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3年11月13日星期一
昨晚,陪姥爷一起参加夸父班班会,姥爷给孩子们讲要“节约、惜福”。当今时代不少人反感“说教”,其实,所有的教育都必须要有“言教”和“身教”,要不然,上一代的人生智慧无法传递给下一代。如果是说一套做一套,效果肯定适得其反,是谓“巧言令色鲜矣仁”;但说到做到,说的都是自己有体会的话,那言语一定是有力量的。
周日,共学营的同学有一个钟头用手机和家人通电话的时间,据林娜老师介绍,有的孩子一拿到手机就忙不迭地玩游戏,有的孩子和家人通电话后,情绪起伏很大,用双手锤头甚至吵着要死要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看来有的孩子手机上瘾的情况十分严重,有的与父母的关系很对立,这些都叫做“失于本心,为外物所转”。故教育探到底是要“转识成智”、“明心见性”,以此为“了义”,其他一切教学形式都只是方便而已。
出现这样的情形,不能简单地责备孩子,孩子成长的环境——周围的成人(远离了中国传统文化信仰的几代人)都有责任,概括而言:第一,当代中国人普遍缺乏敬畏心;第二,不懂得感恩;第三,不懂得惜福。所以,尽管经济条件好了,但大家活得都不太开心,优越的物质生活反而成了生命长进的包袱。悲哉!痛哉!
【孩子们日知录选编2023年11月12日星期日】
◎今天是最后一天值日,很开心,也很圆满。晚上读完《时事报道》,对“时”和“位”更有体悟了。常道,顺天地而生,这两天有很多客人,能看到我们的“道安礼乐大学”在一点点生长。随缘而生,不造作。
◎今天又到了周日。没有课,但自己玩玩南音,写写书道,看看书,打打篮球,并没有虚度。这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自己有了些“生”的能力。不是造作,而是用这些时间去开展更多的学习,有了些“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觉。
下午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园区外面走了走。阳光很温暖,照在身上很舒服。感觉我已经喜欢上北方的冬天了,因为这看似简单平静的环境中也是很有趣的,可以让整个人静下来,让人更容易“反求诸己”,而不是被带得满世界跑。
◎今天晚上,共学营同学在馨心老师的带领下“玩”了一下。大家享受其中,都很开心。
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真听,真看,真感动”。真心地接收别人传递的信息,真心地对待身边所有的事物,把自己放入这个环境中,真心去体会,才能真的有感。
礼乐共学营已经过去了一个星期了,经历了一些起起伏伏,而明天是新的开始。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都可以慢慢的回到“一”,不管是自己内在,还是在这个集体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晚上听姥爷与黄老师讲“节约”。节约与浪费不过是表象,后面的是人的意识形态的差异。节约便是尽物之性,若物尽其用,便是自然而然,便无愧于天地,无愧于鬼神,无愧于己。想想自己,还是有些惭愧,总是不能尽其用,都是不敬啊。
◎今日周日,休息一天。下午出去转了转,虽然是“休息日”,却也十分充实。
晚上班会,请姥爷和黄老师来讲了讲“节约”的事。在黄老师说到凯文学长捡起礼乐营同学倒进垃圾桶的饭默默吃掉时,很是敬佩凯文学长,同时也有点感受。对待所有物品,都要把其本性充分发用出来,物尽其用,不得浪费。黄老师说,这些小事,其实都是因为不够“自觉”。对万物的体察要细微,从那个“大”而来,“致广大而尽精微。”不能只站在人的利益角度来对待,否则,都是不善。这不光是物质的浪费,更是在损你自己的德行。《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天道轮回就是如此,因此,对待生命这件事情,要有足够的郑重,不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突然觉得《人民日报》关于大事的报道署名——“钟声”——很有意味,令正大之音广而播之,乃“中国”之不偏不倚立场。传出皆郑重,没有特别高尚“道德”的呼吁,没有光辉超然的承诺;只是我们这么说了,便丝毫不差地做出;我们的良知在心里,不在天上;就这样成了大事,有何谋?只是在行正常之责罢了。
真正站在公道的一边,虽困难重重,但可见倒行逆施者原形毕露。亦有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精神清明,此处是不分国界的。和平则为最终的独立自主,再无人为私欲的操控——人命焉可作儿戏?——更广义的“人道”,需延展至普天之下,则更为纯粹,非“主义”,而是心底的“共识”。
当没有一个人不爱这个世界,只要还可以称为“人”。则闻此钟声,莫不震动而喜,而欣慰,而尽本分;此非是向往希望、明天而去,而乃充满信心而生。主动去迎,去成就光明,纵有黑暗傍身也可为。
瑜雯老师带着六位同学乘火车南下,将在潮州研学一个月。半夜,瑜雯老师从火车上发来同学们的日知录:
黄老师好,今天小分队带着一众的祝福南下,我们在石家庄中转后,午休,在餐车就餐,学习,奏乐,看电影,聊天,带着善意生活,处处都是学习机会。请您批阅部分同学的日知录选摘。 瑜雯 敬上。
◎“冬天的眼泪掉落在地上,结出春天里第一朵花。”读着俄罗斯的诗,望着太阳升起,在与大家道别后,我们与大雁一起去南方。从哈尔滨发车的列车,给这旅程带来了北方人朴实的温情。一起挤在餐车的椅子上,电脑屏幕放的是画面,而移动车窗外的风景更像电影。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东京物语》由一个家反映出社会所发生,所呈现的。见近日时事,回到电影儿女相处的人心中。“子欲养而亲不待”,面对亲人时变得无情,面对人类的苦难时又会怎么想?
刚过长江,黑暗中的武汉长江大桥闪闪发光。我们的乐又响起了。性善。
◎今日启程往南方去了。
路上我们看了电影《东京物语》,两代人之间关系,充满着无奈。无论是什么国家、民族的人,都有生活。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样主流的意识状态,现在不也是吗?片中儿女们的表现令人心寒,父母的隐忍也让人心痛。也许儿女们的本心也不想这样,但无法自觉地,心在主流的影响下,是不断被钱财外物牵着走的,为生计而奔波。最后,儿媳妇在劝说小女儿世事无常只能接受时,小女儿说:“我不想变成你们那样!”是啊!生活不是要拼命计算的,不论意识的洪流如何混沌,我们仍可以保持一份清明,对生命的负责。我还是一个“正常人”,这可以穿越所有人为的合理化。所以不要变得沉默啊。
在车上的这点时光,倒是收获了很多善意。乘务员叔叔阿姨们是哈尔滨大东北的,都很直爽、有爱。虽然乘车、吃饭,我们之间是“消费关系”,但是叔叔阿姨们的亲和,就像长辈的淡淡关心一样(还给没吃饱的舒媛额外加了一碗菜),很温暖。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平实、真切的情义,此时钱财也不过身外之物,收获的是更珍贵的东西,在心里缓缓化开。
之后又读了时事材料,真的感觉是不可理喻。通过“巴以冲突”反映出的现代人平面化的意识状态,很狭隘,很脆弱,很恐惧。而真正的和平,应是要建立在大勇、大信上的。充盈人心,因为同源一体的深情,所以要讲良心话,做良心事,不是和稀泥。更不必丧气,敞开了,就亮了。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