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5年4月3星期四
读孩子们清明假期写的《日知录》,与平日在校的文字有挺大差异。回到各地,尤其是清明祭祖这个特殊的日子,孩子们感受更深;而平日在班级里,感觉比较单一,有些年龄小的孩子还不太懂得表达,可见“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而“教室”永远是有局限的。
如何学习传统文化?
一方面我们很容易受到当前集体意识的影响,将“传统文化”当作一门陌生的学问来对待,譬如,我们常常不经意地说:“我对传统文化不熟悉”、“我近期在学习传统文化”,包括前面这个提问“如何学习传统文化”。这类表达背后,其实我们已经将“传统文化”对象化、概念化、知识化了,这是西方哲学思辨的模式,主客二分,感性理性二分。幼儿园的孩子不是这么来学习的,他就是接触、模仿,不加分别地拥抱、吸收。故王镇华老师十分重视蒙特梭利博士总结出来的“吸收性心智”的说法,将其当作“良知”、“良能”的新“名”,帮助大家加深理解。因此,孩子生活的场域,非常重要!而家庭生活,家里的父母大人、长辈大人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深刻。
在传统语境中,“大人”有三层意思:一是父母大人,在年幼的孩子眼里,父母就是天,值得他们无限信任和崇敬,可惜的是,大多数父母为了哄孩子,把自己也变成了小孩,说话嗲声嗲气,逗孩子玩,让孩子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模仿还是不模仿。孩子的良知随时都在工作,尽管他的自我意识还不是那么清醒,有点懵懂,但他的良知会判断,身边的这位“大人”值不值得跟随和尊敬。二、在传统社会,有“位”的官员被百姓尊称为“大人”,故戏曲台词里常有:“大人在上,请为小民做主。”可是在强调“天赋人权”的西方现代人本主义观念中,官员只是“公务员”,在道德上无须对他们有要求和期待,比如美国的总统就是典型例子,像拜登、特朗普只是能干人,他们自己无须为自己的言行感到脸红,那么百姓应该去效仿谁呢?中国当代的官员也是如此,与传统的“士大夫”完全无法比美,故老百姓也无从跟随,只能深深的失望。三、“大人”最核心的内涵,就是与天地合德的人,那是“大学之道”的本义。
另一方面,孔子之教,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说,历代儒家自诩为孔子的代言人,将孔子尊为教主、至圣先师,但历代儒家有自身的局限和偏差,而孔子都得为他们“代过”。今日孔子之所以面目全非,历代腐儒难辞其咎。而进入圣门,与伏羲、黄帝、尧舜禹、文武周公等先圣之道接通,能进入“孔门圣学”十分必要和难得(尽管不是唯一的途径)。所以,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矛盾。
阳明尽管十二岁就立志做圣人,不可谓不发心,不可谓不天资聪慧,可为何还走了那么大的弯路——今日看来,阳明的这些弯路是必经之路,早年出入佛老,又经历了许多磨难,才能使他不依赖书本,格外重视实践,以及内圣的功夫,故龙场大悟之后,发出“知行合一”之感慨。而人们又容易将“知”“行”打成两段,以为“知”是理论、知识,而“行”只是实践和验证,阳明实在不得已,又反复辨明,“知”乃良知也,“行”乃“仁以行之”之意,不是“行仁”(努力去做“圣人”、去行善事,将“理想人格”替代性情各具特色的“我”),而是“仁行”(从心源流淌出来的,自然而然,不需要预设,随机讲法,随缘而生,活泼泼的)。于是晚年只提“致良知”三个字。
呜呼!孔子之后,因颜回早逝,便无门生得其真传。孟子私淑于孔子,也只能称为“亚圣”。但天道不远人,天惪在人心,如庄子、文中子、阳明子、悟元子(刘一明道长之号)等天纵英才,反而能入圣门,得圣人之教一点真骨血。
逢此盛世,天佑中华,需要大人辈出,故各位同学要真发心,才不辜负自己的天命。今天这个时代,不要去幻想出一位圣人,来当救世主(“五百年有圣人出”,那是孟子的说法,他有他的自我期许,不要误读);而是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都应立大人之志,否则耽误了孩子的慧命,也辜负了自己。惜哉!痛哉!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摘(3月29日-4月2日)】
◎做完该做的事情,便出门散步。挺平常的一天,没有什么感受。
这几天找到了自己以前写的作文,看了一下,与现在写的文章有挺大的区别。之前都是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对生命没有感受、感触和感动,写出来的东西会有点儿干干的感觉。现在知道对生命有感,写出来的东西才不会感觉干干的。
◎晚上九点多,爸爸回来了,带着一大袋冥币和一个崭新的打火机,看来我们要提前祭拜了。当然也是我十四年来的第一次。
各种各样的纸钱与金元宝被分成了好几堆,点着起来,火光格外明亮,很大,靠近空气仿佛都被烧着了,但却没有浓烟,爸爸妈妈在那里轻声念叨,我时不时拿棍子捅一捅火堆,以防他灭掉。“家里的香火可真旺啊,我没有什么愿望,只求祖辈们可以过得快乐些。”天气不冷,不知是被火熏得还是怎样,我的眼角有些湿润。
◎今日与家人们一起去扫墓,那地方全是墓,很震撼!敬天法祖一直是中国人的美德,继往开来。
过了一天的乡村生活,很清静,舒坦!做好自己该做的,便没人可以要求你。下午从外婆家回到了城市里,感觉有点压抑,所有人都埋头看手机,很没精神。应该回头看看那些传统文化,正正精神!
