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历史(第二辑)

课程详情

【课程简介 】
秋风老师接着《中国人的历史》第一辑,讲述孔子之后的中国历史。如果说孔子之前的中国历史,主要描述的是历代圣王开创的功业,王道平平;那么孔子之后,更多讨论的是作为文明共同体的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至今的。尽管两千多年的历程中,不断有朝代兴衰、治乱更替,尤其是近代中国遇到了西方文明极大的冲击,但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文明共同体,始终是中国人的政治理想。秋风老师融通古今,不仅跳脱了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观,也别具一格的结合当前政治改革遇到的的难问题和硬问题,从中国古代制度建设、经济与文化成就中,汲取经验,帮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正本清源,回归伟大的华夏文明之常道。

课程收获】
本教学片内容丰富,但要言不烦,非常清晰的梳理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史,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前民族复兴、文化复兴大业的历史意义,以及对可大可久的华夏文明重拾信心。

适合人群】
这是所有华人的必修课,尤其是青少年和青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有抱负的从政者。也适合向那些对中国的再次崛起充满好奇和不解的各国人士。

【作者简介】

秋风老师,原名姚中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早年对西方法政思想和制度有深入研究,出版译著十余种;近十余年来深入研究经学、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出版著述十余种,包括《国史纲目》、《尧舜之道:中国文明的诞生》、《原治道》等。

【课程目录】
共计58集,每集20分钟左右。

《中国人的历史》第二辑  目录

第一集 兵家的出场与战国

中国的历史可分成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结束于孔子;那第二个阶段,就开始于孔子。孔子之后的历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战争。所以我们先从兵圣孙武开始讲起。于是,春秋之后,我们就走进了战国时代。

第二集  吴起的故事与《孙子兵法》

孔子之后,兵家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出现,它与战争形态的转变有直接关系。除了孙武,史书记载了另一位很重要的兵家,儒将吴起。《孙子兵法》把军事作为国家头等大事:“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第三集  大变革的时代——战国时代的变法与富国强兵

春秋末期开始,战争成为各个国家的关键议题,迫于国家存亡的压力,各国纷纷寻求变法。这个时候的人心是怎样的呢?“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富国强兵(简称“富强”),成了战国时代人们说得最多的词儿。

第四集  法家的登场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的社会解体了,人员大规模流动,古典时代的礼乐制度很难发挥作用。怎么去管理老百姓?此时,制定刑法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各国都开始制定自己的刑律。法家登场了。

第五集  孔子之后的诸子百家

孔子之后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诸子百家其实都是要为这个新时代,寻找新的治理之道。他们都是想要寻求国家的安宁,政治的清明。而要实现这个目的,过上尘世中的幸福生活,首先就要建立良好的政治制度,这是最根本的。

第六集  子夏与在他指导下的全面改革

子夏在孔子去世以后,居住在魏国。史书记载,魏文侯师侍子夏。所以说,战国时代的第一场全面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儒家指导的。当然,子夏主导的魏国变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偏离了先王之道,这就引发了一些问题。

第七集  荀子入秦以及他对时局的预判

荀子承继了子夏之学,他俩都是三晋之人。由于荀子生活在战国晚期,目睹了非常惨烈的战争,所以他很自然的提出了“性恶论”。荀子也怀有治国之心,在他的一生中,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他入秦与秦国的王和相见面。

第八集  曾子与《孝经》

儒家有两个重要的门派,一个是以子夏、荀子为代表,可以称之为礼派,它偏于礼。还有另一派,以曾子、孟子为代表,它主要讲仁。曾子是孔子非常重要的弟子。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把孔子曾经强调的这个“孝”予以发挥。

第九集  一面孤独的旗帜——孟子的贡献

孟子传承了曾子、子思之学。他虽然有救民为政之心,也周游列国,但是其实最终是没有找到机会。孟子在当时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他生活在一个人人都逐利的时代,但他高举仁义的大旗,虽千万人吾往矣,我就是要反潮流。

第十集  子贡与儒商的传统

儒家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支流。其中一支是子贡所开创的,我们称之为儒商传统。中国历史上,对商业一般采取节制政策。这个节制有两个层次的做法:一是在政治上,政府要采取措施;另一个是观念上,商人本身的自我节制。

第十一集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吕不韦是商人,同时参与了政治。《吕氏春秋》是一本很重要的书,虽然它不是吕不韦自己写的。这本书是第一本杂家书。吕不韦招募东方的文人,开始总结各家的思想,也就标志着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的争鸣快要结束了。

第十二集  颜子之儒与《庄子》

颜子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孟子曾经评论颜子是孔子之具体而微者。虽然后世大家都讲这个“老庄”,但大概到宋明以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就怀疑这个老、庄不是一路。相反的,这个庄子和颜子之间,他们精神是有相通之处。

