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圣学真骨血,华夏礼乐一脉传

千年古乐,文脉相承

今天是三月十五日,通常,从今日开始,北京、冀州等地停止供暖;大地回春,北方的春天开始正式登场。在潮汕待了整整一个月,收获满满,对比北国风光、中原民情,的确有恍如隔世之感。

我是江西人,出生于千年古县——新建(阳明曾经擒拿宁王之地,目前是南昌市的一个区)。1998年去了北京,在北方生活了近三十年,南人北相,与曾经的那个腼腆少年相比,完全换了一个人。感恩此生的诸多道缘,竟然有幸窥见孔门圣学的一点真骨血。

上午主课后,与贝壳的几位朋友交流,很感慨。身处一个剧变的时代,不知不觉都已年过半百,到了做姥姥、姥爷的年纪了。人生几何,慷慨高歌!大家不约而同,都愿意解甲归田,做点文化传承的事,服务于后一代,做孩子们的垫脚石。于是,相约4月12日-14日,大家到贵州地扪再聚,将每年春季、秋季各一次的“地扪-查济文化论坛”,变成一个“关心下一代”的“姥爷会”【注:不同于西方的“长老会”,没有控制和阴谋,只有托举和成全】。

为文化的事助力
–与贝壳老师的几位朋友交流

今日回冀州的部队,只有25位同学;剩下的同学有的跟随贝壳老师开始了“寻找中国帆”的第一轮采访,有的留在潮汕继续学习潮州大锣鼓、潮阳英歌舞,充分感受这块土地的风情,还有个别同学回家静养,清明假之后再回到玉泽园大本营。

 寻找中国帆
–贝壳老师与第一轮孩子的见面会

将眼光放长远些,就不会被当前的教育困境、社会转型带来的焦虑所束缚。先迷后得主,山高水且长。天地悠悠,我们完全是可以将“一生”当作几辈子来活的,哪有时间唉声叹气、自怨自艾?

与韦华校长聊起“道大”的定位,无论是“尊德性”,还是“道问学”,皆不离这个时代的当务之急,即直面中国当下普遍的精神信仰危机。就如当年延安的“抗大”,在那样的艰苦岁月,却越抗越大!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培养了多少人才,不是通过书本研究学问的路子,而是实事求是,直接参与历史的进程,配合大事因缘。何其有幸!我们今日同样如此,走上了文化重建的长征路,而夸父班的少年,正是革命军中马前卒。我们要以具体行动去鼓舞人,服务人,成就人!

甘愿做孩子们的垫脚石

时代的风云际会,总有相似之处。潮阳是侨乡,据潮阳博物馆的资料介绍:

当年,海外最支持孙中山的,除了他的家乡中山人,就数潮阳人最积极了。尤其是在筹饷方面,潮阳华侨始终是第一个站出来,甚至不惜变卖家产,从而为中国的早期革命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留下了“华侨乃革命之母”的最真实写照。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要掉脑袋的;而文化复兴,需要请客吃饭,需要举重若轻,而非追求纯粹的文化理想、精神洁癖。“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乃一体两面,君子而时中,小人而无忌惮也。

潮汕地区藏着华夏文化的宝库,值得深耕!五月初,“冀州鼓·武文化节”将继续举办“潮州大锣鼓”和“潮阳英歌舞”的共学营,欢迎有更多小微学校师生参与共学!

致良知,即致中和,即致礼乐!让我们为这个礼乐复兴的时代鼓之,舞之!

附一.【正通老师日志分享】

明早即将离开广东潮阳。回味这一周,真如敬神怀祖的潮阳人一般,心有余庆。潮阳人自有一番硬朗的骨气,这就是“英歌舞”里的那个“英”字。在英歌舞里,这紧实的骨耿气如风入松涛,激越成飒飒龙息声。谢师宴当晚,适逢当地女子英歌队训练。本来下午祭祀妈祖时,夸父班同学、共学营学员们的舞祭就让人不禁巍巍肃然:此舞为今上祭天祀地、护佑山河足矣!然而潮阳女子的英歌,竟再多了一分无所不至的天然:举重若轻、飘飘洒洒,清天宁地,晏海清河。我们几人来潮阳晚了半日,错过了双忠二圣巡游的盛况,真不知那一日里的英歌该是什么地步的壮观!

