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随笔2024年4月11日星期四
“性福感”
中午一点四十不到,从被窝里自然醒来,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由于每天很早起床工作,所以,中午必须睡一个小时。午觉之后,又精神百倍,像是重生。
在地扪,孩子们站桩的同时,老师们继续每日半小时的读书会。今天共读的内容与主课孩子们讨论的一致,即王镇华老师整理的《蒙特梭利关于心智建构的六个内涵》。主课时,孩子们分组讨论,对“纪律与自律”这个话题,或多或少都有所触动和警醒。
其实,从外在的纪律约束(各种戒律),到内在的高度自律,就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最高的纪律就活在你我的心头——若对此有真体会,那么就接近“随心所欲不逾矩”了。人人都想好,都想更成熟、更智慧,但如何逐步自我完善呢?从本人过去二十多年的探索来看,重点不在寻名师、花多少钱满世界听课,而是一步一步,走向“复性大明”之路。我们接触过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灵修体系,也参访过传统文化领域的各位先生(有活着的,有已仙逝的),五十三参之后,非常确定,就是要建立根本自信,做“乾坤的孩子”、“惪道的大人”。在此,当然还必须要感恩往圣先贤,以及爱新觉罗·毓鋆老先生,以及王镇华老师。没有这些传道人的护持和点拨,我们大概还是摸黑走路,深一脚,浅一脚。
包括像斯坦纳博士和蒙特梭利博士,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先贤,也从另一个视角给了我们许多启发和印证。譬如,蒙特梭利提到三组概念【观察与记忆;想象与理解;精神力(注:原文是“意志力”,但我们对“意志力”有很强的固有认识,譬如,一想到“意志力”,就想到运动员的那种咬牙坚持、为金牌奋不顾身的劲头。这种“意志力”是不能持久的)与判断力】,就很生动、很具体地指出了我们自身,以及看待孩子时的盲点。镇华老师说得很到位:
“原来生命本身那种自足、成熟,已经被人类边缘化了很久。这一百年来的反省、调整,特别提到软弱这个观念,我们在消费生活里面,到处都充满了软弱,那就是精神力不够;我们对人给予太大的否定、肯定,其实都没有什么意义,比较重要的倒是:在每一个当下,自己的精神力有没有软弱掉。”
下午两点半至三点半,带领夸父班草原班部分孩子开了一个读书会。效果不错,慧远老师反馈:“同学读书会很好啊,就是像老师的读书会,很快就能有小范围的精神挺立感,带动起来就奔流不息了。”
这几日的日志内容很饱满,孩子们若匆匆一晃而过,就太可惜了。故带领他们就镇华老师谈《一个人的完成》进行共学。生活的动力从哪里来?学习的动力从哪里来,工作的动力从哪里来?其实,这三个问题,归到一处,就要启动心源。“地扪”是泉涌之地,这个意象很好!只有回溯到生命的源头,蒙以养正,导之以正,那么生命就波澜壮阔了。故无论是“文化的庙”,还是“流动的学校”,若想真正帮助人,都要走上“复性”之路(即《复卦》:复见其天地之心)。
前两天的日志里,提到心理学上的“高峰体验”和“性高潮”的差别,在这里想展开谈谈。当今时代,风气大开,早就不是“男女授受不亲”的社会了,从我们年轻的时候开始,中国大陆在“性观念”上就非常开放了。2001年底-2003年初,我在海南出版社北京分公司任职期间,就主持出版过一系列“性学”方面的读物,包括著名的《海蒂性学报告》等。大家自由追求“男女之大欲”带来的快乐,结果到了今天,大众精神普遍低迷,青年人更加迷茫,手足无措,“同性恋”、“跨性恋”竟然成为了时尚。
感官的刺激,带来一时强烈的兴奋感,是无法持久的。“性高潮”之后,紧接着是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和亏欠感。性爱带来的满足感,只是一个幻相,而当你乐此不疲地去追求它,只会离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关于成年人的性欲望和性能力,有人习惯说:“四十如狼五十如虎。”其实,这句话有很大的误导作用。“四十不惑”,不是指没有思想上的困惑,而是精神的上达,使得你不会陷溺于性欲的诱惑。所以,四十岁之后,夫妇应当尽量分居,从年轻时贪恋男女之爱,转化为内在的充实和精神的扩展。我们不必持“禁欲主义”的态度,压制欲望不是根本解决之道,而将生命能量转化、疏导,使得生命的开展越来越蓬勃、越来越畅达,明心见性,才得大自在、大圆满。
今天,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条件普遍优越,可人们的“幸福感”却不高,那是因为没有找到幸福真正的源头。依赖于外物(金钱、地位、名声和男女之性)的幸福,一定是不可靠的。唯有“接天命”,找到这个出自于“天命之谓性”的绵密的“性福感”,你才不会困乏,因为从生命之源流淌出来的精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望大家珍重!“嗜欲深者天机浅”,祝愿越来越多的朋友回归天人,在慧命上过生活!
