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4年4月22日星期一
昨天周日,下午有颜铨颍老师的经学课,部分同学自愿参加,学得很欢喜。
晚上,夸父班和共学营同学一起开班会,先用了一个小时,就《阅读与写作》为题,请几位同学分享各自的感受和心得。九点,和几位助理老师回顾当天及过去一周的收获。
当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成一片时,就是全然投入(“合一”)的生命状态,“学习”、“生活”就成了纯粹的“工作”(不等于为了报酬而付出所谓“劳动力”的工作),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最养人的。晚上,与女儿通电话,也提到这一点。女儿看得很透彻,她说,在今天的主流价值观念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工作之余的“娱乐”,都不是自主的,是某种观念下的双重压迫。拼命工作,赚了钱去娱乐、去消费,都是出卖自己的生命,被人左右,身不由己,苦也。
周六上午,颜老师的主题演讲,讲了《蒙》《屯》《复》《革》四个卦,其中,《蒙》和《革》互错,意味着,最根本的教育就是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经历了三天“生生论坛”的朋友,可能对此颇有感受。最大的限制和困难,其实不是外在的条件,而是自我意识的束缚。唯有超拔猛醒,从自我的思维惯性和固化的观念中走出来,天地就变得宽广了。“作茧自缚”,是“毛毛虫变蝴蝶”的前奏,没有完成生命的自觉前,都是自困;而解困,只能靠自己。有的同学理上蛮清楚的,写成文章来头头是道,也很有感受力,有艺术家的敏感,但最缺乏的就是行动力。
所以,镇华老师提出“大勇”是“大美”的前提,要发展出“勇美”的精神。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勇者,气也。气,雲气也。引申爲人充體之气之偁。力者,筋也。勇者,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乃至焉。故古文勇从心。左傳曰。共用之謂勇。”
现在的大多数青少年都缺乏“勇”,但凡身体有一点不舒服,就精神垮了,爬不起来,可怜兮兮的,讨同情。呜呼!哀哉!可叹!可叹!当然,尽管如此,也还是总能听到身边生命时时在长进的好消息。
参阅《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今天早上起来去湖边练剑,很投入,打了几趟,神清气爽,感觉特别舒服,也不是靠“意志力”,有点和走路一样,一步压一步,一趟压一趟。
上午做大扫除,我负责擦窗户和台面,特别是擦到外面,一周只擦一次,每擦一次,抹布上就多一层灰。但是台面和窗越来越干净,关键是“我愿意”,把这里当一个每日生活的地方,自然就会爱惜。也提醒自己要在小事上(如关灯、关门),时时注意,惜缘惜物。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下午继续上经学课,老师虽没讲这句话,但感觉是相通的。“其德不回”很到位。当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要警觉,从其中出不来,很容易自己在贬谪自己,少眷恋。
晚上第二次《阅读与写作》小组活动在班会上开展,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紧张,同学们上去分享,黄老师也逐个做了讲解。虽然仅供参考,但每一位作家都有各自的特点,很丰富,“放到各个时代的背景下去看”,人人都很生动,都是良师益友!
