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当菩萨来看

教室外,孩子们的书法作品

有“三一项目”的同学来参加水席,昨日无事,坐在一块儿交流。

其中问到一个问题,夸父班的孩子每天整理《日知录》,慢慢地似乎形成了某种风格——“辛庄体”,是否也是一种被洗脑?或者说是一种思维的固化?

这个问题,其实很早就人提过。许多朋友嘴上不说,心里也不免会犯嘀咕。当年,愚公班有“聪明”的孩子,就说自己也会写“中道文”,但心里并无感。

是否是直心流露,还是言不由衷?首先是冷暖自知的事啊。

其次,我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听其言,观其行,大概也没有那么傻,写几句漂亮话就能骗过我么?

还有,你的长进,不是为了讨好别人、得到他人的好评啊,完全是自家事。

餐后,孩子们排队洗碗

我很重视“传统语境”和“现代语境”的打通。

王镇华老师在德简书院三十年,每天就是做这个工作,同样是用中文,写的是汉字,但“现代语境”已经将汉字中蕴藏的那份神意减损和窄化了。我们读古人的文章,发现他们的表达似乎大同小异,不离四书五经,不是古代的读书人都是“文抄公”,而是他们的功课就是时时调频,直追圣贤

记得已故的牛识为老先生,九十多岁每天“不倒单”(毓老也是如此),他说自己整夜坐在那里,是接宇宙的信息

时时勤拂拭,就是接天线;与圣贤同频,接祖气,也是为了究天人之际啊。

这次徒步,在洛阳祭拜范仲淹墓,祭拜二程墓,祭拜邵雍墓,感到十分亲切。那些匾额、楹联,就是同一语境,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中道文”。

中道今来,适逢其时啊!

千里徒步途中,在范仲淹墓前

昨晚吃饭,想起镇华老师,若老师现在仍活着,看到孩子们奏鼓乐,唱侗歌,活得如此生动、明朗,他该多高兴啊!

摘录《信步回家(纪念王镇华与林怡玎)》一书中的几句话:

《活得像天地一样美好》

要活出真正人的样子
不只是认真,是顶真

他是直面生命的
充满使命感
他要做他该做的事

因为是用生命在做
所以不能降低标准
以至于不顾此生(生命)

中风后他说
“我现在很好”
“不要这么多大道理、不要理论”
“跟小胖子一样,你不要看他安静笑笑的,他也很苦”
“过天人生活,自自然然的”

走在人流中的王镇华老师与林怡玎师母

# 夸父班、草原班日知录选编 #

■ 朝会讲到人的六种根本烦恼和二十种随烦恼,赞叹佛法的无漏,把人的意识深处翻了个底朝天。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所以“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要懂得约束自己。这些都是自己的障蔽,跟别人无关。所以需要自己慢慢洗心。拨云见日,扫荡干净,心中天天要见光明。这是一辈子的学习。

下了主课,再次来到碧水湾泛舟,我们鼓乐和侗歌组坐上了一艘双层的小游轮,随着马达声响起,鼓乐声也缓缓出现。玩累了鼓乐,随着吴老师来到露天的“楼上”,尽情让侗歌响彻天空,围绕大明湖一整圈,又回到自己那里,很安心,很欢喜。

——把自己当菩萨来看,即使我是凡夫。

昨日,参加冀州水席的朋友们跟夸父班同学们一起泛舟湖上

■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对自己时时的作意都不能滑过啊。主课时讲到烦恼心,一个个写出来,无一不正中要害;试想这么多的时日,有哪一天是脱离缠绕的?常常是出一套又进另一套,重重往复,又俱是自己下的。念头生出来,清楚看见它,这种警醒,真理利如刀刃,将粘连之丝一一斩断。

坦然、通达之人,没有一点阴冷潮湿的味道,自然一贯,王者之姿。这时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现在便需要开开门窗,让太阳进来;祂没有离开过,只是看不见啊。

上午在湖上奏鼓乐,酣畅淋漓。发现读一堆无感文字,实在不及一首乐曲的效用。乐是直接入心。《柳生芽》韵完,船刚好近岸,留下一片喜悦与信心。

——日月其心,不落两边。

美丽的衡水湖

■ 今日朝会,老师又谈到“烦恼的二十种面貌”,有八种“大烦恼”、两种“中烦恼”与十种“小烦恼”。人的意识基本上是活在这二十种烦恼中,被烦恼所缠住,就像是太阳被云遮蔽,无论是白云或乌云(世俗标准下的“善”与“恶”,若不从一体之仁出发,便都是障碍)。

