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谊明道,礼乐兴邦–《从甲骨文开始教语文》

46年来,第一张奖状
–昨晚,步进老师获得“干饭先锋”

昨天下午三点整,为期一周的玉泽园礼乐共学营结业展示正式开始。丁爱刚老师参加完郑州九十多高龄师父的寿礼,专门赶了回来。随行的还有孙子玥老师。

看到“道大”老少同学如此兴高采烈,各种才艺展示,很感慨!约九十年前的红色圣地延安,也创办了一所史无前例的大学——“抗大”,无数青年千里迢迢,从各地奔赴延安,为的是学习军事才能,抵御日本侵略者,用血肉筑起保护华夏文明的新长城。如今,我们何其有幸,能在国际政治风云变幻、险象环生的大局中,安安稳稳过日子,而且能过上精神自足、其乐融融的礼乐生活,特别需要感恩!

不仅要感恩天地,感恩古圣先贤,还要感恩上个世纪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20世纪“中国现代革命”,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也是人类文明史又一次转向的分水岭。古老的华夏文明,一直为北方游牧民族的边患问题所掣肘,然后有元灭宋、满灭明,这个所谓华夏文明实际上已有一千年的衰落。等到坚船利炮的英国殖民者及后来的八国联军,华夏文明跌落到千年历史的谷底,“新文化运动”的前辈们痛定思痛,以大无畏的拿来主义,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时至今日,因缘际会,从下至上,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有渴求;从上至下,人们都对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有期待。如何做?恰恰不是依靠政府和资本,而是发挥民间自有的生命力。“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法宝,我们今天从事礼乐文明重建事业,依然要遵循这一法宝。

景德崇圣,国富文昌。正谊明道,礼乐兴邦!就在今日。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昨日,大美雅集现场掠影

附录:赵文耕老师为“五一”共学课程《从甲骨文开始教语文》写的随笔

在一次直播中,我专门介绍了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的学术价值和当代意义。可以说,这本甲骨文字典的出版和发行,标志着中国的甲骨文学从开始的释读跨越到了甲骨文的普及,并且为甲骨文的推广和转化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大家都很明确,实验室研究一定要转化成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科技的潜力,造福全人类。同样,甲骨文的研究面临相同的问题。如果把甲骨文学的释读看作是实验室科研的话,那么甲骨文的社会化普及将是带动甚至是提升生产力的必要一步。当然,这个认识也是我在做甲骨文教学多年之后才慢慢体会到的。

我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在四五岁的时候就认识了我的老师——黄波(《甲骨文字典》编纂者之一),很自然地,他们两个也开始和我一起学起了甲骨文,当时只是觉得好玩,有意思,并不知道学习甲骨文对于后面的学业有什么帮助,当我发现两个儿子小学,初中,大学一路走来,我发现适当的甲骨文学习和书法对于孩子的生命成长竟然如此明显的效果。

第一,他们两个人都有比较好的艺术设计感。可能和小时候用毛笔画甲骨文有关,当然和以后的书法学习也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两个从小学开始就在美术方面有很好的成绩。而且我的老大儿子在只跟着我学习的情况下,第一次参加书法水平考试就直接拿到了七级证书的成绩(后来另一个学生第一次参加水平考试,直接八级,打破了我儿子创下的记录)。二儿子到高中时在摄影和平面构图方面超越常人。

第二,他们两个不仅在美术,书法,艺术方面有独到的视角和感觉,他们两个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人生规划方面也有一定的自觉性。因为孩子们小时候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除了书法,甲骨文,蒙学经典之外,还有武术(太极拳)也有足够的练习经历(六年时间)。可以说,这一点不仅仅是甲骨文学习的功劳,还有因为甲骨文的学习而自然而然增加的经典学习和武术的内容。可能是有了足够的经典的加持,祖先的力量,才会让我的老大老二有了内在生命力的绽放。

第三,两个儿子从小学开始就展示出丰富的想象力,具体到语文成绩,作文的分数是比较好的。这一点我有一定的发言权,这一点确实和学习甲骨文有关系。因为作文能力其实和人的想象力是成正比的,当然还要有一定的修辞和逻辑。而甲骨文的学习就可以激活神经元,激发想象力。每一个甲骨文都是一个场景的浓缩,而且通过简单的线条可以展现出这个场景背后丰富的意象,学习甲骨文的过程,就是激发潜意识的过程,就是提升智慧的过程。

