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日志 2023年7月26日 星期三
文字 | 中霖

昨天下午,在夏令营和孩子们工作,换了一种做法:先是带孩子们读一些选编的儿童诗和元曲,然后让孩子们完全自由地创作。效果还不错,摘录部分诗作如下:
诗
夜晚,/我坐在月亮上,/在星海中飘动。
——《梦》
我捡到了一束光,/日落时又还给了太阳。
——《光》(于佳欣,11岁)
星星追着月亮,月亮追着我,追着追着,/它躲进了云层里。
——《月亮》(青栀,12岁)
思念像一条河,/在我心中缓缓流淌,/覆盖了我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思念》(尹睿琦,11岁)
阴天时,云把太阳吃了;/晴天时,云被天空吃了。/有时,云把山头吃了。
——《云》(马羽菲,12岁)
黑天了,太阳下班了,月亮来上班。/它带来了谁?/哦,原来是可爱的小星星呀。
——《夜晚》(马羽菲,12岁)

木头的用处很多 /可以搭房 /可以建床 /但当我躺在房里的床上 /却感到了它的悲伤
——《木头》(郭柯影,11岁)
白云,黑云,层层的云,/巍山的云,北京的云,山西的云,/你们是一家吗?/会经常串门吗?/一定会的。/高原的风,/带你自由飞翔,/常来常往。
——(素朴)
小时候我们在河边玩耍,/留下了我们的友谊。/冬天,河面结冰。/将曾经的友谊封存。/在冰层下,/它发出令人向往的光芒。
——《封存的友谊》(吴彬宁,15岁)
小溪一直在哭,/因为小鱼吃了它的头发。
——《伤心的小溪》(一乙)
我是最好最好的我,/因为我只有一个。
——《最好最好的我》(一乙)

为什么写信时会流泪呢?/因为他要用泪水做墨水。
——《墨水》
心情的变化就像在坐过山车,/忽高忽低,/让你分不清方向,/当你冷静下来时,/它就到达终点站了。
——《心情的过山车》
太阳不见了,它被 /云朵吃掉了。/月亮和它的伙伴 /星星也失踪了,它们 /也都被云朵吃掉。/它们都在云朵里哭。/蚂蚁们开始 /忙碌地搬家。
——《云朵》(李晨歌,12岁)
我拿着一支笔,一张纸,要写诗。/左想右想,怎么也写不出来,/好像我的脑子被一只鸟偷走了,/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孙锦立,11岁)
我不喜欢白天,太亮了 /只有黑夜里才能找到属于我的光
虫子被鸟儿吃了 /兔子被老虎吃了 /我要睡觉了 /妈妈没回家 /妈妈被工作吃了
——《妈妈被工作吃了》


我喜欢和孩子们工作,因为他们真的信我讲的话。但是,成年人就困难得多。
我不是在强调我讲的话有多么正确,我讲的话一点儿都不重要。我是说,孩子们对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的人类还存有一份信任。然而,很快,受各种流行的观念、思想、歌曲等等的影响,他们的眼神黯淡下来了,他们把自己的心门关上。再敲开,不容易。
成年人也曾经都是孩子呀,我是三十岁才重新把心门打开。打开之后,见了光明,就不会再合拢了。
我走过生命的至暗时刻,从黑走到白,从南走到北(崔健的《假行僧》,崔健是诚恳的,但他的呐喊、他的愤怒意味着他还一直没找到出路)。感恩!平凡、卑微如我这样的人,都能走通,我相信所有的人类都能见到光明。
怎么写着写着,有点像诗的语言了。
诗的语言,就是梦的语言。
青年时代的我,是热爱崔健、热爱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立品图书公司之前在工商注册的名字真的叫做“北京春暖花开文化传播公司”,竟没有人和我抢,那是2003年8月。)


