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活出来——写在乙巳年开学之际

提振精神

昨晚线上直播,请韦华校长、步进老师聊聊“语文学习”的话题。其实,现行语文教育问题多多,教育界内部早已开始反思和讨论,都知道按目前的路子有点不对,但究竟怎样做,才走得通?尽管大家都努力想做好,但方向并不明朗。

刘森老师昨晚也在线上,自始至终听完了步进老师的分享,很激动,给慧安老师发微信,对步进老师大加赞赏。刚才,我与刘老通电话,听取刘老的具体意见,电话那一端传来刘老热情饱满的声音:

我说今晚上了一堂文学课,步进老师讲李清照的《声声慢》,而且他不仅会讲《声声慢》,他理解《声声慢》当中人生的那个况味、那份挚情,太棒了!而且没想到的是他最后唱姜夔,白石道人的《鬲溪梅令》,唱得很好!他唱的是杨荫浏翻译的曲谱,但是杨荫浏当年的工作只做了一半,做了一个开头,后头没有人继续做。我看他可以继续做起来,而且他唱得好,他一定会唱白石道人的歌曲集。

这样的老师应该让他好好给同学们讲课,而且他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就是他会讲闽南话,就是他通古汉语,通古汉语的音韵学。我们在学习古代文化的过程当中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音韵学上很难过关。这个步进老师不一般!哎呀!今晚才知晓这位老师的才华。他对儒释道的文化艺术智慧三通,他懂《易经》,通音律,知乐韵之美。懂诗词文化的历代发展脉络,是学习传承古汉语文化非常难得的人才啊。太好了!

我认为这个文化复兴啊一定是有人才出现,一定是有作品立起来才行。而且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出一个时代性的发展出来。这个东西不是吹的,也不是自己想做就行的,也不是谁能把谁吹捧起来就行的。研究文学,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生活对心灵的作用,还是这样一个东西。但我们现在缺乏这样的人才。我们受国外的影响还是很厉害的,至少受好莱坞的影响还是很厉害的,就是搞一些很廉价的那些东西,很吸引眼球的东西,来完成自己的对文学上的理想,实际上这就不对了。文学里人生当中最美的东西没有了,都变成那个龌龊的东西了,这太不对了!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不是那么一个时代啊,可是人们的精神空虚,就追求那个东西。所以,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才,能够重新认识诗韵,能够认识古汉语,能够从《诗经》开始,能够儒释道三家融合起来,这样的话,人们思想的高度自然就起来了。我认为这个可能是一个发展方向。

关于语文学习,步进老师讲了两句话:一是“读进去,说出来”;二是“学进去,活出来”。前者是与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有关,后者则关系到心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化气质,陶冶性灵”。

只有放在够大的历史脉络,才能把握时代的走向。今日语文教育之弊端,不仅仅是因为近代被动挨打,我们普遍缺乏文化自信,完全照搬西方的学术体系;还有自宋之后,我们自身千年的文化衰败。所以,就“语文学习”而言——其实就是文脉的继往开来,必须接续久远的“乐教”和“诗教”的传统。

步进老师因缘特殊,没有受主流语文教育和现代文学的“染污”,年富力强,完全可以承担此大任。而这件事情做对了,其实也很轻松而有趣,并不意味着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般的“伟大使命”。用步进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用的时候,其实也是自然流露,也是快乐的!”

过去十几年中国民间教育,无论“读经运动”,还是以华德福教育为代表的“新教育”探索,大家都是倾情投入,不可谓不努力,不可谓不付出,但事倍功半,其原因何在?我想,大概有这么几点:

一、用心过于急切,很想证明给别人看:“我走的路子才是最成功的。”

二、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容易落入两边,很难做到中肯。

三、最根本的还是缺乏“天人观”。当今时代交通工具、信息技术十分便利,不乏这样那样的“国际观”、“世界观”,惟一稀缺的是多元而一体的“天人观”。惟有重建天人之学,才能使得语文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教育以及“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一切领域别开生面。

如何将“中国式现代教育”走通?既不是复古,也不是割裂道统,“以西格中”,惟有付诸于持续的教育实践。这也是韦华校长最关心的课题。我想,在“奉元班”和“三一学员”的基础上,可以成立这么一个课题组,大家不是搞理论研究,而是把自己的孩子放在一起来养,在修立书院或某地办一所小学堂,由步进老师等先生亲自执教,由韦华校长把关,可能会出点成果,给更多人带来启发和鼓舞。

《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让我们与孩子成为同学,从零出发,一起走上大学之道。

新年新气象!借用魏军船长的书名,作为新学期的祝福:

“升起风帆,你会看到整个世界!”

冀州滨湖公园的春节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