◎“文中见人,最终是要化育自己,活成明朗、通透的人。”
今天周末,过得很惬意、愉快。班会,《阅读与写作》。听到各位同学分享自己所看的散文以及作者,很有意思。冰心、史铁生、朱自清、鲁迅……,仿佛透过他们留下的文字,见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很生动、立体。也发现自己心的粗糙。在读书时,虽然觉察到一些作者的性情与可爱之处,却未将人看得完整。
我突然就明白了,《阅读与写作》,并不只是单纯的读书与写文章,而是要贴紧心中的那杆称,透过书,览遍古今中外。最后要回到自己,问:我该怎么充实、饱满地走完我这一生?同时站在天下的立场,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天命,尽一点力。
复归于平常。
◎文以载道,文中见人。晚上的班会很饱满,大家选择了各自喜欢的散文,不仅是读文章,以心印心,同样在交往着各样的灵魂。人生光景,逝者如斯,用有限的时间去阅读那无限的生命,交往那些有趣、高贵的灵魂,不亦乐乎?在传统中,就是《诗》:“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人者,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就是这份光彩。诗言志,这个志在于你是否接通“祂”?道不远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立一家之言,大江东去,时不我待,乃时代之机,上下接通,唤醒世人的良知。
天地苍苍,水天一色,柳絮因风,春花争放,万物皆备于我矣。人人皆能活出这份可爱、大美。
◎今天早晨陪爸爸去道安寺,艳阳高照,天气好极。寺中未见什么僧人,只几位老人在洒扫,因此倒是落得清净。宝殿中万佛浮雕,看到时突然想到,这都是我们的祖先啊,都生在这片土地上。迎上他们的目光,突然一个念头:我也要做那画中之人,慈悲。
前天收到妈妈的信,今天才啟来读。信中妈妈说,每天都有在读镇华老师的易经讲记,有很认真读,但总觉得有些跟不上。很欢喜的文字,摘录部分于此,但愿她同意:
自从地扪回来,我好好消化了那三天的主课、读书会、面谈,有几个点跟你在这里分享一下哈!首先,黄老师认为我可以跟你做道友,很欢喜!……其次,看到黄老师对你的回应:“学会放松,学习长大,服务他人。”很简单又很真诚。妈妈以为,去服务他人、去实践的时候,那个发心很重要,要时时提醒自己。……
另外,最近易经各个卦的学习有点多,还在消化中,有一两点想跟你分享。“革卦”里有“由由兹免”,意思不是“同人卦”上说的“绿油油的稻子,穗子结很饱满,它的头被压得很低,朝着自己的根部”,而是“免于自失”。“外面错,现实有太多不好,我对现实生再大的气,都不能动摇‘我’的人格状态。”“就是由惪由道!自德由道。”哦,原来“自由”是这个解法——自德由道。
“大蓄卦”的初九——有厉利已,已就是止。……要知止,大止大养!原来在使用天赋的时候,特别要区分“机”,该止则止,止而后养,这里这个“大”字,有点那个刚健的力量,就是黄老师常讲的‘超拔猛醒’吧?不知我的理解可对?
读了妈妈的来信,十分感动。想着她在工作之余还能够如此学习,然而能够与她同行,以前她总说要来“追赶我的脚步”,如今看来,却是反过来了。愿互为增上。
参阅【王镇华老师详解《小过卦》选编】:
小过卦: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请看小过。虽然你懂得中道,甚至进入大化流行的生命本身的状态,其实最明显的,就是知道自己的卑微。可是你这个卑微,比所有人都优秀。“卑而不可逾”,你没有办法超过我,因为我已经降到最低点了。《老子》讲的“和光同尘”,不是高境界。最低的,跟灰尘一样。所以卑不可逾,我跟万物平等,都从泥土往上长。万物是生长,我们是成长。他生长,是他整个身体要经过生命过程——道。而我们的成长,是指这颗心,特指这颗心,不能因为现实,因为得到什么什么,以为可以依赖。没有!但是就算真懂,充分懂得中道,甚至跨入中道,我们虽然活在中道上,但没把握,经常滑出来。这个时候,要记得小过还是存在的。
小过,就是你有了良知,你会照顾大的事情,但是小的一定照顾不全,小过不断。生命没那么容易啊!常常顾了这一面,漏了另外很多面。“活着不容易!”不是一句空话,是真的。所以我们不要怕认错,更不要怕内心的愧疚。小过再进一步,《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如果你信的东西太小,他不是到位的,不是直接受教于造化者跟祂给你的心,那么“信不足,有不信”,这也是小过。当你信得小的时候,你的心在用这个信,一定有过。信得小,就会膨胀、骄傲,我这个信跟别人的信不一样。其实呢,一不一样?很难讲的事啊!