所以,很自然,我的第三个儿子,现在已经开始甲骨文的学习了,现在他还没上小学,我期待老三儿子上学之后的表现。

除了我三个儿子,我以前的学生们,尤其是从一年级一直跟着学习到小学毕业的同学们,后面的学业都非常顺利,还有考上北大的,也有考上美国名校的。这一点又一次验证了小学时学习甲骨文和书法的好处。

赵文耕老师在玉泽园的分享会

当代教育语境下,语文学习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价值重构。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语文课时占比提高至20%-22%,远超数学、英语学科,这一政策信号折射出国家培育文化自信的战略考量。家长群体中,87.6%认同“语文学科决定全科理解力”(《中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2023),但面对具体实施路径时,72.3%的家庭陷入”认知清晰,操作混沌”的困局。

这种教育焦虑源于学科特性的深层矛盾。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既包含可量化的识字书写(掌握3500常用汉字的国家标准),更承载着不可见的文化基因解码功能。很多家长暴露出有病乱投医的无奈,纷纷将硬笔书法作为切入点,本质是受“可见即可控”的思维驱使——据书法培训行业数据显示,少儿硬笔课程报名量三年激增240%,但同期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监测显示,仅15%的学习者实现书写能力与阅读表达的正向关联。

个人感觉,适当的识字教育是改变语文教育困境的捷径。每个汉字都是打开传统文化的密钥。从甲骨文识字,可以打通识字,书写(书法练习),右脑记忆(图形),中国历史(历史典故),古诗词的学习。可以说,甲骨文的学习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四两拨千斤的好事。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已经研发出一套36课时的甲骨文学习内容。希望有愿心有需要的家长们加入,参与学习。前10000名免费学习(注:赵文耕老师的《一字一画甲骨文》课程,也会在道大官网开设专栏,提供免费学习的名额,敬请关注!)

文耕学堂简介:2017年创立,主张从文字开始学习中国经典,从甲骨文认识文字的本义。并且倡导甲骨文学习配合书法学习,更深入了解文字的深意。常年开设线上和线下甲骨文和书法教学。

赵文耕老师简介:1975年生人,祖籍河北宁晋,北京工业大学毕业,常年笔耕不辍,精通篆隶书法,甲骨文普及者,中国传统文化践行者,陈氏太极拳习练者。

赵文耕老师分享甲骨文


附录:《从甲骨文开始教语文》课程提纲    (注:五一礼乐共学营将开设此课程,详情请见今日公号次条)

■ 01  

甲骨文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讲座模块(70分钟)‌

甲骨文概念解析(20分钟)

甲骨文发现历程与文字演化脉络

甲骨文构造特征:象形/指事/会意造字法

甲骨文中的神话密码(25分钟)

分析”龙””凤””帝”等字的原始意象

解读《山海经》与甲骨文的互证关系

语文教学方法论(25分钟)

汉字六书理论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古诗词意象的甲骨文溯源教学法

■ 02 

甲骨文学习次第

‌讲座模块(80分钟)‌

认知次第理论(30分钟)

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植物→动物→天地→人文

“本源识字法”四阶模型详解

分类文字解析(50分钟)

自然类:林/森/川/岳的造字逻辑

工具类:鼎/爵/戈的器物溯源

人文类:礼/乐/孝的伦理构建

■ 03  

甲骨文与经典解读

‌讲座模块(75分钟)‌

解经方法论(30分钟)

“以字解经”的学术传统与当代价值

文字学视角下的经典误读案例分析

实战解读(45分钟)

《大学》”明明德”的甲骨文本义解

“格物致知”中的”格”字本源探究

‌围绕”仁””义”等核心概念展开本源讨论

■ 04

 甲骨文与书法入门

讲座模块(60分钟)‌

书字同源论(30分钟)

甲骨文笔法与小篆结构的承继关系

书法练习对文字理解的强化作用

身心双修论(30分钟)

篆书执笔法与气息调节的关系

书法临摹中的专注力训练方法

‌体验环节(80分钟)‌

小篆筑基训练(50分钟)

泰山碑单字精临(一乘一宣纸)

甲骨文与小篆结构对比分析

■ 05

甲骨文书法创作

‌创作指导(40分钟)‌

多体融合技法

甲骨文稚拙感与小篆线条的融合要点

经典金句的字体适配原则

形式设计思维

条幅/扇面/册页等形制的选择策略

朱墨搭配与界格设计的视觉效果

主题创作

自选《周易》《道德经》等典籍金句

完成三幅不同形式的书法作品

策展展示

布置微型书法展并撰写作品说明

开展”以书会友”互评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