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从适耕庄的民宿“乡田小庄”,到保安宫之间,往返步行好几趟,独自穿过热闹的街区时,感觉自己很像一位在地的乡村教师。

主课时,请同学们分成10个小组,每组4-5人,就昨晚的电影《皈依》进行讨论。围绕三个话题:一、你父母有怎样的信仰?二、关于信仰,你个人持何立场?三、昨晚的影片对你有哪些启发?孩子们交流得很充分,小组内部分享之后,再由10位组长综述各组情况。

尽管孩子们介绍的情况,没有超出我的想象,但他们鲜活的表达,还是给我不少触动和启发。

首先,在中国大陆,目前宗教信仰是一个思想敏感地带。九千多万共产党员不允许有宗教信仰,这就意味着在意识形态领域,共产党人以唯物论、无神论为基本立场,与冠以“唯心论、有神论”的宗教对立起来了。这个问题,不是井水不犯河水那么简单,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世俗的价值观,哪怕共产主义理想再崇高,它也是人为的想象;而正派宗教信仰不同,它关乎天道,其核心超越了所有世俗的价值观体系。

尽管,所有宗教也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但其出发点是出世的,与世间法并不矛盾。在基督教的传统中,“让上帝的归上帝,让凯撒的归凯撒”,但宗教团体或称宗教势力,不可避免地要介入世俗政治。在西方社会,这两者的关系一直都有某种紧张;在“全盘西化”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大陆也陷入这样的对立和紧张当中。

其次,有的家长持自由主义的观念,主张价值多元,不必强求,这种开放的态度似乎不错,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宗教与共产主义一样,都偏重集体主义的观念,强调个人服从集体的意志,这与自由主义(落实在社会层面,就是个人主义)之间也有一种内在的对立和紧张。

如何化解人类意识形态领域的所有对立和紧张,仅有良善的愿望,“点亮心灯,祈愿和平”是远远不够的,还须导之以正,以“阴阳”的思维来做到“天道-人道”不二,多元而一体,殊途而同归。

华夏文明之伟大,就是用礼乐教化,使人真正能做到不同而和。今天的美国,号称是自由主义的典范,但其制度和背后观念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因为他们不懂得“阴阳”,它只能在国内搞“党争”,在国际上搞“双标”。以自由主义为主导的教育体系,也必然养成分裂、扭曲的人格。

夸父班草原班同学加起来,不到50人,各自家庭背景不同。若在美国和欧洲的学校包括华德福学校,有我这样的“邪师”在课堂上组织孩子“妄议”宗教,家长一定会到法院起诉。感谢我们家长的信任!感谢中国社会民间目前还有充分的自由言论的可能性!——放在毛泽东时代,这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不是要引导孩子们去皈依某种宗教,不是以某个人的信仰去替代所有人的信仰,更不是以一种迷信去替代另一种迷信(包括“科学迷信”在内的一切迷信)。我们希望孩子们逐步建立“阴阳一体”的思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是固化的概念,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阴阳互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若以这样一种整体的观念去看待所有人事物,就不会陷入简单的二元对立,更不会因为某种“优越感”而固步自封。

礼乐教化,尽管它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和乐的生活方式,但其背后的思维是阴阳。与中医之道一致。此时,你再读《乐记》,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别则乱升,此天地之情也。

◎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

◎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也。类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以类相动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

◎奋疾而不拔也,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以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息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