宇宙间只有一个造化者,是真的。祂给你的心,祂的心是真的,但是你那个平凡的私心怎么面对祂,每一个都不同,不是吗?一下子,自己很虔诚,进去了;一下子,自己很自私,还以为没有人看到,又掉出来了。讲话掉出来,是最多的次数。所以小过也可以解释成你信的小的,不能说那个是不对的,那个是整个万物里面部分的真实;或者是别人有了充分体会,但是变成话、变成经典,你又执着了,这个都是小信。古代甚至小信小谅不可取,所以信小了,你就会膨胀;信到位了,更谦卑,对于别人的无知非常包容。谁不无知啊?!你看过绝顶聪明的人的愚蠢吗?我看过。所以当你真懂生命的时候,你就会想起易经,他的眼光很奇怪,中孚旁边配一个小过。颐卦是养德,反而配大过,什么意思?我们常常看到小畜、大畜、小过、大过,不知道在讲什么?读不懂,就说这个易经太难读了。等到你在那个情境中,你就想起他的话。
我们看看小过。“亨,利贞”。小过虽然有过,但是呢,终究会通。只怕你停在一个小过上,不动。再一次的跟中孚一样,“利贞”。我们现在就知道,这个正,他的位置在哪里。格来正应,道来德应,叫作“正”,这最原始的。明明指正心,但后来我们又说正道,后来干脆两个都合起来,正不正。我在黑板上都写过。所以我现在不会被文字切割,我知道字是活的,我们的体会如果是死的话,一点用处都没有。
“可小事,不可大事”,虽然小过难免,但是你要在小事上小过啊,大事一小过,在封建时代脑袋也会落地。“飞鸟遗之音”,第一个形象出来了。飞鸟遗音,什么意思?这个经验大家都有,听到鸟的声音,你好奇去看,看得到吗?如果那只鸟在很高,看得到吗?也看不到。有那么快的鸟哦,连飞机都跑不掉,因为它很高,就看到了嘛。看不到的,是低飞的时候,肯定看不到,有没有?飞,在易经里面,通通是指心灵、觉知、良知,因为祂是超越时空的。飞鸟,就是你心灵的活动,千万不要高飞,要低飞。所以《论语》里面说“能近取譬”,是德行的标准。心本身、生命本身,重点落在切身。切身的问题很多啊,讲话、努力、好好睡、好好吃,哪一件事情我们做对了?【评:功夫都在切身,而不是总在外头忙活儿、凑热闹。】
现在你想做对,都难啊!吃就是一大问题,睡也变成大问题。所以“不宜上宜下”,跟飞鸟遗音下一步扣准了,“大吉”。心灵的活动,不要高飞,要低飞,大吉。所以上卦下卦,他讲的上下、外卦跟内卦的关系,就是充实自己是内卦,到了现实社会服务别人是外卦。不管内外都宜下,就是德行,切身的修己安人,不要讲得太伟大。“内圣外王”,我很少提这四个字,那都是很会写文章的人写出来的,因为连圣人跟鬼神都会害人、都可以伤人,大人就不会哦。
德行在内在下之行,我特别把古代周文王,我们已经读了很多卦,常常感觉到文王的存在,那个困卦还有明夷卦,有没有?已经很多次了,所以这个肯定是他。他用“飞鸟遗音”象德、心灵活动,用“宜下不宜上”指德行。德是你的主,祂当然是心灵、佛性、良知。德行的是位,不要自己才做一点对的事情就高傲起来,没这种事情。做越多德行,越脚踏实地,都是切身的。
第三个,“弗过遇之”指下位,当别人的臣子千万不要过。过,你就撞到谁啊?君主。遇,指的就是缘遇。碰到、偶遇可以,你千万不要刻意的去找人家君主的妈妈拉关系,那就是比。也不要去找他的大臣,说这个大臣是得宠的,那个大臣是他尊敬的,我内外两个都要。在《论语》里面,就是那个奥,“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有没有?哦,那个地方很传神,因为我赤裸裸看到现实中都是这样:“我跟马先生的姊姊很好。”如果马先生是君王的话,他会不会注意你?当然会。而德行不需要去攀这些,再多好关系,你一重视,说明你没有德行。那你要重视什么呢?我们往下看,一爻一爻看到最后,你的心都会跳出来,我告诉你。
象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
《大象》:“山上有雷,小过。”这个雷,就是那个去触动君主的动作,因为有人想取而代之,天下就会动荡,周边的居家平民就会受到影响。雷打在山上、山侧、山下,不影响老百姓的生活。你千万不要打在山巅,特指那个主、君主。
