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原不仅是大课堂,还是我们的会客厅

昨天朝会,请一伦老师和孩子们见面,一伦老师提到一个很重要的点:当前艺术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日常生活是分离的。

一伦老师在乌兰察布,刚参加完一所艺术学校的展示活动,舞台上学生们的才艺技巧都不错,可到了台下,这些年轻人的精神面貌与社会上普通青年无异,神情黯淡,漫不经心。

如何做到“道”与“术”贯通?

——这看似是一个分科之学的难题,其实是现代文明的通病。

休息时草原营的孩子们在玩儿飞盘

上午坐在马背上无事,就想:今年第七届中国文化研习营我是最后一次参加,明年我们可以换一种玩法。

中华文化的特征是礼乐文明,要深入学习中华文化,必须跳脱我们注重书本知识、注重理论先行的思维惯性,必须要从日常生活入手。于是草拟《首届道安礼乐文化节策划案》如下:

——重建礼乐文明。

——让普通人也过上天人生活!

一、缘起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自羲皇“一画开天”始,经由神农、黄帝神道设教,尧舜建立中国,夏禹划定九州岛:又历商周之变,周公制礼作乐,孔子有教无类,从此华族过上了礼乐生活,远离神教之苦,天下得以真正文明。

东汉末年,中土失道,礼崩乐坏,佛教西来,经过三百余年的融合,道安大师确定中国佛教规制,佛学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近世,西欧文明伴随着工业化脚步,推动了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然此“现代化”之实质,即以两希文明为核心(希伯来的一神教和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的“西方化”。

百年以来,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赶英超美,奋起直追,如今成为了西方文明的最大“威胁”。其实,基于“天人一贯”的华夏文明,不仅不是世界的威胁,反而可以纠西方文明之偏,帮助人类摆脱现代文明病,超越神本-人本的二分,回归中道。

故当今时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乃人类文明史最重要的一次拨乱反正,顺天应人,合乎春秋大义是也。

学习中国文化,生活是入手处。中国文化,非抽象的哲学,更非“封建迷信”,于日常生活中展现人之神性,故所有人都可以活在礼乐生活当中,不分阶级,不分出身贵贱。

在“天-地-人”整全的生命大图景里,天下人都是可亲的同胞。“敬天法祖”,自天人之际,一路下来,这才是可以承载所有人类的大道。

天人合一,道安天下,当从重建礼乐生活开始。

大美鼓乐营课堂

二、内容安排

(一)欣赏和体验

(1)蒙古族传统祭祀

(2)侗族丰收节庆典

(3)台湾地区传统家祭

(4)潮汕地区传统成人礼——“出花园”

(二)观摩和参与

(1)大美敬师礼

(8月5日。脱胎于传统的寿礼,首届道安礼乐文化节,将为所有曾在辛庄师范讲学、年过七十的老师办一次敬师礼)

(2)大美成人礼

(8月8日。成人礼不是资格认定,而是郑重的生命承诺和深深的祝福。欢迎踊跃报名)

(3)大美之婚礼

(七夕节当天,即8月10日。准备结婚的新人可提交申请)

(三)交流和研讨

主题一:中国人的神圣生活
(传统社会是如何过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的)

主题二:如何重建小区精神高地
(如何组织合乎“中国式现代化”的节庆活动)

主题三:如何在学校开展礼乐生活
(非遗文化进校园,形式及其精神内涵)

三、报名方式

(一)非遗文化传承人或团体

(二)学校或文化单位

(三)个人或家庭(具体细节略)

草原舞者营同学们

下午四点,一伦老师和孩子们坐在帷幕下唱歌,欢声笑语在草原飞扬。

晚餐时,我在歌单上选播意大利歌曲。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一起,不禁想起刘森老师曾在辛庄小黄楼,带领愚公班同学和村里的家长学唱意大利歌曲的场景。

刘老讲,文化没有高低上下,文化的实质就是交流,我们除了要学习中国古典音乐,也应能欣赏意大利人的激情,法国人的浪漫,德国人的严谨……人与人的隔阂,需要以文化之。

乐以亲和,故乐教(礼之乐)不只是一门专业的技能训练,还是一个人变化气质、陶冶性灵的途径,更是移风易俗、治国平天下的大事。

草原鼓乐营黄兆灿老师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背后都是对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确定,所以有不惑之正念,不忧之安心,不惧之担当。在错综复杂的各个“我”交织成的世界中,无非以此面对,超越。

今日舞蹈课是朝老师带我们上课。朝老师带课很不一样,一节课节奏很紧,但跳得还挺开心。

老师很厉害的一点是“赏罚分明”,若我们“执迷不悟”,她就会严厉地反复纠正。但等这个动作过了,她又会意想不到地开个玩笑。感受到这背后其实会是一份肯定——肯定大家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亦是深深的负责。

“亲亲之仁,达于天下。”有意识透过自己的无数偏见,体察到每个人本来光明的底色。同体之情,此时自己便是回到了众生相连的亲情中,大情大义由此而生。

下午站桩(通臂劲)时亦有相通。放下“我”的身、心疼痛、妄念,有一个对自己负责的心拎着,体会“气”和“劲”,其实就能撑下来,甚至可以试试“玩”起来。收功时“揉”着手里暖暖的“球”,一股天真的喜悦油然而生。

——总是讲得很大,可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位了吗?

