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日志 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文字及整理 | 中霖
昨日一整天,很充实。一百多号人,济济一堂,探讨如何讲好中国话,认好中国字,读好中国书,做好中道人。
韦华校长开场,提到“文起千年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在远离政治中心的海滨邹鲁,文天祥抗元的最后战场——文光潮阳,这样的一个小小的论坛,很有一种历史感。
文化的衰败,就是文心不彰,思想固化,无论东西。每个人都有起心动念,而念头是靠不住的,一会儿来,一会儿去;一会儿兴奋,一会儿沮丧——“念”这个字,就是一幅鲜明的画像,念者,思也。明明是心的影像,现代人却以为是头脑的工作。
十六年前,我在与一年级小朋友工作时,有一次讲到“思”这个字,说“思念”,想妈妈,是心里想——马上,一个小男孩举手说,“你说得不对!‘心’是主管血液循环的泵,它不会想东西的;是‘脑’会想问题,‘脑’是中央处理器。”这是七岁的孩子,从小受理工科系毕业的父母影响,已经不会“用心”了,只会“用脑”。
一个六根健全的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门,作为心的窗户,用来沟通、拥抱这个世界。前面五门,通常称为“感官”;第六门,略微复杂一点,它的层级比前面五个兄弟要高些,它除了善分别,还能分析、判断、决定,故“意根”(即“脑”)有点像家里的小总管(如大臣),对君主“心”负责。(很抱歉!我不太喜欢说道理,但似乎每天都在讲道理;不过,对得起大家的是,我讲的关于“心”的运作的这幅图景,不是我的发明,而出自古代圣人的洞察;您若不信,可在《瑜伽师地论》里找到最详实的描述,那是最完善的心理学,比现代心理科学要高明、透彻得多。)


现代人注重思想、理论。这是西方哲学最大的特征,主观-客观、感性-理性、唯物-唯心、形而上-形而下——四个“二分”下来,我们都成了分裂的人格。其实,这些都是思想之患。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古希腊理性主义的传统太爱抽象的思辨,故后世哲人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但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也有许多爱做“理论”工作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程朱”。朱熹与陆九渊曾在鹅湖书院辩论,“道问学”和“尊德性”,哪个更重要?
其实,这个问题讲的就是如何处理好“脑”与“心”的关系。两个都重要,但“心”为君,“脑”为臣,有本有末,虽然是一体的,但有主从关系。譬如说,幼儿园的小朋友,他的心很明白,虽然他的头脑很单纯,还不怎么识字,更不懂数学和哲学,但面对他那双清澈的眼睛,你不好意思撒谎。
随着年龄增长,到了青春期之后,这个年轻人有了一定思考力,也接触了不少方方面面的知识,所以他借助于思维分析、逻辑推理,开始比较谨慎地对眼面前的人事物做出判断和决定。——请注意,这个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已经不同于孩童时期的他了;孩童时期的他很天真,不会多想,更不懂得算计,但是充满热情。一个人懂得思考,善于思维,是必要的,因为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仅有孩童般的天真,是不够的,很容易被别人带跑。故需要学习如何思维。
可惜的是,大多数人的思维,都不是“正思维”,缺乏“正见”。所以,书读得越多,越是绞尽脑汁、皱紧眉头地思考,“所知障”越大,越不会用心。

五百年前的王阳明,面对读书人的困境,除了充分肯定陆九渊的“心即理”三个字外,还强调“致良知”。良知即明德,人人本有,孔子、尧舜再伟大,他们的良知与平凡之你我,是同一个。唯一无二,绝对的平等。所以,我们面对任何人,不必骄傲,也用不着自卑。
既然良知本有,那么就要善用。学而时习之,就是觉而时习之。懂得用心,即是将良知外用到日常生活的事事物物,即格来正应。格物,即致知。这个“知”不是知识、观念,更不是理论体系,而是良知。良知只有贴牢了生命,贴紧了生活,祂才是活的,否则祂在沉睡,那个喋喋不休的只是祂的管家——滥用职权,欺上瞒下,胡作非为的“脑”。
呜呼!读书人容易误人,也误己。所以,不必羡慕那些思想家、理论家,他们著书立说,可以作为我们了解这个复杂社会的参考,但仅仅是参考,而不是行动指南。敏于行,一定是以空应物,随机应变,随时而化,不能受各种思想体系、理论框架的限制。对此无感,你就算发心再猛烈,再勤奋,你这壶水永远也烧不到一百度。故程颐、朱熹只能称之为大儒、贤人,而不能称为圣人,就是这个缘故。
我喜欢行动派。做到,才算懂。这两天的研讨会,除了丁亮老师、江华老师等先生给我们带来精彩的分享,还要重点推荐贝壳、金晖两位实践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读书,读不过王镇华老师;书法,写不过丁亮老师,但我们可以成为值得镇华老师感谢的那群人。——因为镇华老师说过:“感谢中国还有实践的人!”
我们要真做!抛开任何思想体系,更不必作茧自缚,构造什么新的教育体系,而只是致良知。尤其在今天,知识教育普及,我们已经认识不少字、读过不少书了,那么就要懂得“化”。先化自己,才能化他人。这才能让已经板结的文化土壤,有所松动。
所以,先学会放松,学会生活,懂得玩,才能回到天真,才能成为一个生动、可爱的人。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呢?

