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5年4月24日星期四
昨日,李元庆老师的课,从伊拉克谈到埃及,中间还介绍了科威特、阿联酋,一幅古老、斑斓的阿拉伯文明画卷逐步展现出来。
如今的伊拉克,是古巴比伦文明的发祥地;如今埃及,尽管也还是那个古老埃及文明曾经存在的地域,但沧海桑田,灿烂的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文明已经断绝。我们今日所知的这个阿拉伯文明脱胎于古希伯来的“一神教”传统。有先知说:“阿拉伯人胜过外族人的只有虔诚的信仰。”早期的阿拉伯人,作为游牧民族,没有多少可以教给别人的,他们更多地是跟别人学习,无论在艺术、建筑、哲学、医学、科学、文学、政体等方面。故也有人说:“从历史上看,阿拉伯文化其实是抢来的文化。”
在世界中古时期,阿拉伯文化取得了令世人尊敬的辉煌伟大的成就,后世的西方历史学家对此表示由衷的敬意。阿拉伯文化最繁荣的时期大约是在公元8-12世纪,它涉及的范围包括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在阿拉伯文化的繁荣时期,形成了位于伊拉克的巴格达和西班牙的科尔多瓦等文化中心。阿拉伯文化通过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传入欧洲,曾对14世纪欧洲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产生过有益的影响。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
英国学者罗伯特·布雷福特说:“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阿拉伯人,现代的欧洲文明就根本不会出现;如果没有他们,欧洲就不会扮演那么一种超越所有先前进步阶段的角色;如果不是受阿拉伯文明的影响,在15世纪,真正的文艺复兴就不可能发生。”
与处于欧洲“远东”的古老中国的命运一样,身处“中东”的阿拉伯国家在近代也陷入被侵略、被殖民的深重苦难当中,之后,其经济和文化深受欧美世界的影响,贵族子弟纷纷前往西方留学。在世界格局大转向的当今时代,阿拉伯国家普遍看好中国,愿积极地与中国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譬如,每四年一届的“阿拉伯艺术节”,这是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框架下重要的机制性文化活动。自2006年,阿拉伯艺术节先后在北京、南京、上海、成都、景德镇等地举办过。
譬如,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2016年,阿联酋表达了希望在中方协助下在百所学校开设中文课程的愿望。经过中阿双方的共同努力,阿联酋教育部在2018年底宣布将中文课程正式纳入阿联酋公立中小学的教学规划大纲。目前,阿联酋已有171所学校开设了中文课程,1万名学生正在学习中文,学生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学龄段。此外,阿联酋教育部还于2020年颁布了首部中文教学大纲《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全国中小学中文课程框架(2020)》,标志着阿联酋中文教育进入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譬如,《2025年沙特阿拉伯-中国文化年执行计划》,根据这项计划,沙中两国将于2025年举办文化年,期间双方将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展示各自丰富的文化和遗产,进一步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沙特文化大臣巴德尔·本·阿卜杜拉·本·法尔汉·阿勒沙特亲王殿下表示:“沙特阿拉伯与中国的文化关系构筑了一座持久的桥梁,促进了相互理解,丰富了两国的文化。这一伙伴关系不仅跨越了国界,还推动了未来的共同繁荣。通过文化交流,两国不仅分享各自的文化与遗产,还积极构建面向未来的合作,深化民间交流,为共同进步开辟了一条充满活力的道路。”
“新质生产力”是近两年的一个高频热词。从习近平主席2023年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到当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扩展意识,站在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待未来经济、社会转型中,精神文化将发挥的核心作用。
受物质主义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文化看作“上层建筑”,“文化搭台”的目的,是为了“经济唱戏”。近年来,各地重视“文旅”开发,低水平、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就是因为不懂得“精神文化”是更重要的“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最重要的内驱力。
一方面,我们要充分重视华夏礼乐文明的丰厚土壤,充分挖掘民间可贵的 “信俗文化”活的遗存;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拓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国际化视野引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以开放突破“经济内卷”和“教育内卷”的困境。要做“真文化”,而不是花费大量资金和人力去打造一大堆“假文化”。
文者,心之章也。“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因此,文明交错,文明互鉴,其中大有文章可为!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摘】
◎今天是李元庆老师上课的第三天,李老师讲课风趣幽默,引人入胜,通过自身经历讲述了中国文化对外国的影响,让我们在了解阿拉伯文化的同时,也让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感到无比自豪。
下午的英歌舞练习,大汗淋漓,十分畅快!希望可以在“五一”时与学长们一起表演英歌。
◎听李老师讲阿拉伯国家及国际政治方面的故事,很受鼓舞,老师以自己的经历在拓宽我们的眼界。老师说要培养学习的内驱力,就像沙特虽“富得流油”,但仍有长远的考虑,不断向前发展,而非不思进取,躺平。“生命贵在自觉,各正性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清醒地成长、入世。
长远以来,中东地区炮火连天,战争不断,没有几天安宁的日子,大多都是因为宗教的冲突。我们肯定正派宗教的积极作用,有信仰是好事,可后人常将其误解,总是想维护、捍卫自己心目中的“上帝”、“真主”,为谁才是“正统”而战。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何必如此互相残杀?此时想到的只有2023年年底《点亮心灯》的祈愿文:“让我们:告慰所有这些亡灵,与我们同一个天父地母的人类同胞,我们誓愿为了人类的永久和平而尽我们各自的责任!……”
不管是为了那些战火铺天盖地的国家的和平,使之可以有经济长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还是基于更大的历史责任,都应该为此做出一些改变。所以合作促进和平,和谐共享和平!让我们点亮心灯,照亮生命!祝福世界大同!
——警钟之声不可无!傲不可长,志不可无,欲不可纵,乐不可极。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