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脆弱与信心的重建

旅游产业(大陆现在喜欢讲“文旅产业”),不知是何时兴起的。应该来说,人类的迁徙、旅行,自古就有,但将“旅游”作为一个专门的产业来研究、规划,这是现代商业主义的产物。我之所以没用“资本主义”这个词,那是因为它已经超越了社会制度的性质,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何谓“温水煮青蛙”?被“旅游产业”的各种概念和服务包围,被定义为“旅游业者”(当作“上帝”)来对待的普通民众,真是糊里糊涂地被这个行业消费着,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是在主动享受生活(拼命赚钱,拼命消费)。——我这个话听上去有点“愤青”,是因为当我们的生活(无论是学习,还是旅行)若被“物化”,那么就容易切断历史,为肤浅的快乐而满足。

上午到适耕庄潮州会馆参访,初步的接触,一方面能感受到对方的善意,另一方面也感受到长期政治的对立与隔阂,造成所谓民族情感的脆弱。我们大陆的宣传部门,喜欢打“海外侨胞牌”、“港澳同胞牌”,在“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的非常时期,是很有效果的。然而,建立红色政权之后,尤其是残酷的政治运动,又有新的移民逃亡海外,“华侨”、“同胞”这种词,我们在境外还是要慎重。

才经历不到一天,心里有许多感慨。不是这里的华人缺乏善意,而是大陆长期的意识形态灌输后,我们的自闭和盲目乐观。台湾我曾经去过近二十次,那里的社会各界,我都有广泛的接触,我清楚他们尤其是绿营对大陆人的戒备心。当然,马来西亚远离大陆,与台湾人的心态很不同,但对中国人同样是陌生的。不要以为他们讲中文,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根深蒂固。——因为如今的大陆人不太像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

譬如,我以前在香港机场或转机的国际大机场,常见到大陆旅行团,尤其是东北大妈们围在一起,嗓门很大,路人都有侧目,但大妈们完全无感。这时,我心里一个劲儿地替她们说抱歉!我对那些被惊扰到的旅客说对不起,她们年轻时吃尽了苦,老了,儿女孝顺,给她们报名旅行社出国游,她们是兴奋的。原谅我们的无礼吧!

我是敏感的,但对华夏文明充满信心,要超越所有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紧张,超越所有的优越感,必须臣服于天人之道,即中道,重建礼乐生活。

不禁又想起王镇华老师,他对大陆充满感情,对开放后的台湾社会十分失望,我曾劝他来辛庄常住,他动过心,但最终留在了台北,一直到离世。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这句话不是口号,唯有软化我们的心灵,五门洞开,才能见到一个整全而丰满的世界。

祝福中国!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