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好过了,胆子却变小了

大美的草原景色

昨天下午的露营地很熟悉,是每年草原骑行的必经之路。

记得第一回进草原,回程时在此地遇见大暴雨,就躲进附近牧民家的空牛棚过夜。结果,第二天离开时,背包、睡袋一股牛棚的味道,一直回到北京这气味都很浓郁。

2019年7月首次进草原的情形,那时还叫“愚公班”

与刘森老师通电话,就“礼乐文化节”向刘老请教。

刘老很开心,连声说好,他谈了几层意思:

一、长期以来,我们的艺术教育“唯技巧论”,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与大众生活是脱节的。

二、近年来强调“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地位,似乎国家对传统文化重视了,但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是不承认的,只是简单地将其归为“民间艺术”,难登他们的所谓大雅之堂。

第三点,刘老感叹,大家还是太注重经济效益了,整个教育体制都是为了实用之目的,仍在科技第一、经济挂帅的思维惯性中,“礼乐”值几个钱?可反过来说,一流的人才都去研发卫星、航母,可卫星能当饭吃么?科技成果能给我们带来便利,但能滋养到我们的精神么?所以,教育还是要多元化,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我们聊到群众文艺生活,聊到当年延安的鲁艺和抗大。刘老说,与1930年代相比,现在的人胆子小了,缺乏勇。当年国难当头,多少青年奔赴延安,那是要舍命的呀。那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所以,文化艺术,不能守在象牙塔里,必须与时代命题紧密结合,既要接续传统,又要指向未来,才能服务于这个时代。

鼓乐营课堂

正巧,孙莹老师编辑好了第二期《高等艺术教育国内外简报》,其中一期一校,介绍的是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简称“北艺”)。

这是一所年轻的大学(创立于1979年), “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本人文精神,培育艺术创作、展演及学术研究人才,并以求创造艺术发展的新契机”,这是该校的创校宗旨。但我仔细阅读了相关数据,感觉尽管该校强调传统文化,但整体的办学理路走的还是西方教育的路线,并未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

——这个文化土壤是什么?非某种民间艺术形式,而是对中国人性情造成深远影响的礼乐生活。

在与年轻同事讨论“道安礼乐文化节”的可行性方案时,有同事回复邮件写道:

我在很期望、甚至是发自内心地渴望您邮件里所说的效果可以达成的同时,内心藏着一个问号:真的能行吗?

不过,只要待在大美生生,总是会充满惊喜。像前几天看电影那样,学生们的反馈超出我的预期,反而给我上一课。期待明年这个活动最后呈现的效果能“打我的脸”!告诉我,“你太不自信了!”期待这一天!

长期以来,周边的同事、朋友有类似的种种不确信,这是十分正常、普遍的现象。

惟有建立了根本自信,才能发挥历史主动。所谓“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不是对外在的一个叫做“中华文化”、“中国历史”的东西有信心,而是“明心见性”,对生命有了大信,确乎其不可拔。

舞者营课堂

在这里,可以与同道们分享一个心法:

立大人之志,不是描绘一个多么美好的愿景(画大饼),然后一步步地实现;而是时时与圣人同频,倒果为因,在果位上修,当别人不理解你、误会你,甚至背后有人诋毁你,都坦然受之。

当你因为别人的态度,还有一丝委屈和沮丧,说明你的发心还不坚决。若你真的时时把自己当大人(凡夫菩萨)来看,发了大悲心和菩提愿,你还会觉得委屈和沮丧么?

仁者必有勇!故做一个大美行者,必须要拿命来!不是做盲目的牺牲,而是时时在慧命上过生活。

马背上的大美行者

今天下午上完课后,带着锣鼓营的同学跳安代舞,亲身体会到了老师的不容易。很感恩有这份缘能和老师在这大草原上共度两周时间,虽然有的舞我们跳得不是很好,但受益匪浅,想对老师们说一句:“你们辛苦了!”

明天“三人行”就要离开了,今晚专门设宴与老师和同学们道别。徐巧英老师提到夸父班让“三人行”的小同学学到了很多,其实每天和他们一起吃饭,看见他们值日,反倒自觉惭愧,有很多地方要向他们学习。

姥爷说:“我们现在干的事,就是复兴传统文化,利国利民,走向世界。”愿做中道之人,甘当中流砥柱。

晚餐后,因为郭阳萱同学即将离开夸父班,明早就启程,大家围成一圈,用歌声为同学送行。在草原的夜空下,同学们一曲接一曲,直到很晚很晚⋯⋯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道中人,向前去吧!