——常情。

舞者营朝露蒙老师在草原

■ 02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今天开始排练节目,才发现我们已经学了这么多了。每一天都学得不知疲倦,收获满满。

奔跑在草原上是最开心的,什么烦恼都烟消云散了。许是在大草原上,“我”渐渐小了。夕阳照在玩耍的同学的笑脸上,大美少年!这就是生在天地中的样子。

大美少年

■ 03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我们每天干的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持志而行,很充实。每天看日志,能听到草原深处传来的声音。文以载道,很是欢喜。能穿越草原的人,“烈风雷雨弗迷”。

今天学完了骑马舞,有些难,但大家练习的热情高涨。配上帅气的音乐,彷佛找到了当年蒙古铁骑驰骋沙场的感觉。一勒一放,骏马长嘶,直奔千里。“我欲仁,斯仁至矣。”

大家练习的热情高涨

■ 04

“立心中本然之正气。”

今天敲鼓时,很痛快!一下一下打下去,亦是将心中的感动缓缓韵出。一瞬间的转化,心底的光明绽放,感天动地。

乐的力量,真切地感受到一份“亲”。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唯有认肯这一体之仁,即是从天边贯穿到心头的大义,生命的担当。要说为什么?可能只是因为“天行健,地势坤。”

平常的生活但不平庸,充实而有光辉。

鼓乐营课堂上的王茂标老师及同学

■ 05

上午骑马,有些晒,当马奔跑时,尘土滚滚。虽然老是吃土,但跑完时仍然意犹未尽。

下午和一伦老师一起唱歌,很尽兴。自从变声后就没唱得这么爽了。

变声后,我一直觉得自己唱歌很难听,但今天觉得自己唱得没那么难听,多了一份自信。

“吃土”的日子

■ 06

今天讲到“通情达理”,我感觉是待人的一个态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这几天,同这么多人相处,身在这么勃发的生命力中,我感到一种亲切,生命同生命间,在同一个大背景下,就有种“生”的手足之情,确切地说是“可欲之谓善”的感情,回到一体。

所以,待人处事中,“通情达理”是对自己“一体感”的提醒,不是不通人情的“大义灭亲”,也不是被人情带跑,而是体会到共通的天人一贯的通畅的情,“情”与“理”不二。

马队教练们特别用心照顾马匹、照顾孩子们

■ 07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中国人的性情温良,可爱,就如我们的马队教练们,自然淳朴,法这天地、大草原。

其实不是只有中国人的性情如此,人类的本性就是如此,只是非所有民族都将其开发出来了。故习主席在《全球文明倡议书》中提及各国都应当开发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无非是回到人之本心。

人人内心是饱满的,所以通人情极重要。弘一法师感言:“不通人情,举步皆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终成梦境。”

在草原,愈发感到天地之道的平常自然,人与人的情义也变得十分有温度。每日望着夕阳,都很感动,我们的天性,如此简单通透,无他,感天动地。

我们的天性,如此简单通透

■ 08

“亲亲之仁,达于天下。”

这会儿,天色渐暗,同学们依旧活力四射,在山坡上打飞盘。难得的机会来到大草原上,天地之间人与自然的距离近了,同时人与人也有了机会静下来使心灵交感。

这两天,老师提到一句话,很是感动,说“中国人平常的生活中即有神圣性。”

想到一个词,“性情中人”:人生在世,父母亲情是人之常情,再自然不过,还有种种横向的关系,可在这背后还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不变的关系,便是人与天——人永远是天之子。以此为生命力的大背景,人活在天之怀抱,脚踏大地,对明天有无限信心,但不期盼、逃避,因为每一刻都和祂连接着,生活可以充实饱满。

中国人的温良便是一份天真朴实,感天地而通人情,天之大义在心中,便重情都不陷于情。

真正的大情义,超越时间与空间,化于无形与天地同流,就像浩瀚宇宙中的银河繁星,默默注视着大地,深情无比,文明就这样一代代人来人往,融筑一盏心灯,源远流长。

“这天地就是我的家。”

一年一年陪伴大家的马队教练雅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