初六:飞鸟以凶。
初六,“飞鸟以凶”。你一高飞,而且还很嚣张,当然是凶。但是这个过犹不及,他就在六二说明了。
六二: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怎样“履虎尾”,还不被老虎咬?明明踩到他的尾巴,老虎不会咬你,说穿了就是德行。你在你自己的故乡,安安分分的德行做事,跟王位有关,但是他绝不咬你。哪一个君王,不希望百姓都走德行的路?但真有走德行的路的人吗?所以他很安。真可以安吗?你看下去就知道。
文王的父亲,称祖。文王的母亲,还是叫王母,她是妣。这个王呢,是称祖。那称父称祖的,肯定下一位就是武王。事实上,祖妣这两个字,已经变成特指周朝的文王,他奠定了中国文化这个德行的路,是真的。我现在脑袋已经有点不行了,刚好讲到最重要的焦点,我不行了,这是真话。所以我希望从周三晚上调到周六早上,不是假客气。讲不清楚,也没关系哦,讲,是那个小的。真正那个飞鸟是真的,德行是真的。
文王上面,夏禹他是私天下。再上面,尧舜他真正的让。但是居然有人说禅让,叫作封禅。所以这个禅让不让,反而到泰山说天命从这边就授到我身上,这些皇帝就是要世袭。毓老师说,第一个转折,尧舜。在原始人不知道怎么找到文明,有人尧舜禹,都是一个一个禅让出来的哦,有没有?所以第一个转折,在原始的状态,原始人有很多状态,非常温厚,又非常残忍,不管他怎么现象,很乱。尧舜禹是我们的好祖宗,这个圣王不是叫假的,现在还留下几句话,你去看看。尧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他就是效法天,直接跟天沟通的。那不是德行,是什么?大禹呢,本来也是要让的,他的儿子很有出息,所以大家就不让了。
所以在夏朝,要注意夏朝,世袭出来了,私天下就是世袭。商朝,我们都知道重鬼,两根楹柱的下面,可以杀掉五百五十个人。大堂前面那两根柱子下面,五百五十个人,狗就不用说了。夏朝重什么呢?你们说夏朝重什么?因为周朝重人,也就是这个仁,一体之仁。讲仁,就是天道落在人这一端。鬼的上面是神,人的上面是天,文王我正要讲这一块。那夏朝重的是什么?我讲过了,连山、归藏、周易,连山首卦是什么?艮。艮的意思,是止,对不对?“止”有两个意思,止于至善,是天;过错知止,是人。所以夏朝“止”的上面,他早已知道天人是动态的,而整个商朝重神重鬼,层次很低。虽然他的产品,我猜那个四川三星堆那些怪里怪气的东西,他的制作水平奇高,造型也蛮吓人的,那个是人类想象的鬼神,不是真的。我现在讲话有点特别,我会站在人的立场,讲点天的话,绝不僭越。
周朝呢,他讲人,但是他的祖是谁?如果讲到这边,我们的祖,还是父亲的父亲。可是特别周朝是指王父,而母亲一般都说是姜原。这个原,有女字边的嫄,也有没有女字边的。也就是邑姜这个村子,最了不起的女性,这个就是王母。我为了了解“妣”这个字,才发现“祖”这个字。原来这个字,这个是大事情哦。因为禅让,还有私天下以后,夏禹的文化遗留在易经里面的,就是我们一开始讲的四卦,震、兑、巽、艮四卦,对不对?然后商朝有没有留下来?重鬼神的,毫无痕迹,因为被周朝否定,他就不走鬼神的路,他还是走德跟道的路。
德跟道都是天,这个天,他讲究的是止于至善。我们上课有画过这个图(“各”与“止”的原图),有没有?就是格来正应。这个是人心、自主心要知止,负面正面都一起来。所以到了这个地方越来越敏感,就这个祖到底是什么?“过其祖,遇其妣”。你去碰这个祖,你就过了,为什么?祖,不就是祖父吗?不!文王的祖父是谁?就文王的祖,就他的父亲是谁?中国跟西方都一样,只要这一位起点的伟人,只强调母亲,不说父亲。我记得很清楚,毓老师八十几岁了,还要去祭黄陵,祭伏羲庙。我现在在毓老师面前要说这个话,我说:“老师有没有弄错?把那个象征的人,当真去拜。”等到我懂的时候,我心凛然,就是周朝的……我下面讲的话,好像要更谨慎。毓老师说的:“人之祖是谁?”(生:天。)
