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日志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文字及整理 | 中霖
昨日上午十一点,在书画教室举办了《山水画工作坊》学生作品展。两周杜杰老师的课堂上,年龄最长的是阴越仁的姥姥,来自沈阳;年龄最小的是第一次来冀州“留学”的小姑娘吴桐,只有十岁。
学习是愉快的事儿,不是为了得奖,也不是为了谋生,而是生命本身的渴求,就像自然界的那些植物,只要有足够的条件——阳光、水分和土壤,它就要成长。生命内在的劲道,十分了不起!我们别挡祂的道。
而带了许多附加条件的“学习”,反而抑制了生命的成长,让人格扭曲,原本天真烂漫的孩童,逐渐眼睛里失去了光彩;原本青春靓丽的少年,也逐渐丧失了活力。老子讲得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生命的成长,须合乎损益之道,在不断做加法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做减法。


昨日主课共学的《慢思考 快心流》一书的部分内容,给了我们很清晰的提醒,不仅要“善思维”,还要“正思维”。我们来到冀州落户,不觉已整整三年。最大的缘分就是道安法师——东晋时期最著名的高僧,佛教中国化的始祖。而道安法师与他最得意的弟子慧远,两人的路径还很不同,慧远是弥陀信仰,要往生极乐世界的;而道安是弥勒信仰,对这个娑婆世界不离不弃。而弥勒菩萨的教诲,在《瑜伽师地论》中有充分的呈现,那就是“法相唯识”。
因缘不可思议,想起疫情期间,带着五个孩子一起共学《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讲记》,花了大半年时间,四百讲竟然学下来了。学了什么知识,其实都忘了,但忘不掉、无法言说的“那个”很重要!——其实就是《慢思考 快心流》作者昨日回信里总结的那个“觉”字。
学者,觉也。学习的目的不是成为书呆子,也不是为了耀武扬威去吓唬人,而是让自己变得更清明,不仅要突破此生“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的种种局限,还要返回先天,活出生命本有的“仁义礼智信”【注:这就是《道安文库》编辑工作会第一次共学的内容,如何从“后天五行”返“先天五行”】。感恩道安法师的指引!感恩无数圣人之教!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说得多么到位啊!想起当年在辛庄小黄楼,王镇华老师在课堂上,点名让我解释《论语》里的这一章,我一下卡壳了,从字面上解释似乎不难,但其中真义当时是不明的。其实,文眼就在“礼乐”二字。后人不识得孔子,都是因为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孔子,把孔子看瘪了。孔子真的就是那么窝囊、郁郁不得志的“丧家犬”么?
孔子是知道为学、为人、为政之大根大本的。那就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如何走上中和之道,惟有兴礼乐。个人变化气质,陶冶性灵,需要受到礼乐的熏习、感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天下和平,不是靠宗教,而是礼乐生活。
佛教的中国化,就是去宗教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去哲学化。礼乐文明,即非宗教,也非哲学,而是生之,活之,生生不已之道。
昨晚,李燕老师精心准备了“冀州社区”大家庭的聚餐,欢迎新落户冀州的家长、大小同学。随着“道大”的成长,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移居冀州,不是为了孩子读书的权宜之计,而是为了“中道回原乡”。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大都市,看似文明先进,却非文化的沃土。那么,文化的沃土在哪儿呢?
——就在我们的心田!需要我们日日耕耘,时时翻新。
欢迎来到九州之首“留学”!然后,大家再回到北京、上海、深圳、慕尼黑、温哥华、巴黎、纽约等那些水泥森林,去培植心灵的绿洲。宅兹中国,道安天下,离不开我们的辛勤耕耘!——这就是“道大”的天命。
祝福中国!感恩所有!


附一:【福鼎留学同学日知录选摘(3月28日)】
今天是在福鼎习琴的最后一天。下午在老师家,把这两周学的曲子一一过了一遍,算下来真不少了——《春晓吟》《四大景》《关山月》《平沙落雁》《醉渔唱晚》《普庵咒》《梧叶舞秋风》《梅花三弄》。确实是很多了,需要一段时间好好消化。
从下午两三点钟,弹弹歇歇,一直到六点过后博文放学回来。一同出去吃了个饭。吃饭时聊到许多琴曲、琴家。老师说,当代许多琴家名声远扬,可是真去听那些人的东西,那真的太一般了。聊得兴起,步进老师就说,要在这个时代拨乱反正,一定要有好的人、好的作品出世。博文说,要把几代大琴家打出来的谱子都整理抄正一遍。这都是在“反正”啊。通过琴声、琴谱承载住那个数千年来中华的文化、精神命脉,直至太昊制琴。老师总说,弹琴发出的声音,不是琴的声音,而是亘古就一直存在的那个声音,通过人手下的琴被复现出来。弹琴若与这个在一起,那无有不顺,恭敬。
吃完饭再回到老师家弹琴。沏上红茶,我和博文轮流弹一弹。博文弹琴,比我、比步进老师更加刚健。师母说“年轻人就该有青春的阳刚嘛”,这句话好像有意无意敲打我一般,我自己确实是太柔弱了一些,要多向博文学习呢……
两周时间转瞬即逝,在这里当然不只是学琴,更是学“生”。步进老师一家的生机,便时刻鼓舞着我,影响着我。活得如此闲适,无名无利,如此精彩。日复一日,那么有趣,一味。