舞者营和鼓乐营的孩子们,围坐、歌唱到夜深

■ 02

随云端散去,是如此渺远,星夜下的歌声伴着笑与泪。

吟古诵今。乐与时代同行。浸出每个人的情怀,彼此连系。心与心紧紧相拥。离别不是哀伤,是下一段美好的启程。

人与人的隔阂,以文化之。万物同体,世界随之交汇。大美之和,不在同化,在心之相印。

习惯了世间的劳碌,身体沉重,拖着伤痕,拖着对生活的渴望。归去来兮,来来往往。在自己的固执的脚步上彼此错过,唯有真性情能化解隔阂。是信仰、至诚、关照,渐渐展开。抛下那些无用的踌躇和举棋不定,去爱,大爱。与天地同德。

歌声消逝,温暖在心中久久不散。

送出祝福,看它随人远行。

心与心紧紧相拥。离别不是哀伤,是下一段美好的启程

■ 03

“真正的大情大义,超越时间与空间,化于无形,与天地同流,就像浩瀚宇宙中的银河繁星,默默注视着大地,深情无比。文明就这样一代代人来人往,融筑一盏心灯,源远流长。”

下午我们鼓乐营的同学也学习了迎宾舞,在蓝天白云下,伸开双臂,感受到了来自草原深处的开阔,来自天地的深情。虽然大家都不甚熟练,但都跳得很开心。

晚上,大家围坐在一个天地上放声歌唱。看着大家再望望头顶的星空,我们都是历史中人,慧命相续,就是这样一批批人,千秋万代。

“这天地就是我的家”,所以,不论以后去向何处,天涯若比邻,不孤独。

鼓乐组同学学起了安代舞

■ 04

繁星满天,一群少年围坐高歌。身前是他们朝气蓬勃的脸庞,身后是一望无垠的草原,顿时感动。

与大家相处的最后一天,虽有不舍,但无限祝福。

感恩成长路上支持、鼓舞着我的同道。愿大家以后的路都能像大草原一样宽广,能像奔跑的马群一般自在,活出生命的深情。

天地,我的家,安心。

同道中人,向前去吧!

■ 05

今天草原开始起风了,虽依旧是万里无云,但极有可能是变天的前奏。

朝会,老师谈礼乐生活。夸父班的同学在这一年大概有所体会:礼乐生活即是将礼乐之妙化用在生活中,激发出生活中的神意,苟日新,日日新。

近代中国人丢失了这条精神的命脉,认为这都是这封建迷信,“礼教杀人”、“玩物丧志”。礼乐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实无非是活出“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不是迷信,而是切实落在生活中的,生活才是文化的起始处。

今日日志讲“中国文化,非抽象的哲学,更非封建迷信,于日常生活中展现人之神性,故所有人都可以活在礼乐生活中。”礼乐生活令人心向往之,生生大美。

晚上各组都在热火朝天地准备着各自的节目,歌声充斥着大草原,好不欢乐!故歌唱最能打动人心,心心相印。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一伦老师来到队伍中后,日日歌声不断

■ 06

“王道坦坦,知天事天。”

转眼草原之行接近尾声,越发地赞叹天地的大美,人生要活成一部无字天书,尽性配合大事因缘,踏踏实实行道于人世。

今早朝会,风吹得漫天细砂,大草原的豪放之情尽显,而谈到文明之根,源头既清之时,却好像是恒常的生命中有四季轮转、周而复始,终不影响本来的大明。

接天线,续祖气,人类文明的精神离不了从天际一路贯穿的传统。今日感觉所谓“中国文化复兴”实在是时与机已到,天地人和,非一国一人之事,乃是人类文明追根溯源的道业。

这其中人的努力是配合自然之道,王道坦坦,天下人心本相通,对无形的那个生机的感动是天赋的啊!

草原朝会

■ 07

晚上大家一起排练歌曲,非常感动。当感受到我们生在天道“生生”的一体中时,人的心底畅达了,“纯粹精也”,人的本来面目是彻底的“生”,刚健不息。

中国人并不在别处找一个神,生命本身的“生生”就是神圣的,这神圣并非二元的崇拜,而是彻底地肯定每个生命的本来面目,是通达的,自明,故有自然,我们自然地对着原本的通达,活出来。

“直而温,宽而栗”,从容而到位,这样的放松,光明心外再没任何限制,去崇拜迷信的东西,是通达。

“敬天法祖”最终都是回到自己的心,这心与世界打成一片,是最大的宝藏,通达就在自己心头。

祭祀,天人本是一个,一体,最深的肯定。

天的心意就是生,哪谈得上什么没信心呢?

通达就在自己心头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