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礼乐生活的三个提问

三年全球疫情后,世界历史的进程明显快速了。

参考消息网一篇题为《巴以冲突是重建世界秩序新阶段》的俄罗斯专家也说道:“以巴冲突是世界重建的又一阶段。世界的重建始于世纪之交。当时的情况表明,二十世纪全球军事和意识形态对抗的终结决定了这一进程的实质,而不改变方向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冲突。但在打磨‘平坦的世界’的过程中,不平整之处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大量矛盾导致局势愈发紧张,并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结束时爆发。也许,人类在疫情期间经历的社会心理冲击是催化剂。

其实,从灵性的角度来看,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冲突爆发,正是“现代文明困境”否极泰来的重要转折,唯有超越所有人类意识形态的局限,跳脱出宗教极端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以及一切二元对立的立场,才能促进人类真正和解,进入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谁能做这场心灵革命的领头羊?——准备开创千年新局的现代中国。

具体来说,我们可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一次面对历史、面对世界、面对良知的公祭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举行国家公祭就是要让后代和国际社会了解真相、铭记历史。”中华儿女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更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2014年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是对逝去同胞先烈的告慰,更是新时代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俄乌战争未止,巴以冲突升级,尽管战争的炮火远离中国本土,掩埋在废墟下的老人儿童不是黄皮肤的中国人,但面对上天,我们同样心痛。因此,在“首届冀州全球文明论坛”上,由中国最高领导人,带领全球宗教界、政界、文化界、企业家等各国代表,举行一场盛大的公祭,有着感天动地、神人以和、鼓舞人心的重大功用。与会者将发出和平的心声:

我们哀悼近期巴以冲突中所有的死难者;

我们哀悼自2022年2月24日在乌克兰顿巴斯地区俄罗斯开展特别军事行动以来,所有的死难者;

我们哀悼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局部冲突中所有的死难者;

我们哀悼人类历史上,因宗教极端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等意识形态对立而发动的战争中,所有的死难者。

同时,我们也哀悼人类历史上因宗教、种族、国家、阶级、性别等各种优越感而造成的政治迫害中,所有的死难者。

我们告慰所有这些亡灵,与我们同一个天父地母的人类同胞,我们誓愿为了人类的永久和平而尽我们各自的责任!

第二个问题:这次公祭需要怎样的礼乐形式

祭祀,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人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在民俗文化中,每逢春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必定同时要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一致抗日。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在轩辕黄帝陵前举行了共祭仪式。今黄帝陵庙碑亭立有毛泽东在1937年手书祭黄帝陵文稿碑。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对于推动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次为了促进人类和解的公祭活动,不同于对中华文化始祖的祭祀大典,也不同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而更像是一次全球和平宣言。故礼乐形式上就要充分体现“天下一家、不同而和”的精神。不是复古,而是合乎“中国式现代化”的公祭形式。

第三个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化成天下”如何落到实处

叶小文先生近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化成天下”》一文中,阐述得十分清晰:

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可谓“千载一时,一时千载”。文化,有大用。文化之大用,用古人的话讲,叫“化成天下”。“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卦·彖传》)意思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都须安置在适当的地方,与刚柔交错的“天文”(今天可以理解为“历史发展趋势和自然客观规律”)相对应。治国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和演变大势,审时度势,遵循规律,刚柔相济,按律顺势,将其“化”之为现实社会的人伦秩序,形塑为相应相生的文明形态,以成“大化”而“化成天下”。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今天,要“观”要“察”的“天文”与“时变”,首先是中国和平崛起与“化成天下”。随着西方现代化的扩展,世界上不和谐的“现代性”噪音和两极分化的裂痕不断扩大。现在,大家都在奔现代化,当然难免打破旧秩序。而习惯了霸权的国家,则要维护旧秩序,继续弱肉强食、称王称霸。二战后世界勉强支撑的基本和平局面,已然岌岌可危。而今,俄乌战火未熄,巴以冲突又起,世界很不安宁。同时,由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量子卫星、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人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又一次站在了和平还是冲突的十字路口。

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深知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强起来的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

如何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在“协和万邦、化成天下”的具体行动中,需要有识之士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大机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