对了!所以文王的父亲,这个祖就是天。而这个祭典,特别叫作禘祭。因为“帝”,最早的字就是天,后来被皇帝撷取。但是禘祭,说要祭“始祖之所出”。第一个祖,照理说是古公亶父,他的儿子王季,孙子才是文王。欸,居然真正的父亲不重要。文王的父亲就是天,能解释的学员,我可以请一桌酒席。答案我都说过,而且说多次哦。太严肃了,这个事情太严肃了,三千年来谁说的,你告诉我。为什么禘祭?孔子说,酒浇在地上之后,就是神已经请来了。周朝是浇了酒,神就来到。我们现在拜完了浇酒,是送神的。所以,孔子说禘祭洒了酒之后,他不想看,因为主祭者完全不知道禘祭是什么意思。禘祭,就是真的要把天心请来。我们上一堂课,请了很多次,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做到。我有拜什么吗?我只能用天心触动天心,如此而已。平凡就在这里,至高也在这里。至高反而至平,至大才是至实,平常得很。【评:中道今来,时时可复归于婴儿,不难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好,哪一位要解释?我很愿意请一桌酒席,否则那气氛太严肃了。生文王的,当然是他妈妈,绝无怀疑。但是把周姬这个了不起的子弟,让他用某一颗心走某一条路,变成中国文化的始祖——文王,他用的是什么心啊?文王他用的,就是德啊!他走的是什么道?天道啊!所以他成德成道之后,成为王者,请问他的父亲能不能说是上天?能不能?我赞成这条路。他父亲有没有给他德这个字,我不知道。可是他在易经里面,说来说去,中道、二跟五,就是德跟道。所以他真正文化的父亲,肯定是上天。所以禘祭,治国如易掌,把掌翻过来就是了。我们这一堂课,对我来讲,平淡中的好日子,原因在这个地方。
从此以后,武王也不敢称王,其实把殷商推翻的是他啊!武王称自己是什么?后。易经复卦有一爻,“后不省方”,说这个皇帝不到各地方去视察。所以这个“后”的原意,跟“王”的原意,都是特指。你能不能让人家心悦诚服,从心里面认同你,而这个认同不是说你最伟大,不是!我要跟你一样,用德的心,走道的路。你是英雄,我也是英雄,至少我敢肯定英雄。用我们中国的话讲,你走这条路,我要像你一样。所以真正对别人最高的称赞,是我要跟你一样,没别的话。而这个话,他自己是什么?主体人呢!连这个都肯定不起,我们敢称赞别人的真善美吗?不敢!
你的鼻子需要好的空气,你的内在需要真善美的滋润,要不然人会干涸而死,守死在自己的心牢里面。好的,肯定不起;坏的,揭发不了,就不像个人。反过来不成立哦,你不要拚命去揭发,你有几条命?真的,我讲这话是很久以来的话,我内心的话。所以,我不知道有没有讲清楚,再看下去就知道了,他每一爻都玩真的。
“过其祖”,你过了文王的祖,你自以为神啊?你敢造神啊?周朝就不玩这一套。所以周朝对于人的肯定,是要用天心走天道,充满着天。那很多呢,拼命把天拉到人间,结果弄了半天还是人。注意这个弔诡,“过其祖”就自以为神了。“遇其妣”,连他的母亲,你都不要太刻意的去亲近。遇,就是偶遇,表示你没有目的。这个就如同“不及其君,遇其臣”,他现在用“不及”,说明那个“过”。我们在《论语》里面,早就懂了“过犹不及”是人心。这个地方太妙,中道的天心没有所谓“过犹不及”,该怎么活就自然而然的活。人心,好的会讨好,坏的会逃避,那就不是中心,也没有走中道。
所以六二,反而把“过”跟“不及”等同起来,是真的哦。所以你太相信什么,也不及;你相信的太小,也会有过。千万不要随便去“逆龙麟”,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懂得批判理性,养成了一种个性,好像不批判一下,表示自己没有血性。糟糕了!头破血流。我常常撞得头破血流,自己都不知道,还以为有种。我现在说这些话,不能说血泪,至少头破血流。因为人家看你傻瓜,你知道吗?你不讲,好像懦弱;你讲了,头破血流。那到底要不要讲呢?还是走中道比较快。走了中道,你就知道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你讲话,人家有变吗?他知道你在挑衅他,有用吗?易经说没用,不要挑衅。所以那个遇,就是随缘,随缘等于偶遇。过呢,就是过,你故意要挑衅人家的君主,在专制时代就死不完了。
