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失历史记忆的一代人

昨天在从贵阳回石家庄的飞机上,读了一本大部头——《邓小平时代》。作者是一位美国的汉学家——哈佛大学荣休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

这本书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和中国风云变幻的改革开放进程,进行了全景式描述,被誉为研究邓小平的“纪念碑式”著作。著名学者、前香港大学校长王庚武教授评论道:“这本书从不同的层次研究了变革与适应的问题,其核心是(邓小平)个人面对一场复杂且危机重重的革命作出的回应。他的核心事业围绕着历史上最大的政治实体的巨大变革——中国从一个混乱的、无可措手的农业社会,变成今天的工业与制造业巨人。在书中,傅高义出色的工作让邓小平对中国的设想变得可信,让中国的迷局变得可解,让那些次要角色都栩栩如生。”

最为难得的是,作为中国大陆的正式出版物(2013年1月三联书店首版),该书对“六四”事件作了比较详实的描述。在出版物严格审批的政治环境下,能通过该书了解这段历史,非常不容易,因为他的叙述一定是要得到官方认可或默许的。

其中第二十章《北京:1989》的一节《温室中的一代和被推迟的希望》写道:

参加1989年示威的学生和较年长的知识分子,就像中国历史上的文人一样,对国家的命运怀有一种很深的责任感,然而他们是温室中长大的一代,没有多少校园之外的经验。与40年代末的学生不同,他们没有用多年时间建立夺权组织;他们也不同于80年代初的学生,没有经历过政治运动和“文革”的斗争,也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的锻炼。他们是他们这一代人中最有才华的学生,但却缺少人生历练,只接受过考试的训练。他们在中国最好的中学和大学里,是教育改革的受益者。

此外,这些学生成长的这个历史时期,并没有为独立的政治活动者提供空间,让他们组织并检验自己的思想。示威者不是政治组织的成员,只是一群人中的一分子,他们中的领导者如走马灯一样不断变化,参与者如一盘散沙。在运动中脱颖而出的人,不是因为他们展现出了杰出的判断力和战略规划能力,而是因为他们的即兴演讲和敢作敢为

这些温室中长大的一代学生就像孙中山所描述的1920年代的中国一样:一盘散沙。赵紫阳的支持者和对手或许都想引导示威学生,但事实上他们都无法做到。学生们踏着自己的鼓点前进。甚至学生自己的领袖也只能鼓励聚集在广场上的示威者,但并不能控制他们。

那么,中国的学生为何不同于苏联和东欧的抗议者,在6月4日之后不再举行抗议活动了呢?很多学生逐渐相信,只有通过缓慢地建立基础,通过改善更多人的经济生活,通过加深人们对公共事务的理解,逐渐形成对民主和自由的经验,才能取得进步。甚至很多不是党员的学生也承认,领导人面临着国家失控的危险,只有共产党才能维持促进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稳定。很多人相信,尽管有腐败和自私的干部,但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它所带来的人民生活的改善,使延续共产党的领导要比其他选择更可取。他们希望,几十年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能为自由社会形成一个更牢固的基础。同时,绝大多数学生运动的参与者都放弃了集体行动,一心追求自己的前程

从上述比较温和较为节制的表述,大家不难嗅出三十多年中国大陆发生的那场历史事件,对中国人精神产生的巨大冲击。从“八九”之后,读书人不再谈论政治,而是一起向“钱”看。知识分子的精神继“文革”及毛时代历次政治运动之后,再次被阉割。

昨晚八点半,回到玉泽园,与姥爷和同事们欢聚,在餐桌上忍不住谈到此书,以及当前中国人精神危机产生的原因。

我们研究毛泽东、邓小平,不是为了批判、拿着放大镜找这些历史伟人的缺点,而是为了对我们的过往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不是一种避重就轻、含糊其辞的掩饰。“继志述事”、“继往开来”,是中国人最为可贵的慧命相续。我们了解我们父辈,以及往上追溯几代人的历史,是为了接纳我们的成长背景,感恩并且珍惜,从而超越前人,发挥历史主动,做出当代人应有的历史贡献。

故,思想无禁区,可惜的是,无论是当前的体制内教育,还是民间的各种新教育(无论是“国学”派,还是其他各种西式教育),大家都简单地将共产党的红色传统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对立起来。这一对立不要紧,造成了我们的精神脊梁是断裂的,对各种社会现象很难做到一种贯穿始终的、中肯的认识,总有一种顾此失彼、刻意维护的无奈感。

最为典型的是读那些共产党干部被纪委查办后的官方定性,譬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对浙江省委原常委、杭州市委原书记周江勇被“双开”的通报指出,周江勇丧失理想信念,背离“两个维护”,政治意识淡漠,对党中央决策部署阳奉阴违,与资本勾连、支持资本无序扩张,搞迷信活动、处心积虑对抗组织审查,违规配备警卫人员、公务用车,伙同亲属非法收受巨额财物、搞家族式腐败……

中纪委给这位被双开高官——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魏民洲的评语是:经查,魏民洲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搞政治投机和政治攀附,政治品行败坏,长期搞迷信活动,对抗组织审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出入私人会所和接受公款宴请,接受私营企业主安排的旅游活动;违反组织纪律,不按规定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违反廉洁纪律,违规从事营利活动,收受礼品、礼金;违反生活纪律。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巨额财物,涉嫌受贿犯罪。

中纪委对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原党组书记、院长胡毅峰的评语:经查,胡毅峰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对抗组织审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收受礼金;违反组织原则,在组织谈话函询时不如实说明问题,违规选拔任用干部,败坏任职单位选人用人风气;家风不正,对子女失管失教,道德败坏;执法犯法、以案谋私,大肆干预和插手司法活动,大搞权钱交易,严重破坏司法公信力,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案件办理、工程承揽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上梁不正下梁歪。今天青少年精神迷茫,与社会公信力的缺乏,与政府官员大面积的贪污腐化、信仰危机、精神坍塌关系紧密。有了迷惘的一代,必然有垮掉的一代。

所以,对待青少年的教育,不只是把力气都放在孩子身上,作为父母,作为教育工作者,自身要扪心自问,你是否有信仰?你是否经得起各种名利、物质的诱惑?面对如此汹涌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时代潮流,一个普通家庭就如在巨浪中行驶的小舟,要想稳得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啊。

呜呼!可悲也已!可叹也已!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虽无圣王犹兴!非夫贞明之士,吾谁与望乎?

