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4年12月26日星期四
大人其学足以造万物之命,而见危则受而能安。
其道足以培国家之元气,而遁世则确而无闷。
——【清】李南晖著《读易观象惺惺录》
昨天王钧钊老师《易学课》结束,同学有困惑:感觉用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一套,似乎生命就被固定了,与早上读日志里《易》阐发的义理似乎不同,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
我回应道:不矛盾。从“阴阳一体”的整体观来看,客观-主观不对立,心-物也不是截然二分的。每一生命个体,在“天网恢恢”、万象森然之中,是如此微不足道,有“命定”的既成事实;但不必悲观,人之所以是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可以充分发挥生命的主动。故概括成两句话,那就是——尊重客观现实,主动把握人生。
这个“客观现实”就是,你生在怎样的父母之家,生在哪个国度,是你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你只能接受、尊重和感恩,再怎么埋怨,甚至痛恨也没用。我曾经听说,有人去德国参加华德福高中教师培训,飞机在德国机场一降落,她呼吸到德国的空气,竟然大发感慨:“我上辈子做错了什么事,此生竟做了中国人!”
我们的父母、祖国是我们此生的背景,若对此不能接纳和感恩,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飘泊的灵魂,身心不可能安定,走到人生尽头,也很难善终。这绝非愚忠愚孝,而是法天地自然之序。没有父母,我们没有此生做人的机会;心里没有祖国,我们就与文明之源断绝了联系,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头脑里知道再多,也无用,因为生命的管道不通。
诚然,现实社会是十分复杂的,善恶并存,有许多阴暗、丑陋的现象,这也是我们时时要面对的“客观现实”。不过,这个“现实”也是时时变动的“现象”。就如我们不可能永远在黑夜里,眼前也不可能永远晴空万里。中国古人,是从自然万物的变化中感知天道运行的奥秘,同时,指导我们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当中,懂得进退存亡之道。
有变化,就有动静;有动静,就有得失;有得失,就有吉凶。我们不必担心变动,就怕盲目行动,因为妄作,其结局——凶。
圣人知易,故乐天知命,道济天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要学易(未必要成为易学家);然后才可以主动把握人生,真正地为自己的慧命负责。选编《易学课》部分讲义内容如下,供大家参考:
◎为人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暗室亏心,神目如电。——民间俗语有道理吗?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向外发出一种信息,那就是做了这一件事的信息,无论好事或是坏事。遗一信息会一直存在于空间之中,只要你做了坏事,你所发出的信息就会带着你独有的烙印而存在于空间之中,而受害方也同样会发出信息进行寻找,一旦找到,剩下的就是能量的较量了。
被人知道的人和事,受害方就会千方百计的与你为敌,从而进行报复。而不被人知的人和事,就会由人的能量场所发出的意念之力在空间进行较量。
所以,不要以为你所做的事别人不知道,一旦遭到报应,泄密的就是你自己发出的信息。
◎念力就是施念者能量的外施作用,可以产生一种力作用。
祝福和祈祷也是能量的外施作用,能在被祝福者的身上产生作用。之所以宗教一直存在,其原因就是由于有这一神奇之力的存在,所以宗教才兴盛不衰。只不过长期以来,人们不知道形成这一神奇之力的真正原因,所以把它神话了。
诅咒是会大量消耗自己的能量,而祝福祈祷会增加自身的能量。这也是以祝福为宗旨的宗教之所以能越来越昌盛的原因之一。
有一些很奇怪的现象:凡是母亲对子女生活学习关注越重(这样的孩子往往学习很优秀),这些母亲到了中年后身体部是相当不好。而那些对孩子不大上心的父母身体都很不错,这大概和这些父母的念力施放多少有关吧。
◎神秘文化的魅力——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人生的任务与责任:克服困难,战胜灾难;创造幸福,享受生命。
中国神秘文化的目标:“避凶趋吉”,“选择”。
◎学习易文化要注意什么
(1)做人:要持正行善,易道不助行恶人
(2)真传:要习正道,从真师,学真法
(3)勤奋:努力学习,谦虚谨慎
(4)悟性:在学习和实践中注重自我修炼,升华境界,提高悟性。
继续学习以艮卦为内卦的六个卦:蹇卦、渐卦、小过卦、旅卦、咸卦、遯(遁)卦。选编青峰先生点评如下:
蹇卦(艮下 坎上)。蹇者,难也。蹇者,跛也,足病不能执事役也,即行路难之意。有忠信涉险,自外反内之象。
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利见大人,往有功也。当位贞吉,以正邦也。蹇之时用大矣哉。——蹇卦贞吉两字,见大人造命之功。大人忠信存心,履险如夷,小人则倾险而已,故涉天下之山海易,平人心之丘壑难。不解此贞吉两字,求圣学则不达性命之始,行王道则不通治世之原。坎、艮之间,真吾人用功之要道也。
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反身者,凡事不责乎人,反而求之此身之内也。修德者,立其在我之诚,不使此身之内,或有二三念也。有二三念,则不诚矣。
人只此一身,身只此一心,心只此一诚,反而修之者,去不诚以归于至诚,化不一以归于至一,非始之以忠信,终之以静专,则知德者鲜矣。德者,吾之天也。反诸身而修吾之天德,这便是行己第一难事,然非身外事也。
渐卦(艮下 巽上)。渐者,进也。有静中有得,未能自止之象。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观渐之大象者,当知以德化民也。