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
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不只是不过,还要防之。我特别去查字典“戕”这个字,原来是“他国臣,来弑君”,这个是犯上嘛,对不对?而你能不防吗?这个人曾经到你那边拜访你,结果他杀了皇帝,不管你们到底说什么,皇帝肯定把你抓起来,要防这种事情。所以我的注解:从或就凶,何况与之。你有一点参与,死定了,连嫌疑都不能有。不要随便接纳敌国的想要谋反的人,这个话很真实吧?!要防这个——嫌疑。我们老师讲的最妙的嫌疑,就是瓜棚不正冠,李下不纳履。所以你走到人家那个瓜棚戴帽子,别人还以为你是偷了一个放在里面。那很多李子,你也不要去穿鞋子,就是免得嫌疑。哦,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有这么严重吗?抓到就抓到啊!这话对吗?不对!我们现在是在开放的时代,在古代,你解释都来不及。
九四: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
该怎么做呢?因为三跟四,很多犹疑的感觉,因为不确定到底是内还是外。到了第四爻,“无咎”。一开始就告诉你“无咎”,原则是什么?“弗过遇之”,一点过都不要有,偶遇可以,这就是大原则。“往厉必戒”,往就是积极,你只要对王位有一点积极的心,很危险。必戒,引以为大戒。“勿用永贞”,用就是起心动念、做了意识,想要靠很多关系、机会去当王。不要!永远走正道。
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到了六五,这个地方最生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我读遍了注解,就讲不通。弋,是古代射鸟的弓箭,那个箭上还有一条细线,射到鸟,还把它拉回来。在这一爻,他告诉你,“公”。谁是公?天下为公?三公?我找到《老子》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从这三句话,“公”被界定得非常清楚,是在常道跟王者之间的那个位置。这个容,好像毓老师有特别的解释,不是宽容。这个容,我要再问清楚,今天才有一个同门告诉我,毓老师讲“容”,意思不一样。
总之,常就是道。成道的王者,中间那个就是公。另外一章,《老子》第五十九章:“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说早服是谓积德,积德,所以无不克。无不克,所以深不可测。深不可测,可以为王。你去读这段,这里面有很重要的,老子就是讲道的境界的人。说你早一点“服”,服谁啊?文王的父亲是谁,服那个。我们要低头的不是某一个人,是上天的心,是上天的道,可以吗?说:“我服啊!”接下来你要干什么,说明你是真服?积德啊!每天看自己有没有实践心得,而且是属于自然道上的实践心得,积德。
再来呢?无不克,好像他跟任何人来往,他都会赢。错!克是克己。人心里面的老毛病,无不克,就是你真的能够管住自己这颗厉害的自主心,叫“无不克”。所以“克”解释为“能”,不对!克,就是克服这颗厉害的自主心。无不克,这个人真的能够管住自己了。有人就说了,这种人我不交往,真的能够可以克制自己的人,我不跟他做朋友,因为太可怕了,深不可测。我们对于深不可测的体会,是另外一种——城府太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城府有多深。有没有这种人?他碰到一件事情,他的计算机就开始转:“这个人的身分、地位、背景、关系,我要怎么用他?”他自己知不知道他自己这一套?不知道?知道?我永远问这两句话。深不可测,可以为王,可以治理天下。这个是你达到什么位阶,你完全了解天心天道,所以《老子》五十九章,回去看一看。老子每一章都在讲真正的生命会达到的境界,他绝不是讲玄话,他是讲真话。