就在今晚,我们拜访了高慕已久的塗库笛套乐社。乐团的习练教官,宋末宫庭官乐的传人萧老师,平日里的职业竟是数学教师。他和几位师兄弟,在本地乡贤萧会长的护持下,每年纯公益地为潮阳300余位在校学生传授千年前的古乐。一代代民间乐师心香不绝,积淀成眼前的塗库笛套。每周五、六、日三个晚间,他们聚集到灵沙宫旁的一所学校排练。远远地坐在操场另一边,抬头见学校四周被冲天的居民塔楼围绕,钟磬齐鸣、丝竹管弦声涤荡在楼宇之间,星星点点的灯火,映照的是当年临安府宫庙里掷地有声的雅言。千年以来,华夏文脉几近断绝,丝丝缕缕的传续,在乡野间顽强地保下几粒种子,岩上孤松般,在祖国南疆还留我华夏礼乐一支骨血涌动不息。

来到潮阳,明白了为什么道安礼乐大学、道安易俗社不遗余力地兴礼乐,立明堂。潮阳老百姓拜神礼圣、敬宗归族,走在大小街巷随时可见庙宇宗祠。百姓供奉的神明多是历史中实存、造福郡县的贤达,他们过化存神,精神不泯,祭之如在。以礼乐祭之,生之活之,眼见潮阳人眉目间精光耀动,怎么不是当年双忠圣王、妈祖、文天祥眼眸里的赤烈精诚!

千百年里,铁蹄践踏,血肉如涂,文脉奄息。苦难的哀号不知所起,在侵华日军的刺刀、鸦片战争的炮火、元明清的铁骑间幽鸣。大道无情,炼狱之火灼烧千年,才焚化从魏晋到赵宋间幽荡的溺文之弊,才有我们今天直抵文王、尧舜、炎黄、伏羲的大风之尚。历史的车轮轰轰然倾轧,余烬中这一点点真骨血,我们会将祂迎奉回中原沃土,让祂在烈火焚尽血肉的土壤,在始祖肇启文明的过化之地深深扎根,长出未来中国下一个千年里的“英歌”。

这点真骨血到底也并不只是有形的“礼”与“乐”,还是孕育出礼乐的圣人之心。寄“礼乐”而发用,“礼乐未生之前”也牢牢实实。礼乐运于百姓是圣王之仁,读书明理的士夫要直取“礼乐、经义”之第一义。周公之前,礼乐何在!礼崩乐坏近三千年后,再来的是谁!“民可使由之”,明由中出,礼乐可也,乡下老奶奶可也,X、Y、Z皆可也,诸君努力同勉!

赤诚硬朗,血气方刚
–昨日下午,夸父少年英歌舞学习现场

附二.【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摘】

■ 01

朝会又讲到“人”——“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也。”人是可以“德配天地”,与鬼神齐的。只是现在大多数人都很迷茫,可能几年或十几年或几辈子之后,终有一日会醒来,会回到那个原本什么都不缺的“自性光明”。因此,人人都是“天人”,都有觉醒的可能,无论种族、肤色,所以一定要珍惜生命,“贵生”——“杀人”,即是“杀天”。大家此生出身不同,职业分工不同,但人格平等,农民、工人并不低人一等。这个世界需要农民、工人,天下为公。我们都是天父地母的孩子,都是一家人。

人者,觉也

■ 02

今天上午,和室友在屋里打扫卫生,两人分工合作,很快就把宿舍打扫干净。干完活儿,看着整洁的房间,心里都变清爽了。

晚上走到塗库,听潮阳笛套音乐。这次听有不同感受,不是用脑袋想每首曲子的含义,而是放松用心去听,什么也不想。后来索性把眼睛闭上,感受到每个音符与心灵的共振,竟然越听越欢喜。其实音乐就是人与人的交感,你能和它合在一起共情。真正的大乐,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和,还有人与天的和,天人合一,这才是乐的大用。

群性之美,人与天地和

■ 03

明天就要离开了,晚上去听了潮阳笛套,很赞叹!乐声一起,宏大的气场瞬间向外扩展,所有人都不由挺直了后背,这就是宫廷音乐,比现在的流行音乐强太多!

回到酒店已经很晚了,但大家还是一如既往地收拾着公共物质与个人物品,明早起来还要打扫卫生,哪怕住的是酒店,也会在走之前将一切整理完毕。作为“马背上的学校”,更不能一走了之,留下一堆烂摊子。

心香不绝
–宋末宫庭官乐的传人萧老师

■ 04

时隔两年,又一次听到塗库笛套的演奏。入场前,瑜雯老师讲了一个故事:“塗库笛套乐社一般不收外地学生,去年我之所以可以带四个孩子来这里求学,是因为当年我们夸父班第一次来的时候,早到了二十多分钟,但没有急着进去,而是等候在门口准时才进入。这一点,给塗库的老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迟到是无礼的表现,而若因早到,不懂分寸,立马进去会让别人手忙脚乱,也不好。就因为懂得这一点分寸,这里的老师很感动,故对我们网开一面。”——“懂得分寸”不容易,是我们平日里就应该重视的。学习就落在生活的点滴中,生活即道场。

排练正式开始。哇!简直就是一场盛宴。如此的宫廷音乐,大气,庄严,八音克谐,井声井和。乐此不疲,越听越想听。

笛套音乐,与英歌舞、大锣鼓气质不同。前者相对内敛、庄重;后者则奔放、松弛。尽管气质不同,但这些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潮汕音乐都有共同之处,都发而皆中节,都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