第十三集  墨家——第一个退出历史舞台的明星

墨子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中期影响很大,孟子曾经讲过,天下人,不归儒则归于墨。墨子,可以说他创造了我们国家历史上第一个新兴宗教。诸子百家其他各家在后来都有广泛的影响,唯独这个墨家,后世就基本上没有影响。

第十四集  《道德经》与身份不明的老子

《道德经》这本书,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说到老子,就牵扯出很多公案,究竟老子这个人是谁?司马迁就没说清楚,他在书中说了三个人。孔子所见的那个老子,肯定不是写《道德经》的老子,我是坚信这一点。

第十五集  韩非子与法家的影响

韩非子的思想主要是发展了君驾驭大臣的术,其实他是把老子关于政治哲学的这个思考,非常完整的,并且是一种比较粗俗的方式表达出来了,可以说是糟粕。如果大家要了解这个法家的思想,可以好好的去看看《商君书》。

第十六集  秦国的发家史

整个渭河流域在周室东迁以后都戎狄化了,秦人是孤零零的一个华夏的诸侯国。后来秦国一路向东发展,秦穆公的时代达到了巅峰。但秦穆公晚年,经历了两次大败。百年之后秦孝公,痛切的反省,发誓要恢复穆公时代的荣光。

第十七集  商鞅变法(上)

儒家和法家的根本区别,在于法家就考虑当前,而儒家面向未来。这个法家为什么在战国时代能够成为网红,成为最红的一个思想流派,就是因为它抓住了当时的君王急功近利的心理:你不能够实现富国强兵,你就要国破家亡。

第十八集  商鞅变法(下)

商鞅经过两轮变法,把秦国的封建制彻底消灭了,初步建立起了郡县制的框架。另外将土地制度,调整为家户所有制,形成了全民皆兵制度。战国的历史由此就发生了一个转折。各个国家突然发现秦国才是最大的敌人。

第十九集  胡服骑射与赵国的壮大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胡服骑射?一个是近因,就是来自秦国的巨大压力。另一个是远因,赵国要向北拓展,尤其注重吸收北方草原民族加入赵国的军队。也可以说,由此,赵国建立了华夏族和北方草原民族共处的这样一个国家。

第二十集  苏秦、张仪——纵横家的国际战略

诸子百家中有一家就是所谓纵横家,用现代词汇来说,就是国际关系的谋略家,或称之为国际战略家。纵横术兴起的时候,秦国已经是最强的国家了,此时东方六国都痛切地感受到了秦国的压力,所以首先有了合纵术的出现。

第二十一集  秦始皇的千古功业(上)

若以比较超脱的、一个够长的历史视野来看待秦始皇,可以这么说,过去两千年中国文明之所以有深厚的生命力,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冲击,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挫折,仍然在今天巍然屹立,那秦始皇所建立的这一套制度厥功甚伟。

第二十二集  秦始皇的千古功业(下)

秦始皇的功业,除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还有一点是结束军国主义,实行文治。《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一件很有象征意义的事情: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然后铸十二金人。

第二十三集  秦朝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确实是一个功过参半的、过渡性的人物。他建立了一个新时代的框架,但是他的观念呢,有严重的局限,那第一点,就是他迟迟的不能归于道统,这个问题是最严重的。那么具体的表现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焚书坑儒。

第二十四集   “侯王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的起义

陈胜曾说了一句话,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也就是说,即便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也有了鸿鹄之志,他要做王者,要统治天下。这是以前古典时代完全不能想象的,那么这就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转折。

第二十五集  第一位平民天子——汉高祖刘邦

刘邦在我们这个国家政治史上,他的意义在哪儿?刘邦是第一个通过打天下而得天下的人,而且他不是贵族,是第一次平民为天子。汉邦建立汉朝之后,同样要面对秦朝所未能解决的难题,那就是怎么治理这个超大规模的国家?

第二十六集  道统的回归——一个转型的命题

汉初君臣们,其实一直在思考,秦为什么不二世而亡?那么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构成此后中国两千多年,士大夫群体一直在思考的一个根本问题。儒生陆贾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第二十七集  黄老之治——一个过渡性的政策安排

陆贾提出要行仁义,那另外一些士人呢,也在寻找方案,避免重蹈秦朝覆辙,由此就有了黄老治国的这样一个过渡时期。经由这个黄老之治,不管是民间学术,还是商业,都开始繁荣起来了。但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一些危机。

第二十八集  对经济自由主义的反思

今天不少人对这个黄老之治评价很高,与西方经济自由主义思潮有直接关系。结合我们中国历史的经验,以及外国的教训,我们绝不能让资本放飞自我,一定要以一个有道德感的政府来控制资本。这就是《尚书》讲的“厚生”。

