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佛陀与孔子的对话

巍山街景

山水夏令营距离巍山古城约八公里,每天下午两点半动身,去和孩子们见面,一起“工作”一小时。

我和孩子们说,我不是合格的语文教师,我从来不训练同学们写各种文体的作文,但我是专业的图书编辑,不客气地说,我还是中国一流的出版人。因此,对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来交流,我还有些经验。孩子们尝试写诗,已经是第三天了,创作热情大增,所以成果也斐然。选编孩子作品如下:

01 关于写诗的诗

作品1:《不想写诗》

(陈煦和,11岁,襄阳)

我不想写诗。/我一写诗,/脑袋就像被水泥糊住了,/什么都写不出来。

作品2:《思路不见了》

(吴好雯,11岁,温州)

写诗太难了,我拿白纸、笔和思路。/糟糕!思路不见了!

作品3:《写诗》

(潘威廉,11岁,沈阳)

我没有思路写诗,感觉被扔到了大山里,/一时回不来。

作品4:《诗》

(陈颢恺,11岁,沈阳)

我的诗,/你的诗,/他的诗,/每个人的诗都不一样。

作品5:《无题》

(杜昊谦,15岁,广州)

我把我的诗 /刻在河边的石头上 /慢慢的 /我的诗就和大海相会 /在海边那拍打礁石的浪花 /也在高歌我那愉快的诗词 /不远处那风平浪静的海面 /照映天空 /看哪!他们都在分享那 /随风传出的心情

02 当地小朋友的诗

注:昨天有两位本村的小姑娘参与学习,她们是彝族,姓氏不常见。她俩的诗写得真不错!

作品6:《无题》

(茶焓雪,11岁,巍山)

鸟儿飞了,/飞向了蓝天,/也飞向了自由。

作品7:《无题》

(字瑜焓,13岁,巍山)

时间过得飞快,/就像河流,/像一滴水滴在大海,/没有声音。

03 各式各样的诗

作品8:《头发》

(于佳欣,11岁,葫芦岛)

太空好像并不知道我们的校规,/每次他派夕阳来临时 /都要给我染头发。

作品9:《蚂蚁》

(马羽菲,12岁,大庆)

我看到一只蚂蚁,/它搬着大大的食物,在原地转圈圈。/它是搬不动了,/还是迷路了?

作品10:《光》

(马羽菲,12岁,大庆)

白天的光,/夜晚的光,/它们从哪里来?/是太阳吗?/是月亮吗?/又要到哪里去?/不知道,/不知道。

作品11:《思念消失了》

(李梓萌,12岁,北京)

小草被小兔吞掉了,/狼把小羊吞掉了,/我的思念被快乐吞掉了。

作品12:《无题》

(李晨歌,12岁,淄博)

云朵不怀好意地吞掉夕阳,/但夕阳却温柔细心地为云朵镶上金边。

作品13:《无题》

(李晨歌,12岁,淄博)

地球慢慢变暖,/它为人类带来温暖,/但却忘了北极熊。

作品14:《云》

(芮雪,12岁,上海)

云经常和我闹着玩:/一会儿变成白色,/一会儿变成黑色,/一会儿又变成红色。/有时它们在表演:/牧羊人与羊群,/或两方大战。

作品15:《墙与梯》

(张赫,15岁,常州)

生活就像一堵高墙 /而学习 /是墙上的小小梯子 /如果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唯有通过这些小小的梯子

作品16:《椅子》

(张赫,15岁,常州)

我是一只小小的椅子 /每日负着重重的人 /纵使我只是一只小椅子 /生活的重担也不能把我压倒

作品17:《美》

(王心怡,11岁,上海)

院子美,源于材料。/风景美,源于自然。/人美,源于内心。

作品18:《孩子与饭盆》

(余承禧,11岁,深圳)

“真好”一声响起,孩子向饭盆扑去。/“扑通”一声响起,饭盆倒了,孩子恼了。

作品19:《山》

(谢乐伊,11岁,重庆)

我走在下山的路上,/脚好沉好沉,/原来是山不想我离开。

作品20:《天空》

(周季尚慧,11岁,东莞)

天空容得下小鸟 /容得下飞机 /容得下世间万物 /唯独容不下我受伤的心灵

作品21:《帽子》

(周季尚慧,11岁,东莞)

帽子可以盖住一个头 /可以盖住一个物品 /却不能盖住一个人善良的品质

作品22:《生命》

(卢瑞雨,14岁,温州)

