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孩子们观影会,看的是红色电影《走过雪山草地》【导演:王才涛,编剧:王朝柱,2012年山东阿伊泉影视传媒有限公司、重庆电影集团出品】。由于事先我并没看过此片,所以并不知道质量如何,孩子们很敏锐也很真实地表达他们的意见——这是来夸父班看过的最烂的电影。

他们在日知录里写道:

◎晚上看了一部十分“狗血”的红色电影《走过雪山草原》。从一部电影的角度来说,真的是要剧情没剧情,要台词没台词,但最重要的还是它没有给我传达什么精神,让人没有触动。虽然它想致敬的那层意思不错,但它呈现出来的感觉十分的无趣。整部电影很大一部分都在表述一些“我”的爱恨情仇,没一个东西拎着。这种文艺作品,最终都要到一个精神的高度,从那个入手,提起来我们天赋的人格,对人类有所帮助,才是它的意义所在。

◎晚上看了电影《走过雪山草地》,其品质让人无言以对。近年来也算是看过挺多“红片”,这便是以此方式向我们的祖辈致敬。很多老片都很有味道,但是似乎许多较新的片子都不太尽人意。也许现在的我们离我们的祖辈乃至这个民族“命脉”都有些远了。他们最真情的面貌不是被标榜、被固化的形象,而只是回到(或说本来便是)人与人、人与万物间平常、郑重的大情大义,认肯那个共同的源头,带给大家的不仅是“壮烈”,更是无限的信心与生机。

——“人最终的归属是自由和创造,得到心灵自由的人,即抵达祥和,快乐,创造,并对人升起最大的善意。如果站在宇宙视角看待我们这一小段生命,TA是这样渺小,却又异常珍贵。”

◎今天观影会,看了一部电影《走过雪山草地》,说实话,这部电影辜负了我对它的期待。

如果单从表达情绪、传递思想(不考虑思想、情绪类别的情况下),这部电影确实算得上是成功,但是称之为红色电影,它却还谈不上资格。从名字上来看,这是一部传播红色力量的革命题材教育片,再不济也是记录现代历史,然而电影的重心却落在情感的体现上,并非指引,也不是记录,只能说是企图以突出特写的情节节选与小说似的翻转、反差,去强调原本设立的中心思想。但很明显,这样的手段并不适合于当下本想传播的核心力量,造成了过犹不及的反应。

总结一下,原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过于激烈的表达手法与并不清晰的核心观念,导致整部电影内涵走向偏离,从而变得不伦不类。

◎晚观影,看下来触动心情不深,有几处“泪点”,但有种十分难受的安排感,似乎能见幕布后有个导演,正自我感动着,且无所谓地玩弄观众心底的情感。可以说,受到感动全然是由于对于长征这一段历史的认知,及对先烈精神的崇敬。而与令人肉麻的表演与做作、哗众取宠的变味剧情毫不相关。

这是向他们致敬?这是全无庄重,不明大事大节的调笑吧。长征是一部血泪史诗,传颂应带来更明确、更挺力的精神。记得我们现在和平的背后是多少人的血汗,记得我们现在脚踏的土地曾有怎样的苦难,记得我们同源同生的他们有着怎样坚定的信仰。这是多少代人殷殷期望的未来啊!由此可见,对历史的态度实在是有大症结,无论是对所谓“认可”的,还是所谓“落后”的。

无有基本之精神,多好的题材都可出烂片。

很对不起同学们,浪费近两小时看如此粗糙的影片。可见,无论我们多忙,还是事先要替孩子们把把关。不过,看到孩子们一针见血的评论,又颇感欣慰。人人心中都有一把“量天尺”,我们日常待人处事也好,创作文艺作品也好,若都从自己的良知出发,对着他人的良知说话,一切就变得简单了。