附:【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摘】
■ 01
“自修自持莫道此间非彼岸,即心即佛须知东土是西天。”
何谓“语文”?何谓“自修大学”?研讨会一开始,韦华校长就提出了许多问题,那到底什么样的大学是最好的呢?——一切都要回到自己,就算是最好的大学,你的思维僵化了,不放松下来,那放到哪里都是僵化的。
“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大人’就一点点从心底浮出来;方法合适的话,那‘少年志’就会影响他一辈子。”
研讨会上听到丁亮老师的分享,有好多同龄的孩子不是在自残,就是在自残的路上,而父母却无能为力。我很庆幸自己目前还没有被卷入这场洪流。更要多加珍惜。

■ 02
今天朝会,因为研讨会的缘故,大厅里聚满了人,其乐融融之家。
朝会谈到如何拨乱反正,跳脱我们现代的价值体系,便是法自然,向广大的天地学习,回归正常。借在潮汕这片土地上的学习,看到古圣先贤,他们所学习的道场,通过一方水土,去感受一方人的性情。在不同的地方养一养,找到其中的“中”。每当走到哪里,便去了解一方,体会当地的风土,去了解看到那些先辈,是在怎样的环境,依旧活出生命的美好。无比鼓舞人心,这些都将成为生命成长中的养分,看到生命的那份生机勃勃,不辜负此生走这一遭。重新学“文化”,重点在“化”,把自己化了,才能化人,进而化成天下。
虽然,是短短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但全天下来,都有热火朝天的感觉。以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在这条一以贯之的脉络上,肯定人人本自具足,你一定会成为心中所设定的大人,因为你本身就是大人,不管你想不想。自修大学,不是你外在要得到什么成就,而是回归生活,去处理好身边的点点滴滴,只要你想去做,上天便会在后面挺你。“是声音必有回响”,道大在做的事,看起来既大又有落实,大家聚在一起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结果,而是潜龙勿用,因时而变,去配合天下大势。
下午,打扫房间,拉开窗帘,阳光洒进宿舍,整个人沉浸在阳光里。生命的那份坦荡,活得自在、从容,这不就是平常的生活么,但却无比充实。

■ 03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学者,觉也,文王的一体,就是超越所有的隔阂。教者,学也,真正的教育就是长成一个个生动的大人。反者,道之动,贯通古今,贯通中西,贯通内外。
今天最触动的一点,即在践行天命的路上,各种的错综复杂里,知止而后有定,审问、明辨,最后才可以笃行之。学得越多,越容易落入一种似是而非的合理化,反而难以见真心、明天命。一点灵明,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叩问真心,志道配天。文理密察,足以有别。文化,就在大俗大雅之中,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兴啊!顺啊!发啊!
——“语文”的隔阂,在于能否言道。道就在不言中。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松土。

— “看到生命的生机勃勃” —
《自学语文和自修大学》潮阳小型研讨会第二天,
分组讨论及分享的精彩瞬间!
▼













— “阅读生命的美好” —
昨晚,缉熙茶席的群性之美,美美与共
▼






— 重新学文“化”,回归天人生活 —
从心实践,三代同养,
让我们一同成为值得王镇华老师感谢的那群人!!
(镇华老师说过“感谢中国还有实践的人!”)
▼

本文照片来自
中霖、元毓、鍏泷、笑遥、艾涵等大美行者。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