贤德是从渐积中修来。善俗亦必以渐摩而成。均非一蹙而至者也。贤德者,善俗之本也。必在我有贤德,而后其俗可善。所谓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者是也。
贤德,是自己之善。善俗,即在物之贤德。以居贤德善俗,举斯人在善量中矣。
小过卦(艮下 震上)。有佥阴交行,正人淡敛之象。
旅卦(艮下 离上)。有明见于外,内自知止之象。
彖曰: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吉也。旅之时义大矣哉。——人大半将自家看得太大,是以处内多不能和顺。及一旦出而处外,既是自家心上不甚明白,所以于当行的道理,如何能安静自守。因是这些病症,未曾消除殆尽,故于身世间有多少不稳便处。是欲求小亨固不可得,况大亨耶。若全其过刚,而出之以柔中,内守其静,而外抱其文明,知无不吉之事矣。
咸卦(艮下 兑上)。有天理中存,人欲外动之象。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天地之所以感万物者,天地之天也。万物之所以化生而应天地之感者,亦万物之天也。圣人之所以感人心者,圣人之天也。
人心之所以应圣人之感,而天下和平者,天下人心之天也。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则无论天地,无论万物,无论圣人,无论天下,咸一天而己矣。是谓以天感者,以天应也。
遁卦(艮下 乾上)。序卦传云: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有不安于内,从容远去,自适其天之象。
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观遁之大象,当知吾之天宜自全也。
或问:一部周易六十四卦,何卦不是谨君子小人消长之防,何独于遁之大象互发之耶?曰:上经于乾、坤之后,即著经伦。下经于咸、恒之后,即严邪正。见治平天下,不无其本,而修身齐家,当谨其几。天去人近,则人而天矣。天去人远,则天而人矣。人而天,则天与人一。天而人,则人与天二。天与人一,则小人可化为君子。人与天二,则君子不难流入小人。危微之思,理欲之途,圣狂之分,所争正不在多也。故屯则取乎云雷,而遁则取乎天山。皆有不可名言之精义,亦在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自领之而已矣。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早上听张老师讲她的成长经历,很受启发!要自信起来,勇敢地去尝试,去实现自己所想(实践)。“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是苦闷、无趣的,而是快乐的。乐在行道,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尽管是哭着来,也要笑着走。老天对谁都是公平的,因缘不同,珍惜就好!
◎主课上,天水伏羲科技研究会的张老师分享她的成长经历:小学的时候当班长,初中的时候组织全年级同学去北京电影制片厂学工。不禁想起在华德福的时光,做泥塑、画水彩、盖房子,也像这样乐此不疲。后来转入体制内学校学习,虽然表面上成绩一路高歌猛进,但时常有能量被抽干的感觉。就像王韦华校长说的:“不能用专业成长替代人格成长!”上天安放在我心头的这颗种子,需要悉心的滋养,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就是回归内圣之学,向天地,向生活,向我光明的自性学习。学科知识,不能与这个切断,要让“天地圣亲师”一直到“我”的这条根脉一以贯之,方能别开生面。
下午和几位同学一起与黄老师座谈,对未来更加有一份确信。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应该悲观消沉。高高山顶立,看到这个时代大的趋势.我们是大有可为的。顺天而动,应该积极地入世,但又时时对自己保持一份觉察。深深海底行,潜龙勿用,把根扎进文化的土壤里,再开枝散叶,主动地拥抱世间万物,而非被时代的潮流裹挟,冲昏了头脑。上天让我们降生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我不放弃自己,祂不会放弃我的。不必在高考的问题上过多纠结,就只要昂首阔步,每日向着光明去。自己内省而不疚,谁都不能对我提出过分的要求。
——“胆子要放大一些。”
大锣鼓课上,尽性地喊出来,就把一切自我怀疑都冲散了,直接与天地应和上。一念振奋.便与天地相似。回头认本来面目的自己,如此简单!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梦里不知身是客,通常从梦中睁开眼睛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做了个好梦,待一曲终了,才从梦中依依不舍地离去——这一般是大多数人的梦境,待结束了此生的梦境,才见到生命的实相,只是“我”大抵已沉睡在梦里了。第二种是做了噩梦,在梦中恐怖的景象中猛然惊醒——因此我们看到,在那些最苦难的年代、最动荡的时空中,会走出一批自觉者,引领着时代走向和平,走向觉醒,让埋在心中最深处的种子从地底翻出来,再度生长起来。还有一种梦境,比较特殊,明明是挺美的梦,却知自己在梦中,且不愿再让梦境领自己继续活在梦中了,主动从安逸的美梦中超拔猛醒!“我”愿意醒来,主动开展生命。
而现在,我们就身处连样的梦中,如何觉醒?惟有主动开展生命的实践——学习。那么,如何开展未来的学习?
首先,从众人的角度看,以后一定要入世混口饭吃,这才算“安身”,但好像在座各位的福报都挺好,无需担心吃穿冷暖,可以一心为学,且学习一事不是因为知识匮乏、因为担心自己不够好而学;真正长久的学习,是从生命的圆满——“无智亦无得”出发的。所有的学术、技艺的学习,都是为了回到这个无为的圆满,所以说“无适”“无莫”,从这层意思上解,就是不为任何有为法的目标,只为了这无为的天真。【出处《论语·里仁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点明这点,学习的事一下就明朗了许多。我们在学的任何一门技艺,甚至经学,都是为了配合这份天真。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