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易经·序卦传上》

今天上午,大部队又要出发了,去安徽查济修立书院写生一周,然后去天水研学两周。其中,有两位同学可能今后会常住修立书院,开始他们新的学习之旅。

这两位同学在夸父班待了两年,有明显的长进,已满十六岁,根据他俩的实际情况,作这样的安排,也是未来部分学子深造的一种新途径。诚然,今天民间的书院,没有传统社会直达仕途的上升通道,但从长久来看,十年磨一剑,志道配天,大器晚成,或许能成就不世之人材。故前两日去北京出差,也将这两位同学带上,特别是参观昨天下午的毓老纪念展,对他们也是一种激励。

现摘录他俩昨天日知录的相关内容:

◎下午参观了毓老的生平展,很感慨。“以夏学奥质,寻拯世真文。”毓老一生守“潜龙勿用”,藏中华道统于台湾。每次看到毓老的相貌,都仿佛听到其声:“元里头一点肮脏都没有。甚么叫奉元?我们的同学如果心地不干净,不配做奉元书院的学生。”今临盛世,要让中道归原乡,大道之行,如春风生万物,化成天下。“拓荒除芜身先去,重整夏学待后生!”

◎下午于四海孔子学院看毓老的生平纪念展,见到两位来自台湾的前辈,与我们讲述毓老的生平。从清末到如今,一百年来光阴,风雨飘摇,跌宕起伏,毓老用他的一生去践行,潜龙勿用,对“夏学奥质”确乎其不可拔,让我们能见证一种活生生的、尽性的活法。毓老上万门徒,又有多少人真做、真学,感叹不已。我们要做行者,去实践,奉元,只追天人之际!慧命相续,有如此机缘,感激不尽。

【注:毓老亲书】

待看邪恶早消亡,努力寻求续命方。

民族兴衰惟在念,个人生死本平常。

深虞文化毁难复,更怕人心变易僵。

吾志未酬何可去,且留岁月作时狂。

做中国的学问,首先要立个“大”,“夏学”即“大学”。以天心引领人心,故能化繁为简,大而化之。前日,魔法学校NoDoor的蒋颖校长问我,学习中国文化有何心得?为何从早年从事华德福教育,转向了传统文化?

我回应的大致也是这个意思。作为一个“西方灵魂”来向古老的中国取经,一定要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即奉元,回到那个够大的开始。而“奉元”不只是黄皮肤的所谓华人的事,面对当今世界所有的难问题、硬问题,我们都要究天人之际,才能通古今之变。

中国的学问不是玄学,不是哲学,而是实学,要靠一生来践行,去亲证那个“可大可久之道”。无论个体生命的成长也好,还是家国天下的兴衰,一定要与天地合德,才可大可久,生生不已。

今日中国,物质极大丰富,年轻人衣食无忧,最缺的就是“志向”。志于学,前提是对那个“大”有确信,惟天为大,奉天承运,才能终日乾乾。重建礼乐生活,其核心是“天人之学”(即“大人之学”)。刘森老师说得好啊,在中国文化的传统里,“人鬼神”合一,天地之间,人最大!就像英歌舞呈现的那样,生龙活虎,个个都是好汉!

祭祀,不是迷信,不是走过场,而是接续先辈的精神,一以贯之,继往开来。所以,至诚如神,不是老百姓通常理解的祈福文化,更不是装神弄鬼,而是活出天人的真精神!

天-地-圣-亲-师-我,浩气长存,行地无疆!从“致良知”,到今日“致礼乐”,华夏文明必重新光耀于天下。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