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一本书,/一支笔,/只是你察觉不到罢了。

作品23:《奋斗》

(猜猜我是谁)

黑夜如幕布,/遮住了月亮与星星,/却遮不住那灯火前的手,/掩盖不了那一个又一个奋斗的夜晚。

作品24:《记忆》

(青栀,12岁)

我从小到大的记忆,/就像天空中一朵朵云。/它们都是不同形状的,/有的快乐,有的悲伤,/但对我来说都是特别的。

作品25:《暴躁的风》

(尹睿琦,11岁,珠海)

云朵遇见了风,/还没打招呼,/就不由分说被吹跑了。

作品26:《光明》

(尹睿琦,11岁,珠海)

夜晚,星星在一起玩耍,/一颗星星不小心掉入草丛,/为我们照亮光明

作品27:《鸟》

(饼干)

如果可以,我想变成一只鸟,/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不用思考更不会迷茫,/我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作品28:《森林》

(饼干)

我想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森林深处是无限的幽寂。/当我深陷其中时,/我想,这将是我一个人的秘密。

作品29:《无题》

即使身处黑暗,/也总会遇见那些带着光的人

作品30:《无题》

天空是空的,/我的心也是空的

作品31:《纸船》

(郭柯影,11岁,太原)

纸船 /是我四季的呈现 /春天,它带很多花 /夏天,它带很多果/秋天,它带梧桐叶 /冬天,它不见了 /直到下一个春天 /它才会回来

作品32:《无题》

(薛遥遥,13岁,榆林)

云也在不时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你不懂罢了。

作品33:《回家》

(薛遥遥,13岁,榆林)

太阳在云层上看万物 /看不到角落里热得不行的昆虫 /但是 /白云遮不住太阳热情的目光 /只有月亮 /摆摆手,它就回家了

作品34:《谁的衣服》

(薛遥遥,13岁,榆林)

叶子随风看归鸟 /归鸟的羽毛被风捡走 /叶子没想到自己装饰了风的裙摆 /风没料到 /自己成了鸟的衣服

作品35:《爱》

(吴好雯,11岁,温州)

奶奶有健忘症,/出门忘关门,买菜时给钱忘拿菜,/有时连回家的路都忘了,/但她永远没忘记去爱我。

这些孩子厉害吧?

这是我教出来的吗?不是!是他们本有的

一小时的工作坊时间,前面40分钟用来朗读诗,除了读前一天孩子们的作品,昨天还选了《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各一首和两首现代诗(徐志摩和卞之琳的);然后剩下的20分钟,让孩子们自由创作。

我和孩子们讲,写诗不需要太长时间,因为写诗不需要动脑筋,诗句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诗,没有对错,没有标准,不像做数学题。所以写诗不要有压力,不是完成作业,而是有好玩之心,“游于艺”而已。

写诗和读诗,看上去没有什么用处,不能帮你考高分,不能帮你赚钱。但一个不会写诗、不爱读诗的人,会有点无趣。

好在孩子们还正处于能写诗的年龄,给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吧。让他们保有一份信心和热情:生活是充满诗意的。

今天下午五点半的座谈,我想见见这些小诗人的家长,一起聊聊如何让孩子们一直能写下去,能享受生活和写作的美好。

去往夏令营路上的风景

研习营里也有夸父班同学的身影,每天不仅认真听课,还坚持写《日知录》,下面转载一则:

文 | 夸父班同学
2023年7月26日 星期三 阴 大理巍山

研习营第三天了,已经逐渐适应了这边的生活节奏,今天一整天都精神满满,收获非常多。

上午颜老师讲《春秋繁露·十指》,是立于政坛的十个要点,“统此而举之,德泽广大,衍溢于四海,阴阳和调,万物靡不得其理矣。”

政者,众人之事也,不是统治者闭起门来谈的,全世界的人都应该关切政治,因为人跟这个世界分不开,世界上的事都是我的事,一个关心联系世界。

修学圣道首先从“搞定自己”开始。《周易》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拨乱反正先正自己的心,己立才谈立人,知人才能善任,这是为政的起点啊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命传到吾辈,就一定不负使命,传灯授火。

颜老师的课堂上有成人,也有夸父班同学

下午就《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和《春秋繁露·仁义法》两篇来讲义与利。讲利与义,不能绝对地去除哪一个,也没有一好一坏之分。

《身之养重于义》篇讲: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

故义与利也是一体两面,二者作用不一,缺一不可。

孔子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过度强调本或是末都会有偏性,一个外,一个内,二者要兼和,“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一个内,一个外,两者兼和

颜老师的课结束后,赶到另一个教室去听黄老师的分享,虽说主题是《与孔子对话》,但其实在聊教育之道,也就是“成人之道”,孔子做一个“见证人”!