昨天下午从夏令营回来,和大家座谈,谈到“生死观”、“男女观”、“成败观”。从大家的神情里看出,大家有点信了。在场一位老朋友(北京海淀某高中的语文教师,也是南昌老乡)站起来,说她对大人之学的亲身体证,很鼓舞人。
圣人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匹夫匹妇、贩夫走卒,都可以成圣。
圣者,只是通达之意也,非高不可攀的神迹。
内圣,就是心里见了光明,对来到这个世界是感恩和欢喜的。一个不识字的妇人,安安心心照顾老人,抚养儿女,尽人的本分,就是成就了她的外王事业。
故“内圣外王”不是谁的专利,甚至与读多少书无关。人之所以为人,明德是本有的呀,只要让祂放射出光芒,就是内圣外王,一点都不神秘。凡圣不二,内外无隔,从来就是一体之仁。
所以孔子活得很安心,阳明活得很自在,老子、庄子可以逍遥游,因为他们像孩子般有那份信,确乎其不可拔!死而无憾,从容中道。

呜呼!阳明在《拔本塞源论》一文中感叹:
士生斯世,而尚何以求圣人之学乎!尚何以论圣人之学乎!士生斯世而欲以为学者,不亦劳苦而繁难乎!不亦拘滞而险艰乎!
呜乎!可悲也已!
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论,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
非夫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起者,吾谁与望乎?
今天,阳明若重新投胎,当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
一个人类普遍觉醒的时代到来了!
从“身心灵”,到大家血液里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过去二十年,我是亲证者。多好啊!


昨天上午,陪韦华院长到颜铨颍老师的课堂,和同学们的交流。大家关心如何学习经典的问题,院长回答得很妙!
他说,圣人经典就如千年老茶,直接喝不行,需要用滚烫的生命之水将它化开,你才能品尝它的醇厚。
确实,孔子之后,读书人重视“文”,而失去了“义”;强调尊师,却失了师者传递的道;追求世智辩聪,记诵之学,词章之学,却背离了“根本智”(明德,或曰良知);喜欢走捷径,求方便,却不肯死心塌地、探究到底,痛哉!惜哉!本末倒置,糊涂啊!(再对照“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文,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大家感觉一下。)

选编同学们学习心得如下:
■ 中午黄老师和王院长跟颜老师的对话很精彩,让我体会到参与历史的重要性,把自己作为历史大任的一员。一直不太关心政治的我也想要接下来可以去有意识地了解。
也意识到国学经典对政治的重要性,我们在学习经典是一定要直指根本,因为种类繁多必须要有取舍。
■ 今天黄老师和王院长来到课堂交流还是很震撼我的:我们是历史的参与者,不是旁观者,我们要关心政治;孩子为什么青春期叛逆,成人表里不一的假人。黄老师和王院长很激动,我们好几个同学落泪。

■ 今天早上一跨进书院的大门,就感觉到一股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一草一木都有清新的气象。在这里学习真是太幸福了!
课后,黄老师和王院长来教室与我们座谈。谈到当今世界大势,结合谢茂松教授的《百年大党,其命维新》开展。讲到我们要做历史中人,历史是我们的,我们也在历史中,继往开来。所以发的包上书:“愿为中道之人,甘当中流砥柱”。
颜老师讲学传统文化“根要扎实”,才能发大用。中国人对世界的贡献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是所有人的,美美与共,匹夫有责。王院长讲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实则为“校园走进传统文化”、“教育走进传统文化”,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命题。
重新接上祖先的这口气,重建天人生活,吾辈责无旁贷。

■ 课程结束后,王院长和黄老师来我们教室交流,主要就谢茂松教授的《百年大党,其命维新》来探讨,两位老师越讲,心情就越发激动,这次的“碰撞”非常精彩,其中两点很打动我:
一是老师讲“传承不够深入何谈创新?”确实,只有根扎得深天花板才会高,否则就都是“空中楼阁”。学习也是一样,需从那个“原点”出发,否则都是空谈。今天对毓老“奉元”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学习要回到那个够大的开始。
第二点黄老师讲到“中国的文化是实学”。虽说之前已经听过黄老师讲过无数遍了,但今天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可能与最近正好在听历史课有关吧。中国的学问“做到才算懂”,一定要将自己投身到历史的大流之中,做“历史中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大同”是基于对人最根本的肯定,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就从自己开始就是最好的法门。
真正的家国情便是“以天下为己任”,要站在更高的立场去参与这个世界,不做冷漠的审视者。
日日是好日,每天都活得充实而又光辉!

本文照片由
冯刚老师、郭路老师、王卓老师及黄明雨老师拍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