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门,走进大门

具茨山(始祖山)山顶的“天心”
天中门——通天之门

第二杯酒谈此行学习的体会。

现代学术体系和教育领域,注重专业细分,故壁垒森严,隔行如隔山。而民间国学圈,也往往是固守门户之见,山头林立,文人相轻。故在这个大开大阖的时代,应该超越体制内-体制外、传统-现代、中-西等所有左的、右的意识形态的对立与隔阂,“走出小门,走进大门”。

这个大门,就如韦华院长在上午“黄帝故里研学工作座谈会”上的分享:

“有一种学习,以天地为师(立天心);有一种学习,以生活为师(举三礼);有一种学习,以自性为师(明明德)。”

具茨山始祖庙
楹联题为:功大乾坤小,德高日月低

第三杯是真诚的邀约和承诺。

欢迎新郑的朋友明年去甘肃天水第二届“道安礼乐生活节”体验和指导工作。然后,若因缘成熟,第三届“道安礼乐生活节”就放在“黄帝故里”新郑举办!

陶片上的“新郑”二字
图片
新郑市博物馆里陈列的编钟
新郑是春秋时期郑国国都、战国时期韩国国都所在地,也是礼乐文明的兴盛之地

昨天上午的座谈会,见证了河南省研学旅行教育协会与黄帝故里景区管委会,关于“中华研学第一课”战略合作签约,以及“中华研学第一课”课程共建基地授牌仪式。然后是当地各位专家的研讨。大开眼界,很受启发。

新郑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李磊介绍说,黄帝故里研学主要是做什么?简单而言,是中华文明的寻根之旅,这个“根”是血脉之根,也是文化之根。新郑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源头在黄帝,而春秋时期郑国文化可作为中华文明史的青春时期来看待,故研学内容可包括黄帝文化、春秋文化、诗经文化、礼乐文化、考古文化等。顺着这些历史遗存,追寻中华文明的本源,增强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新郑市文联主席岳建华女士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在今天举办关于“黄帝故里研学”的研讨很有意义,不忘历史,走向未来。我们的研学不应局限于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而应包含社会全年龄段,走出小门,走进大门,目的在于“点燃生命”。

“中华研学第一课”战略合作签约及基地授牌
黄帝故里研学工作座谈会现场

新郑市作协主席郭伟民比喻道,“中华研学第一课”为何要放在新郑,就如将中小学生《开学第一课》,把课堂搬到了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天地连线”。在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困难的国内经济环境,我们更要与中华文明的源头连接,增强信心。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掘,有力地批驳了“中华文明西来说”。

裴李岗遗址在20世纪70年代末曾进行过3次发掘,被认为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对于探索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及其与中原仰韶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农业生产工具及家畜骨骼的出现,对于探索中国农业、畜牧业和陶器制作起源等具有重要作用。在陶壶残留物中检测出红曲霉及大米淀粉粒,将红曲霉酿酒技术提早到距今8000年前后。

裴李岗遗址西部存在旧石器晚期遗存,出土了用鸵鸟蛋壳制作的串珠饰品,证明了当时就有人类在这里生产生活。裴李岗遗址新的重大发现,将裴李岗遗址使用年代向前推进到距今3万年前后。

血脉之源,文明之根
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
礼乐文明,天人生活

根文创文化研究院院长黄海涛教授说,黄帝故里研学要定位于“大研学”,突破单一的学校的书生思维、政府的行政思维、社会的商人思维,需要同时有文化、政治、经济的三重担当

要有足够的高度、宽度和温度,“把生命照看好,把灵魂安顿好”,从海纳百川、包容共济的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来体会“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海涛教授提醒道,要避免当前众多中小学校组织研学的那种“无感、无意义的游走”,要将表里、虚实的关系处理好。除了考虑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同时要考虑成人尤其是党员干部的培养,“大手拉小手,小手牵大手”,互相促进,真正营造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王韦华院长与“根文创”董事长刘涛先生(左)、研究会会长黄海涛老师(右)交流

会议结束前,新郑市政协主席黄卫东先生也专程赶来,并做了总结性发言。“中华研学第一课”从黄帝故里开始,是“用文化育人战略”的具体落实。黄帝文化纪念馆已建设完工,即将展成,其中包括姓氏文化展,使得全球华人有家可归。这是新郑首屈一指的千年工程,是拉动新郑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基本方略。

新郑的黄帝拜祖大典由省部联办,到2025年就是二十周年了,黄帝文化论坛也将迎来第十八届。

多年来,新郑黄帝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背后有一批有情怀、有担当的推动者。有人说,盛世修文,现今经济下行,存在许多困难,谈文化有何用?卫东主席说,文化不仅仅是锦上添花,在社会转型期,更需要讲文化;这时重视文化、建设文化是雪中送炭,适逢其时!

嫘祖庙外观
女大人嫘祖

昨天日志里,还在感叹当前政府官员和大学教授比较缺乏“士”的精神和担当,可来到新郑,这批当地的朋友令人刮目相看。可见,文化重在交流、分享。面对社会大转型,我们不仅不必消极失望、忧心忡忡,反而要特别感恩。

感恩适逢中华文化复兴的最好时机,感恩我们伟大的文化先祖,感恩近代以来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让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努力,帮助中国往上走!中国也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越走越开阔,越走越光明!

王韦华院长题词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