密云不雨,而且自我西郊。因为周文王的发源地,在岐山周原这个地方,西郊就是他的部落他的村子就在西边。你要走德行,也不要到别人的国度去做德行。民国初年,很多了不起的学者在美国都得到荣誉公民,那个就是“终以誉命”。你要在自己的故乡故土德行,而且执行到底。
“公弋取彼在穴”,怎么解释呢?就是这个公,你下一步就是王,还不要想当王,照样的拿起你的剑,不对着上,对着下。这个穴,是指什么?里面住的是谁啊?刚刚已经把答案都说出来了,“无不克”,克的是什么动物?自己以为可以有隐藏的私心。还是德行,正面还是德行,所以王位在哪里?没有真的起心动念想争取王位,不能有一丝一毫。你在自己的故乡走德行的路,死了都不后悔,因为故乡的人是实际受惠,王位只不过是更辛苦的位置。
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
到了上六,“弗遇过之”,糟糕了!第四爻告诉你“弗过遇之”,现在反过来,“飞鸟离之”。离就是罹难,被捕鸟的网抓住了,“凶,是谓灾眚”。灾眚是连用的字,天灾人祸,那个眚就是人祸。其实在这个脉络,应该是人祸,但是因为你不知道天道、天心,所以说天灾人祸也说得过去。你有没有感觉到我们的文化,就是彻底要面对上天,没有第二个选项。至于你自己要怎么走,随你的便。生命的第一步,是选择。对天来讲,他的第一步,是赋予你天命——德跟道。但是你还是可以自主,信不起。
我讲到这边差不多了。我觉得原来文化是这样子的信仰,可是你要我讲出治国如反掌,我只要能够管得住我自己,修得好我自己的心,我就有把握带得动天下……无话可说。我对德跟道这一条中道的路,五体投地,是真正老天爷给我们的一条大路。易经怎么说?“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你真的走上中道,宽广无限。但是上面呢,没几个人,“幽人”。你不要气馁,“贞吉”,也还是这两个字。
我希望我有讲到一点,本来后面要讲,因为还是有同学说讲讲中道。现在来讲中道,就有意思了。大家都知道我们活在中道上,只是要去确认中道,信仰中道,直接走中道,用德行走中道。那么,你怎么说中道?说两点就好,要不然五六七八点很麻烦。主体就是中道,德跟道。人心跟人为的一切,就是心台。心台,通常“不中”,都在两端摆尽。物极必反,一下个人主义、一下社会主义,一下唯心、一下唯物,一下神、一下人,搞不定的。只要二分,不管感性理性,唯心唯物,形上形下,通通搞不定。你抓不到,就是“不中”。你现在知道这个“中”,不是“二分”那个层次的东西,两端都不是。那两个加起来是不是?还不是!但是中道一定有那两端,对不对?
我很早就确定,“双非双是”,结论是——还不是。因为“中”,是上面一个层次。德跟道,才是“中”。所以这个人心人为的这个苦海也好,渊薮也好,“不中”。那主体呢?反过来,“中不”。我不是在绕口令,我在说真的。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中间那个山水,不是山水,那他是什么呢?中道。所以真正的中道,肯定“不”,两个都是“不”。见山不是山、不是水,还是“中”。那第三个境界,又是山又是水,你站在中道回头看心台,是山是水,差别是别人心中没有中道,你有了。【评:讲得太好了!对此有体会的朋友,可以写点心得,相互通气。】
你回去再想,我记得在讲中道时第一张发的讲义《活在中道的体认》(请见《易经白话生活译》),右边那六个条件,我没有充分谈完,现在都知道他们的定位在哪里。我再说一次,文字是帮我们达到你思想用飞的能够达到的生命境界,你要是飞不起来,不要怪我。你有那个飞的本质啊!佛性就在啊!灵性也在啊!所以易经了不起的,就是他没有降低标准,真正把每一个人当有主体的人,也就是他真正乾坤的孩子。只要你不忘本,他就会带你。关键在德,考验在道。在位上,完全看实践,而不看理论,不看讲道理的。