昨晚,老师们济济一堂,连同姥爷、姥姥、准备参与未来四周共学营的预备指导员,一共十八条“好汉”(其中,“善女人”比“善男子”多)。特意开了一瓶标签为“红旗渠”的酒,为大家鼓劲儿。姥爷讲述了他个人成长的经历以及在新疆拓荒的故事,同时鼓励大家在“中国文化重建”这条新的长征路上,要脚踏实地往前迈进。

这次为期四周的“首期青少年礼乐共学营”,关注和报名者很多,但经过老师们十分细致的逐一确认,最终确定的名单是23人(男生13人,女生10人)。主动报名者多是家长,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若无意愿,是勉强不得的。为了迎接这批新同学,老师同学们做了许多前期准备,我和同事们说:要放下预期,以平常心对待。首先,平平安安度过这四周,不要有太急切救人的心态。其次,让孩子们感受到这个环境的包容和善意,觉得学习生活有不同的可能性就好——“人生不是独木桥,而是大草原!”

教育的事儿很简单,是今天的成人社会将它搞复杂了。就如上面提到的红色电影,为了标榜和刻意塑造红军的伟大形象,反而失真了。“一真,一切皆是真;一假,一切皆是假。”教育的事探到底,就必须穿越人类意识底层所有的阴暗。唯有如此,才能见光明。

【夸父班草原班日知录选编日知录2023年11月3日星期五】

◎今天晨练时,东边霞光四溢,紫粉色的祥云飘荡在天空,很美!吉兆!

主课上曾辰学长介绍了一下昨天的战果(去北京买的书),大家都如饥似渴地看着那一摞摞的书。很感恩有曾辰学长这样的同学,她看的书很多,对待书也很认真。像她上午所分享的,她说,她觉得书是对自己的一种陪伴,要去善待它们。每次去到图书室,那几个书架总是被用心整理过的,曾辰学长就像我们的图书管理员一样,真的很感恩!

下午同学们对道安武学馆做最后的收拾和整理,我做完值日后,也去掺和了一下,很开心。打扫过后的玉泽园,好像“活”过来一样,充满了生机。

傍晚,走在玉泽园的小路上,猛然一回头,发现背后与早晨一样,晚霞很美。一回头,海阔天空。很充实的一天!

◎今日的主题,仍是打扫。几天下来,武学馆从之前的“荒凉”,经过大家忙碌的身影后,就焕然一新,立刻有了生意。一下子,一件件事好像就这样成了。自己动手收拾的屋子,从开始的有些不情愿,到现在心中却生出一份爱护、祝福,与将要生活、学习在这里的所有人,我们是一起投身这条大道上的,每时每刻不过如此而已。

看了今天的时事材料,看到了巴以冲突不断的屠杀与冷漠。“这是教科书式的种族灭绝案例。我们再次眼看着它发生,而我们所服务的组织似乎无力阻止这一切。”“这就是战争的悲剧。”百年以来,全世界所“流行”的“现代化(西方化)”中的制度、意识模式给出的是这样的结果。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应该转变“思维”了?到达民族、宗教、人心的和平,其实不过回到最初最平常的一份感动吧。看着这个世界,我们都有这颗良心呀!

◎下午教新同学鼓乐,先一起唱《柳生芽》,又教了几遍《红沙》,随后摸了摸同学们的底子。大部分新同学都还蛮有兴趣,只是由于九月鼓乐营学得太快,基础不太扎实。大家上课都很认真,只是有个别同学不太敢张口,相信慢慢会解决的。

唱《柳生芽》时,虽然好多同学们没正式学过,但一样唱得很好,让我很感动。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把韵唱时那股热情、那个劲儿化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在礼乐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今天仍在为礼乐共学营做准备,大家齐心协力,将两栋别墅中间的泳池打扫了一下。下午看到西别墅的厨房已生起烟火气,生机勃发。希望礼乐营的同学们,能在这个生命力满满的玉泽园,和我们一起长进,向道而行,向阳而生。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