附二:【玉泽园同学日知录选摘(3月28日)】
■ 01
今天,春光大好,回想两周前我们回到冀州时柳树才刚抽芽。一夜之间,大明堂前的花朵竞放,带来了生命的消息。
明天便是清明节假,两周的山水画课结业画展也在二楼书画教室展出,明亮的教室内满满的文气,生意盎然。“道大”是一所大学,也是生活现场。礼乐生活便是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三代同堂,其乐融融,惟有感恩!在先人、长者的引领下,我们可以、也要从中看到新的可能,新的开展。乾道变化,惟有各正性命!
读到《慢思考 快心流》的推荐序和作者的回信,感触很深。每个人都有先天的某些禀赋,值得好好开发。愿意为自己慧命负责的人,要有这个“觉”,去学习,去实践,去思维,平凡而不平庸,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实!

■ 02
昨晚读了新发的《时事》,心潮澎湃,西方人正在重新认识中国,通过最纯朴、不加滤镜的民间百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现在会对中国的态度有转变,就是因为华夏文明恒久不已,经过岁月风雨的沉淀,留下了最纯真、珍贵的,“时间长了,影响会逐渐显现”。其中说到西方人对中国的小说、美食、游戏感兴趣,大概是因为里面保留了生活中的滋味,酸甜苦辣,大情大义,欢声笑语,而这些是最真实、最真诚、有触动的地方,情深而文明。
看了山水画课这两周的学习成果,小小的教室里生意盎然,从老到小在纸上画出了心中的山水风貌,是自在的。“道大”就是这样一所没有门槛的大学,让所有人都可在其中成长。
——日常生活中言行的觉知,洒扫应对的自觉。
——事忙,心不忙。
■ 03
明天清明假回家,今晚依旧是每周的观影会,看完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下部。上部的结尾,男主渐渐迷失在了花花绿绿的上层社会;下部开始,男主瞒着家人,与千金小姐另起炉灶,胡作非为,又跟新夫人的亲姐姐好在一起,而这边原配的妻子,穷得没办法,去人家里做了佣人,却正碰上自己的丈夫跟千金小姐以夫妇之名参加晚宴。受尽八年苦,到头来日夜盼望的丈夫却与别人跑了,一时间妻子在宴会厅晕了过去。男主霎时也认出了她,千金两姐妹见此情形,矛盾一下爆发,妹妹吃了“醋”,嚷嚷着要自杀,一边挟迫男主与女主离婚,男主表面答应,良心却是过不去,但为了自身利益,妄心不死,油滑地搪塞几人,最终女主不堪百般欺辱,跳河自尽,只留下无依无靠的婆孙俩,与内心极挣扎的男主。
看完电影挺难受,人为什么会这么猥琐,一切就在一念之间。可能看的时候,也会受剧情的影响而紧张,说明自己对一些矛盾、负面情绪的爆发还有些不安,所以也没能那么清明地觉察到影片中的一些深意。不过也受到启发——人性很复杂,需要保持清醒的觉知,有一种洞察的能力,而这个准则,就是——“中”、不“中”。


【附上“道大”官网补充文案】
《道安文艺》缘起
通常我们认知的“现代文明”,就是以“欧洲现代文明”为价值标准的文明体系。在百年以来中国人的集体意识里,相对于这个“现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就是落后、愚昧的代名词,故几代中国人一直在奋发图强,赶英超美。
诚然,欧洲现代文明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百年以来我们也一直在虚心学习,但对欧洲历史、美国历史,以及1500年之后的全球史和当代国际政治深入了解之后,我们发现这个“现代文明”不仅不够文明,而且一直伴随着野蛮的征服和掠夺,以及西方列强内部的窝里斗。
因此,处在世界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不禁发问:何谓“文明”?
回到传统语境,文者,心之章也;明者,晓乎万物终始也。故天下文明,本于文心。《文心雕龙》曰:“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苏轼赞韩文公曰:“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可东坡之后,华夏文明日渐黯淡,直至千年历史的谷底,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是两个西方文明的代表——英吉利和法兰西,一把火烧掉了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剥极必复,神州大地如今文起千年之衰,不是靠几位天才的文人,而是天道使然,众志成城。这一回的中华文化复兴,不只是简单回到唐宋八大家,而是对西方文明的整体超越。文明,不是用来贬低别人的,更非战争的借口,文明就是天下一家,万邦和谐。
《道安文艺》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的一份见证。礼乐文明,道安天下,就是我们正在参与和推动的活生生的历史。它每天都在开展……
惟有祝福!感恩所有!

本文图片来自
中霖、雨麦、和萍。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