故真正的学习,一定是刀刃向内,对心理这片天地有所觉察,常常打扫,亦要非常勇猛,洗心革面,拨云见日。

唯存此诚心,便知“三尺之上有神明”,心里有敬畏,一定不能乱来的。自己的心思自己知道。自欺,欺人,欺天乎?每个人或多或少心会不安的,这就是老天在提醒你,要知惭愧!看见烦恼,便“责此志未立”,建立正信,接通,心就有力量。惭、愧当下即转为精进。如此“烦恼的二十种面貌”,皆得正应,而唯有颜回“不二过”之诚恳。

“好德如好色”,下工夫要如救头燃,这个地方的“欲望”越重越好,同时做到存一赤心。

老师将林黛玉与张飞放在一起,其实各有性情,没有标准的对错,只不过根本上的不能让,“物来顺应,不着一分意思”,没有任何粘黏,不落两边,心无挂碍,便超越了一切的执着。有什么抑郁的心思,皆心不得其正,“只责此志不立”。

——惭,愧。

孩子们在湖边练五步拳

■ 对于有宗教信仰的西方人来说,没有入教堂礼拜日子的中国人实在不可理喻。中国人真的是“经济动物”吗?东西方文化之差就在这儿了,我们的世俗生活中就有神圣感。信仰不是脱离生活的,乐于俗,如此自然、平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生活中没有过多的妄想,所以不会越界。

谈到二十种随烦恼,对如何于自己身上下工夫,更清晰了。最高的律,是心里的分寸,故修身,要让心里那个分寸逐渐清晰。刀刃向内,如实看到自己各种意识的活动。有时你开心、不开心,都是下意识的显现,所以要提起观照,让自己“心在焉”。

对治习性的根本,在于对“天”的信,即相信“人在做,天在看”,欺不了心,一切有因就有果,更不必对自己欺心的行为感到侥幸。

建立信心,打破习性,要发精进勇猛之心,但记得,这是一条回归常道的路,不可能吃亏的。故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孩子们在湖边练五步拳

■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德者,得也,在天地间得一点感动,确信内外相应的“那个”,一辈子的功夫,就是时刻不离祂,平常,自然,大美地活。

朝会上讲到人的烦恼,细微至极,对应自己,不由地心中一颤,真是漏洞百出,烦恼还不知其因啊。“舒服”与“不舒服”,都要注意,换作佛法的语境,就是昏沉与掉举,都是心不能做主,随着外境漂泊。如实照见,便是修身的功夫。一念一心对应良知,都跑不掉,同时不落两边,发而皆中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坦坦荡荡做人。

汤因比曾说,孔子与大乘佛法将来会帮人类的忙。这是重建信仰的工作,使每个民族、每种文明接续自己的精神脉络;超越宗教,因为人心相通,圆满具足,道心上没有分歧。而孔子之教,今日之大用,在包容与化解。礼乐的精神,是对人的根本肯定,同时明晰世间的序位,不离红尘。

如今一年过去了,再听到弥勒菩萨的智慧,又欢喜又惭愧,日日是好日,“我”有好好地活吗?

——人在做,天在看。(不必拘谨,不必害怕,心中有把尺,是合祂的,时刻清楚人的“位”。)

孩子们在紫藤花架下乘凉吃饭

■ 今日主课最打动我的有一点,老天把一个“知是知非”的良知放在我们心上,就是给了人自己可以当家做主、靠自己安心的天赋。

原先听到佛经讲人有各种烦恼,总有明显的“善”与“恶”的感觉,其实这背后都已是“我”意太重了。其实佛家说去除心的覆盖(太精准了,即烦恼),里头并非一种价值取向,而是有个自在、自由的“家”,看自己愿不愿意回。

如同阳明先生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但祂的呼唤又是这么实在,这就是“神人以和”,人在做,天在看,并非束缚,而是要顺着知是知非的赤子之心,就能与祂默契,诗意的淡淡的和谐——轻安乐。

所以,关键是看见意识,不论有事无事,和赤子之心那份直连上,不被“喜欢”“不喜欢”(“我”的惯性)带走,便能自己去除那层闷闷不乐的“覆”,乃至更大的烦恼,自己“日月其心”,心头有光

日日是好日,“我”有好好地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