黄老师首先分享了写诗,中国人自古有作诗的传统,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诗。所以说我们是一个“诗性”的民族,华夏,即是多彩。《论语》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乐文明离我们生活很近的呀,现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依旧能歌善舞,而身处都市的人,生活就显得太寡淡了。

又有老师问到有关“成人礼”,其实不在乎外在的形式,里面的那个“诚心”是最重要的,一个诚字就通天,将我们的维度由“人文”提升到“天文”,直追往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人道是有限度的,而天道恒常,而回归天人合一的源头,就从恢复“平常生活”开始,大道至简,唯有诚心,无诚不立。

要想可长可久,需从“赤子之心”出发。

“中华正气”

丁亮老师前日晚上崴了脚,所以昨天上午和韦华院长来到丁亮老师的课堂,和同学们交流。

韦华院长将大人之学与世俗的成功学的路径差别清晰地描述出来:

前者起点是“明德”,通过“亲民”,最后“成人(成仁)”;而后者的起点是“自我意识”,也是通过入世(有点像“亲民”,其实投机、攀缘的成分更多),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最后“成功”(建立事功)

韦华院长原本的大课《与孔子对话》,准备了一个副题《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与一所学校的诞生》,趁此机会,院长详细阐述了“道安艺术大学”的办学宗旨以及筹备的关键点,至诚之心,令人感动。

办一所合乎大学之道的大学,不是某一两个人的理想,而是时代的呼唤,顺乎天,应乎人。

在丁亮老师的课堂上

既然来到丁亮老师讲老子的课堂,就请院长谈了谈老子与孔子的异同

其实,所有的圣者都是心心相印的,他们对普天大同的“那个”有确信,有体证,故不会落入门户之见、派别之争,包括佛陀、耶稣和穆圣,以及无数有名无名的圣者。

但老子、孔子的性情不同,就如孩子们的诗里也能见到不同的性情,这是生命的可爱可亲之处。人的外貌千姿百态,人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无法用标准去定义和评价。

老子显得非常高明,遥不可及,有点出离,有点神秘;孔子呢,显得太过平常,平常得容易让人忽视他的伟大,他是宽厚的,又有几份严厉,他是容易亲近的,却又高山仰止。佛陀呢,则更像是哲理诗,思维缜密,又大慈大悲。

王韦华院长在分享

圣人之心,人人本具,故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对作为天地之心的“人”高度肯定。

天大,地大,人亦人。鬼神的位置摆在哪儿呢?孔子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与鬼神合其吉凶。鬼神不是拿来崇拜的,鬼神就是我们过往的祖先,不用害怕,有形界与无形界应当是和谐共处,神人以和。

若一个人心里没有天地,没有祖先,以为只凭自己的聪明,可以瞒天过海,神不知,鬼不觉,那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愚人啊。

交流现场,大家都很尽兴

中国文化的重建,首先是天道信仰的重建。

“信仰”二字是现代汉语语境中的表达,容易产生歧义。其实,在传统语境中,一个“信”字就十分饱满。信?还是不信?这是大哉问。

人世间变化无常,自然界也是冬去春来,花开花落,在这些无常的现象背后,是否存在亘久不变的“道”?这要问自己。若对此无感,恐怕一生就是随波逐流,身不由己。

若对那个恒久不变的天地之道有确信,你才可能有恒心,你的生命才建立在真正坚实的基础上。这就叫做根本自信的确立。

另外一场交流会现场

有了这份确信,然后还要发大愿。


无尽的宝藏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有没有极大的愿望让祂发芽,通过每个人的“我”?

“我”微不足道,做不到十全十美,但是“我”可以做决定:是让那个“道”指引“我”,“我”心甘情愿配合祂,还是一意孤行,背道而驰?

这个选择的权利,上天交给了每个人的“我”。天恩浩瀚,生而不有。祂不会以爱的名义控制任何人,人受到惩罚,不是祂在发脾气,而完全是“我”的自作自受。我们的祖先有敬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知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故不会乱来,他们安安心心、坦坦荡荡地过着天人生活,即礼乐生活。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只是关乎个人修养,不只是文艺的事,而是成人之道(王道政治)的全部。

安安心心、坦坦荡荡地过着天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