧面,不可分割。文明之间应当是相互包容的,虽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但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懂得变通(时与位)就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望天下和平,世界大同。

■ 04

太阳正逐渐回归,五点半起床,窗帘拉开,已是天光大亮,宝蓝色的天穹将思绪牵走,带到无限清明的天地间,温润着一方土地,真是一睁眼就感恩不尽。望穿整个宇宙,与我心一体。天顶清深无尽,人心亦然,看似交感,实则本来一体,宛然有感,毕竟无着,遍在最清明的朝晖当中,心无杂念,天人皆空。

日志中谈到“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这两者的偏执之处,在于没有“随时”之义。前者是人心不断成长的狭见,对于后来者的裹挟与暴力;后者则陷得更深,是一代代不断被更大的业力卷挟着往下走。

中国文化从未崇尚过教条与我们已知的、有限的经验,因为“时”不断在变化,大学之道,在新民,随时而日新,落实在切实的生活中,不必拘泥于过往的成与败。当今社会如此开明,趋势是:以往的种种规则正不断被打破,那些固化的教条、经验已经不再通用了。过往的经验谨供参考,更重要的是,放在当下的背景中去思考,如何去开展每一天的生机。随时之义,不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已,此谓这个时代的转机所在。

复见其天地之心

奉元,德简,道安,惟正命!
文化的事就是天大的事,而人格是天赋的。天大,地大,人人都可以活出天地的大美!
欢迎您成为“道大”的一员!
(点击海报,即可查看奉元班招生公告)


礼乐的人文化成
欢迎大小朋友们来到河北,相聚希望之州,
共同感受精神自足、其乐融融的大美礼乐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
瑞芳、王煦、雨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