无限祝福!感恩不尽!
参阅【王镇华老师谈“天赋主体”】:
“主”跟“体”是天赋的天命,那个“觉”就是“主”喔,一共有七个特性(略),我们以前讲过,最主要祂是自明的德;整体呢,它有六个特质,七跟八是指它万物的和谐、一体。人对于这个生命的“体”,你只能去配合它,所以叫“配天”的观念,它比“创造”重要。
生命的铁三角
下面我们就要点出主体人格,就是很难回避的生命基础。首先,那个“主”就是自明,那个“体”就是自然,你自己有主体,接下来就自己活,不跟别人纠缠,不依赖外界,不从别人的眼睛看自己,而自己直接跟你自己内在的神、佛、天对话,你自己知道自己是谁。
其实,这三个就是天、地、人,也就是你的主、体、位;传统的用字,德、道、行。这边我们出现了两个字,一个是“活”,一个是“行”。因为万物喔,都在活,人的身体也是万物之一,当然,他也要活活泼泼的,问题是你的心要“会活”就不容易了;而且他随时处在十字路口,古代,行为的行就是象形文:十字路口,也就是你的心不可能抱着一个教条,一个真理,每天就这样子活,不可能!若这样子活,失败的状况很多。生命是每一个当下,都要你用心去活,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很真挚地、真诚地用心活,你一边活,一边就长进;所以这个行,德、道、行是一样的(紧密关系)。
再来佛教,法身、报身、化身,也就这三个。小朋友呢,吸收性心智、敏感期与工作。如果用一个字形容它:觉、活、做;用最普通的话讲,诚、实、做。请注意,单字跟复词不一样,单字每一个字都很有力量的。
从生命起点寻回迷失的主体
好了,我们今天的目的啊,就是要把蒙特梭利对于婴幼儿的教育如何贯穿到大人,而成为一个人,这一生的人格完成介绍一下。后面,当然,还有一道一道生命的门可以打开,尤其在帮别人服务的时候,会有很多新的课题出来,但是如果这些没有面对,可能就是打乱仗。我一个在书院教经典的人,会以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来作为一个主轴,并不偶然;就是因为我看到,它是一种原初的教育,它是一种生命法则的教育,这个跟我们传统文化的德跟道是完全吻合的。
所以,接下来,就看我们的社会,懂不懂得有智慧去尊重婴幼儿,重新确认生命的起点,重新找回我们这一百年迷失的主体。一个人如果没有格,其实,活再久,没有太多意义。台湾其实是一个福地,是一个宝岛,但是开放后,被整到这种状态,也没什么话好说。大陆开放之后,似乎也要同样跑一遍。他们乱整,还是有人要来整理。
文化就是要传这个道;学术就是用学术方法,把道弄得更清楚,或者对于未知的领域去探索,这就是学术;教育呢?就是要把文化跟学术已经有的结果,传给新一代。所以,文化、学术、教育三环重叠,但是,它们各自的职责是很清楚的。
目前,资本主义丢出来的,政客们愿意讨论的,都是很局部性的东西,但是,生命的考验是很整体性的,这个中间,好像在拉锯。这个虚虚实实的人为系统,在生命面前,也是个拉锯;局部跟整体,那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生命却是这么无限。上帝、觉是无限的,大自然万物、宇宙是无限的,天给我们两个无限,而我们却反而在那边讨论人生是不是宿命。而偏偏人真的还喜欢算命,直接告诉你里面有个觉,是最伟大的生命引导人,却不要,还去请教别人。
我会有一点着急,就是在生命面前,局部的封闭系统,一直跟那个整体的需求在拉锯。再来,就是浮动,浮面的这些动作,浪费资源,又浪费生命。然后,从长远来看,我觉得两岸民间现在的力量,如果拿去做有意义的事,真的可以是很精彩的一个生命的呈现。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