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文库》策划方案
【缘起】
2024年暑期新疆“首届道安礼乐生活节”举办之前,王韦华校长在往届“中国文化课程研习营”的基础上,建构了“1+3+5+N”的课程架构,类似一所大学的院系组织图【一节:道安礼乐生活节;三营:少年夸父营、成年文化研习营、老年孝亲营(含孩童托管营3-12岁);五部:经学研习部、教学研习部、艺科研习部、数科研习部和生活研习部;N坊:根据情况组建20-30个研习工作坊】。从那时起,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蓝图(合乎“大学之道”的大学)就呼之欲出,故配合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的思考工作也相应地摆上了议事日程。
12月底,请王钧钊老师来冀州玉泽园开讲《易经入门》,“易文化”整体轮廓被清晰地勾勒出来,即以五张古易图(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太极图)和三部古易书(《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成果为标志的中国古代学术体系【注:王钧钊老师的严格定义为:什么是易文化?以古易图为符号代表、以古易书体现文字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成果为标志的中国古代哲学体系】。这极大地扩宽了我们的思考维度,使得未来“道大”(“道安礼乐大学”的简称)的课程研究,超越现行主流学术体系,重新接续道脉,继往开来,成为了可能!
百年以来,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教育制度“全盘西化”,天人隔断,使得我们很容易陷入唯心-唯物、主观-客观、感性-理性、形而上-形而下的二分,因此,学人只能在西方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文史哲等分科之学里兜圈子,比庄子所言战国时期“道术为天下裂”的情形更为低落!若不究天人之际,回归人类文明够大的开始——易文化的源头,学人再怎么努力、再怎么勤奋,终其一生,也只能管中窥豹,瞎子摸象,不能见道之大也。
因缘际会,适逢世界秩序重构、中国文化重建之最佳时机,我们计划编辑出版一套以易文化为指导思想的开放式文库,藉此梳理千年文脉,承前启后,道济天下之溺,暂定名《道安文库》。

【出版宗旨和体例】
华夏文明,肇始于伏羲一画开天。一阴一阳之谓道,由此开天立极,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也。
西方现代文明,脱胎于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与古希伯来“一神教”传统,其大力倡导之“人本主义”,乃此前千年“神本主义”思想之反叛,强调科学理性,将神秘文化一律斥之以玄学和迷信;主张“天赋人权”,以及民主、自由、平等之现代价值观。看似高明,其实陷入了一种平面的窄化思维,如井底之蛙,很难超拔。
该文库的编辑出版,为的是配合“道安礼乐大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旨在重建“天人之学”,倡导“天人生活”。以编辑、整理该文库具体书目为契机,分主题开展教学研究,培养一支能融通古今、面向未来的卓越人才队伍,拨乱反正,为当前迷茫的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开一条新的路子,即通天之路。
具体编辑体例,分经典系列、人物系列、实用系列、文艺系列等四部。
甲部、经典系列:选编与五张古易图(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太极图)和三部古易书(《周易》《道德经》《黄帝内经》)有关的重要典籍,以及有重要价值的当代著作,如王钧钊老师著《中国八卦科学》、王镇华老师著《有主有体做大人》。
原则上:1、不侧重儒家经典,融汇诸子百家;2、不注重作者知名度,而注重作者的实修水平,譬如白玉蟾著《道德宝章》(又称《老子注》)、刘一明著《周易阐真》等;3、不求面面俱到,而注重作品之见解独到、作者之智慧通达。
乙部、人物系列:陆续出版传承中华道脉的重要代表人物的传记,在整理史料的基础上,约请当代作者重新撰写。选题有:《伏羲大传》《黄帝大传》《帝尧大传》【注:名曰《大传》者,以其记祖宗人亲之大义。】《文王传》《周公传》《孔子传》《老子传》等。
原则上:1、不侧重帝王将相,而选入承前启后、内外融通之大才,如《南华真人传》(即《庄子传》)《文中子传》(即《王通传》)《阳明真人传》(即《王阳明传》);2、在掌握扎实的史料基础上,文笔生动,要能还原传主之精神风貌;3、不求速成,作者应通过撰写该书的过程,成为研究和传播该历史人物的优秀学者。
丙部、实用系列:道器并重,天工开物,从古代天文历法(包括彝族、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传承的历法)开始梳理,神秘文化和科学文化双管齐下,去伪存真,吸纳当代学者的最新成果,重点放在“科学易”和“实用易”。
原则上:1、参照王钧钊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标志成果的梳理,有如下八个领域:地理八卦,气象八卦,历法八卦、物候八卦、音律八卦、周天八卦、武术八卦、军事八卦,可据此梳理相关典籍,一边整理,一边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学;2、参照王钧钊老师对中国神秘文化七大类(卦学、命理、相学、择吉、易法、易医、易学养生)的梳理,编辑相关典籍,如《增删卜易》《火珠林》《梅花易数》等,同时开展内部共学;3、选入当代“科学易”发明成果,譬如天水伏羲科技文化研究会重要成果:《大地经络学说》及其应用“新型找水法”、《生命轨道理论》及其应用“人体保健体系”、“内经诊疗系统”、“八卦健身操”等。
丁部、文艺系列:《文心雕龙·原道篇》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然历代文人骚客,因名利所诱,“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选自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故今日“原道”,乃疏通文脉,匡扶人心之大事也。从《诗经》的传统梳理下来,通过对历代有代表性典籍的整理和导读,如《春秋繁露》《世说新语》等,将“中道”重新阐明,以示后学。
原则上:1、选编书目不贪大求全,只须提纲挈领,重在承前启后,接续文脉,走出“五四迷思”;2、每篇导读内在精神,须一以贯之,超越西方文艺理论和现代文艺的价值观,以文明道,重启“古文运动”,文起千年之衰;3、选择范围不局限在狭义上的文学,可包括文字、文学、书论、画论、乐论等,旨在推动“礼乐文明”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