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不走的是什么?

早餐时,和王韦华院长交流了一下昨晚听“塗库笛套乐队”演奏的感受,对今后如何深耕潮汕地区的“非遗”(尤其是潮汕音乐)有了更明朗的认识。

修立书院创办人张应平先生是潮阳人,这次他也回来见面,并引荐了他的朋友和我相识。应平兄谈到一个情况,他的许多朋友是做生意的,对中国的现状尤其是教育的现状十分失望,纷纷想移民。他有点着急,希望他的这些朋友不要急着离开,而也像他一样参与书院建设,扎根中国乡村,支持文化重建工作。

应平兄发心纯粹,他觉得书院应当是天下公器,所有有情怀的中国人都应贡献一份力量。他本人就是这么做的。令人敬佩!不过,我看待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角度。其实,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尤其是1990年代之后,房地产突飞猛进,在各地闲置的物理空间太多了,当务之急不是去盖新房子,而是建设书院无形的身体,或者说,作好精神随时入驻的准备。至于有钱人移民海外,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可惜,那是他们的自由;我更关心一个问题:带不走的是什么?

多年前,我就来过潮州,也多次去过侨乡——福建的泉州。对东南沿海的先民背井离乡下南洋的那段历史有些了解,潮汕人、闽南人身上那种吃苦耐劳、勤俭顾家的美德,与他们的苦难史密不可分。包括分布在东南各省(包括台湾)的客家人,也是因避战乱,从中原不断迁徙至南方,那个时候,告别故土,长途跋涉,是不得已而为之。

《易经》里有一个《井卦》,很美!其义深远!

《水风井卦》,坎上巽下: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

彖辞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

这里面的意涵丰富。下面简单梳理其中几层意思:

其一:“改邑不改井”,背井离乡,你可以将家人、钱财甚至老房子都搬走,唯有“井”带不走。它依然滋养后来人、过路人。饮水不忘挖井人,这里面有一种阳刚的精神。不仅有感恩的成分在,而且我们也要立志争当挖井人!

其二:人靠水井生活,水井由人挖掘而成。相互为养,井以水养人,经久不竭,人应取此德而勤劳自勉。郑玄曰:“井以汲人,水无空竭,犹人君以政教养天下,惠泽无穷也。”

其三:“井井”,形容整齐,有条理。往来井井:待人处事,通情达理,井井有条。

由此阐发,对应的则有:

一、古人尚且知道落叶归根,如今中国人普遍富裕了,却知难而退,这样的“背井离乡”,距离生命的源头越来越远,你到海外,就算皈依基督教,那只能作为某种心灵慰藉,是断了线,又接错了线,一定走不通。

二、潮汕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来源于华夏中原之地,非一个地域性的文化;当今之世,中华文明之“井”淤堵不通,需大家共同努力,并且回馈中原大地,以“活着”的文化精神疏通、修缮、加固这口“井”,从而以清冽、洁净的井水哺育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尤其是孩子。

三、今日中国教育、医疗困难重重,呈现否卦(上下不通)之象,故必须将“红色传统”(走群众路线,由下而上)与悠久的“中华文明传统”打通。长久以来,读书人承担着传道的任务,但也容易曲高和寡,自命清高;在当今商业主义社会,成功的商人、企业家群体以精英自居,也有点下不来,其实都不必骄傲,要向孩子学习,重新做赤子,而则可以往来井井,同人于野。

祝福中国!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