◎早上与母亲开车回到了老家,吕梁的交城县祭祖。和爷爷、奶奶到了村里面的祖坟,去祭拜太爷爷与太奶奶。在烧纸钱前,我用笙吹了集贤鼓乐的《坐帐》与《接圣旨》,进行了朴素简单而又庄严的乐祭,并和妈妈一起唱了道大校歌,想告诉他们我有在用心学习成长。唱完后,与母亲和家人们相视一笑,都很感动,很圆满,祖先们仿佛真的收到了我们的敬意,心里无比欣慰和高兴。“礼乐”让我感受到我与祖先,和我的生活,我的家人,相处在一起的美好与幸福,就在一个“和”字上,回味无穷。
回来的路上,路过了清徐服务站,正好服务站內有一个清徐老陈醋博物馆,便参现了一下。在展厅的最后一个单元,迎面而来“沉得住,才够味”这六个字,很感动。练习《梅花操》,要去领略南音的深意;做每一件事,都要先沉住气,活泼泼地做事,才能做好事,做好人!
◎今天是假期第六天,这一趟回来过清明假期受教很深。清明节不只是一个形式,对过往的先人要慎终追远,在人世间的“我”更要正自己的位。做学生就要正学生位,做子孙就要正子孙位,“没有天地,没有先人,没有父母,没有你此生做人的机会。”唯有感恩!
昕墨的命名:在我呱呱坠地的时候,父亲就起好了名字——“心默”,意为“心中默默地装着(那个)” ,为人做事要谦虚,所有的才华都放在心里,留有一份光明去做事。故赋“昕”字,《说文》:“昕,旦明,日将出也。” 墨,又寓意黑土的意思,表安居乐业,土地肥厚之意。“一日之计在于晨”,破晓之时,沃野之上已有无限生机。
天地父母已经把最好的那个礼物和祝福安置在了自己身上,还一定会传递下去。好好珍惜,好好做人。自己要长出来!
◎今日转场武汉,去了湖北省博物馆,十分赞叹!深深地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重量、厚度,是华夏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历史长河延绵不断,繁衍,昌盛,涤荡,争霸,换代。周而复始,起起伏伏。故而地气雄浑,厚大,壮观!
还与刘哲涵一起去妈妈的母校参观,听她讲以前的校园生活,好有趣,也见到了她大四的班长(我们一起吃了餐饭,很友善、热情),可见她的青春过得很好,从未虚度;我想我的青春,以至于一生,也定会十分精彩、丰富、快乐。路虽不同,可都是自己喜欢、愿意做的事。
——志同道合。
(中霖整理)
【附录】《礼乐是什么》之四(4月3日):
从先秦到汉唐,潮汕音乐里都存留着,我们的理解不要仅落在宋代,这样局限了。不署名的曲谱是乐官作的。不计较什么朝代。笛套是大雅,讲社会生活。潮州弦诗不带锣鼓,是小雅,是个人心灵的作品。不要那么清晰分类,它们与《诗经》、与《易经》的时代接近,与百姓生活在一起,只是形式内容的分别。
“禅和板”是佛乐。盛唐佛乐深入人心,比那些西方政治理论厉害。佛乐与佛教经文关系密切,进入中国人心灵。佛教的仪轨里早晚课的音乐,不是印度音乐,而是将一部分中国音乐变成了佛教音乐,据说有两千多首,音乐宗教化。潮州叫“禅和板”。禅和板保存了唐代的佛教音乐传承。其他地方佛教音乐也有唐的传承,又与各地方音乐结合。佛教音乐很丰富,且各自独立。
唐朝在全国建了十个开元寺,一个寺有一百亩地,自己养活自己。至今仍存在的有两个,分别在潮州和泉州。这说明两个地方文化生活稳定,信仰保存完好。寺庙屋脊上塑有乐工,天堂的美好与人间的美好一样,天堂的美好落入人间。
古时候,音乐就等于天地。古人不以音乐技巧对待音乐,而是情感精神的升华,是心灵神韵化,思想精神化了。这个传统在北方没有了。现代音乐是只注重形式,靠形式靠色彩来打动人,诱惑人。
而中国文化讲传承,讲认祖归宗,不忘源头,国外没有,我们模仿他们是历史的倒退。苦,就是迷茫,找不到方向。讲历史就是讲方向。中国文化的辉煌期还没有到来。当全世界人认识中国文化也是世界人民的心灵文化时,就到来了。我想,这需要几代人。
(刘森老师口述,贞元老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