所以,我们今天谈这两卦,下面一共十二卦,都在谈德的系统。为什么他要用中孚呢?这个值得一说。觉知、直心、天心、本心,你不要马上就搬到台面上去卖了。什么新宗教啦,我教你密法啦,三分钟开悟,三秒钟都可以开悟。不必讲那些废话,二度执着最可怕。你刚刚还有点懂,第二度执着,你就是魔。谁没有一点魔魔的?毓老师的话,就是每一个都是鬼灵精,讲不讲而已。我们常常被他电,就是这样子电。到底他肯定你?还是否定你?没有!极到分寸。骂人要骂到让人家吐都来不及,已经吞下去了。所以德不是这样子,马上面对道。
一旦面对道,常常这个人哦,你看他魂不守舍,看到什么都说亲人你好;看到行人树,欸,今天的树会笑;看到草,他为什么悲哀?那不是那个济公,是谁啊?所以装疯卖傻不必装,你真的在中道里面,你的言行正常,别人看你不太正常。所以从德看到道,他一定要连过来哦,不连过来就会出事的。很多信仰,鬼神的信仰,正道没有踩稳,就用鬼神来吓人。我相信有鬼,我也相信宇宙间有神,真的。但是不可以用鬼神,让人短路。你是正派的,就让人赶快面对道、生命过程。这一生是老天落实榜样,你另外讲一条路,完了!你要负业力的。真的,我走的那一天,我一定要去看看,这么多教主他到底在哪里?对不对?(生:看不到。)
你怎么知道?你以为我会去哪里?六祖要死的时候,大家都哭翻了,只有神会不哭。六祖说我白教你们了,你们以为我死后去哪里都不知道。只有那个小像伙神会,一个少年的和尚,他知道我去哪里了,还笑咪咪的。你笑得出来吗?这是真正的情境,死后没有把握,当什么老师?知生就知死,知人就知鬼神,你信不信?反过来讲,也成立。反话,是很危险的话。
所以,马上这两个连体婴,缺一不可。关键在德,考验在道。更重要的一个箭头(德→道→义行),是回来做人。开悟,那个人没有变,你有了觉悟心,自觉的悟性,马上回头去认那个很平凡的私心,修养才开始。所以我看到那个骄傲,我没办法忍受。怎么骄傲?你凭什么骄傲?大家在天道面前,都是卑微的。那一点点的德行、实践心得,差少啊?谁能够知道谁比谁高?我不知道。你接纳了中道,大家都知道。临终一刹那,回顾一生,就他知道,因为他在现场。这是我的信仰。
所以中孚要讲德的系统,就是咸卦、感卦、感通,通什么?是道。所以他说中孚、中道的信仰,其实还是偏重在德上,而且里面还是很大量的人心跟人为的。所以接下来十二卦,是以德为主。咸恒,唯一超越时空的就是德,恒定的就是德,没有第二个东西。我越讲越像宗教,祂是永恒的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里面造化者的心,真的比较像镜子,来什么照什么,祂不能变。所以朋友见面,多年不见,最重要的是不该变的不要变,该变的有变掉。
到了道,他已经告诉你,道就是要行的,有没有?他一环扣一环,扣得紧紧的。我们的文化就是这样,我们活在一股浩瀚的气氛里,整个大生命是那么的神奇、庄严、神圣。我常常觉得,一个人摆出一副庄严的样子,就不够庄严。真正的庄严,就跟生命一样自然、认真、扎实,随时都在用心的活,就对了。也不要吓人哦,说:“我是真的哦!”这一生就不太真了,真的。
我刚刚是在讲三环相扣,像一个鼎一样。屯蒙革鼎,诞生了以后,就是启蒙教育,就打开德跟道的心,然后你自己靠实践,一步一脚印。这个鼎,铁三角,不会造成人类的灾难,我管自己都来不及。你相信不相信,只要有一个人真的走这条路,他不用开口,“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是真的。所以要回到自己,做自己,是内心最大的渴望。偏偏回来了……下面我都没说,不能绝了别人未来的路。即便过去怎样,未来每一个当下,都是天机。机会,不是谁给你的,是天的中道始终在,等你去确认而已。好,我们这堂宗教课该好聚好散,祝福各位,天道好还,其德不回,下礼拜见。以后我们上课下课,懂得中孚中道,用感通的。敲铃铛很美,那是恢复我们的群性,对文化的敬意。之后,你就看什么时候该站起来,什么时候该鞠躬,就做这件事情。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