参阅【王镇华老师谈“青年成熟期”】:

好,如果前面三个阶段,敏感期都满足,人格已经基本上成熟,你对自己有把握。到了青年,精神力量充实,有担当的责任感;这两个,在蒙特梭利当时也已经式微了,她非常感叹,意大利的年轻人能具备这样的不多了。

再来,因为你知道自己的自我完成,所以,具有世界的胸襟跟机会。你不是只在一个地方,欺负自己的老百姓,你是放怀面对世界,不是做生意,是你知道你的精神心得是面向人类;而你也知道有些国家的机构,他就是等待杰出的青年人的心得,他帮你推展出去。我非常在乎像法国那样的国家,他们每年用在赏识年轻人的实践心得、文化心得上的力量很大,因为这个是正面诱导,大家愿意埋头很冷的一些题目;那说不定这个冷门,是因为大家疏忽它,反而是内心最渴望的题目。我觉得一个大国他就能做到,给机会给年轻人。

人格成熟

具体地说,三件事情:(1)他人格成熟了,成熟是“为生活本身,而非文明”。原来,学术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要传延人类的智慧结晶,那是学术、教育,但是,成熟根本上是为了生活,所以他,大学生有充分的精神力量,他当然可以带给大家一种生活上的感受,是很丰富的

然后,蒙特梭利特别把读书跟活着的关系正确化了,她说:“活着,是能读书的条件”,我们一般说读了书再去生活嘛!蒙氏是特别强调,你一定要有生命的体验,自己去做过,然后,你就懂得充分读书,而不是认知上、概念上的读书。这个跟我们传统的态度是一样的,像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你先去体验,先去实践,有了问题,或者有了剩余的时间,再去学文,这个文是指文化,就那几本经典,所以,第一点,精神成熟的人,他是要过自由、独立的精神生活,这个是直接体现在生活里面

了解自己的价值与道德责任

(2)第二点,他了解自己的价值跟道德责任。首先,文化跟学术,他会以这个为责任,文化就在我身上,学术我是最尖端的,这个责无旁贷;而不是说,让一些学校里面的老教授苦苦的找不到接班人,不会的。

我有一次到牛津剑桥去,看到非常动人的一幕,就是那些非常青春的男男女女,就是围绕在一个像工友的老头周围;如何可能让年轻人把青春放一边,然后,愿意亲近一个老人,我想只有精神跟文明的感动才能够做到。真的,我看了非常感动,在旁边就是安安静静的。【评:我们为何要办“大美敬长礼”,就是要接续前辈的精神传统,承前启后,疏通一代人的精神管道。剥极必复,中道今来,并不遥远,就在此刻!】

他们的一个学院,一楼基本上是交谊室,二楼也许是教授的办公室跟图书室,三楼跟四楼是他们的宿舍,他们上课没有教室,就是在一楼的交谊室。我常常探头探脑去看,嘿,都在那边聊天,我们大一读过一篇叫作“smoke at them”,是用烟去熏那些年轻人,意思就是一种精神的陶冶、熏习,而不是一种知识的沟通而已,它是一种气氛,是每一个人都是独立

第二个,艺术跟公共活动,就是学校里面的同乐会啊,它能带动周边社区,甚至社会向它学习,而不是学校向社会学习。我们现在在系里面的迎新节目,越来越学电视上的那一套,这个是反过来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作风。第三个,媒体与大众传媒的能力,他因为有智慧,所以他懂得运用大众媒体。

面对邪恶挑战,并战胜邪恶

(3)第三个,面对邪恶的挑战并战胜邪恶。蒙特梭利是用耶稣基督,在旷野中40天的考验来形容。年轻人当然有能力,尤其你真的是杰出的时候,现实的力量就会来,想要利用你,那这个时候,你能不能经得起考验,是非同小可的考验,像一些权力、占有、情欲都是考验。

下面有一行,“战胜安逸生活”;我很想这四个字不要写,我第一次就没有写,可是第二次啊,明明文章里面有。我到底在说什么?记得《论语》里面,孔子跟弟子们的一番谈话,一个君子如果在乎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不足以为君子【注:“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篇》】,那个是从反面讲过来。一个成熟的大学生,他的意义感、价值感,会使他连过安逸的生活都是不好意思的。其实,真的,不要“陈义”太高,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心里面老是盘算自己这一辈子喔,讨个好老婆,过个好日子,在社会的峰层、最高级的一层,就这样活着也蛮好的;我可以告诉你,这就是梦

活着,永远有那么多的考验、血泪、痛苦,你一定要看到,就有那么多人的扯烂,然后,还有这么多人积极地去面对它、平衡它,甚至扭转它,这才是生命的本色。不可能相安无事,他烂他的,我高尚我的,不可能!安逸,就没有办法把上述的责任肩负起来

(4)他也有第四个情绪,性格上的需求,情感上的抒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