第二十九集  第一份罪己诏——汉文帝的政治转向

汉文帝刚继位一两年,发生了一次日食。汉文帝发布了一道诏令,这是历史上第一份罪己诏。汉文帝作为最高的统治者,向天下人承认他自己是有错误的。从中可以看到汉文帝所表达出来的政治观念,他的基本的观念就是敬天。

第三十集  经学的复兴

汉初经学开始复兴,那么“五经”各家的经师,他们纷纷都从民间涌现出来了。儒生之志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治国平天下那就要出仕是吧?于是就需要说服皇帝,采取变法措施,对秦以来的这一套制度呢进行彻底的改革。

第三十一集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是过去两千多年来最重要的一篇政治文献。在与汉武帝的三次对策当中,董仲舒首先鼓励武帝要有改革的决心,然后阐述了改革的大方向,最后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政治选拔过程中,建立统一的标准。

第三十二集  汉武帝的雄才伟略(上)

汉武帝与董仲舒,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制度变革。通过这场变革,使得官员的构成,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化,于是,由秦始皇始创的这个郡县制,经过汉武帝的这个变革之后才得以稳定下来,才得以有效地运作。

第三十三集  汉武帝的雄才伟略(下)

武帝时代,相应地完善了察举制,这个中国式的选举制度,后来就演变成科举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这套政治制度,这是我们长治久安的一个根本。同时,武帝打击豪强,抑制商贾,消除了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第三十四集  千年边患问题——天才的军事家卫青、霍去病

我们通过介绍卫青、霍去病这两位天才军事家,是想帮助大家了解北方草原民族,为什么会对历史上的中原王朝长期构成巨大的这个边患。理解中国,不要光只盯着这中原,也要关注这个北方的压力,今天这个压力依然存在。

第三十五集  丝绸之路的开拓——张骞通西域

张骞西行,使得中国人首次获得了对于西域和中亚的第一手知识,开通了除了北方草原通道之外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尽管相对于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它的实际商业价值并不是很大,但它是一条重要的文明交往的通道。

第三十六集   载《春秋》之大义——司马迁作《史记》

司马迁与孔子,同处一个大转型的时代。只不过,孔子生活在这个大转型的开端,司马迁在这个大转型的收官;一头是《春秋》,一尾是《史记》。经过武帝复古更化,《春秋》中所寄托的圣王治国大义,起码是部分得以实现。

第三十七集  中国的千年难题——明太祖与近世史的开篇

我们为什么要从明太祖开始,讲述中国近世史呢?因为这个时代,人类开始有了比较完整的世界史,中国也比较深度地就进入到了这个世界之中,在这个世界体系中呢,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明太祖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呢?

第三十八集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大背景

尧舜之前的中国,跟海洋的关系其实比较密切,如良渚文化。当“中国”作为一个国家诞生之后,其海洋属性就比较淡薄了。由于来自北方草原民族的压力,中国的文化、经济重心不断向东南转移,海上经济就逐渐发展起来了。

第三十九集  明成祖的战略目的

对于明朝初期来说,海上的安全其实是国家安全中特别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北方草原民族对中国的威胁也很大,怎么平衡这两者?我们可以说明成祖派这个郑和下西洋,其实是为了掩护战略退却,而进行的一次战略佯攻。

第四十集  张居正的改革——全球白银贸易网络的开启

张居正的改革,跟中国经济长期演变的趋势紧密相关。而这个趋势又与郑和下西洋有关。代表官方贸易的郑和下西洋停止了,恰好开启了民间大规模地下南洋、下西洋。银子流入中国,就是当时全球贸易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第四十一集  康熙时代的中国(上)

康熙帝的历史贡献,首先是他自觉地归于道统。那么这一点,对于满洲人非常重要。孔子作《春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我们有一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统,你只要从这个周孔之道,那么你就是政统。

第四十二集  康熙时代的中国(下)

康熙时代,罗马教廷要求中国的基督徒,不允许拜祖宗拜孔。这促使康熙将传教士驱逐出境。此后有一百五十年,基督教不得在中国传播。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此过程中,康熙坚定地维护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第四十三集  乾隆的民族与宗教政策

乾隆完成的最重要的事业,是构建了我们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版图。就这个版图而言,我们不是这个秦汉的延续,而是直接承自于康乾时代。乾隆通过建立金瓶掣签制度,使得西藏能够保持稳定,完全的在政治上归属于中国。

第四十四集  林则徐与鸦片战争——19世纪的全球贸易体系

鸦片战争的兴起,它是当时国际贸易体系不平衡,所带来的一个结果。西方列强为了解决贸易不平衡,诉诸于战争,显示了他们的优势,同时显示出了其劣势。也就是说中西文明的根本属性,在这个地方其实都显示出来了。

第四十五集  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近代以来,大家一直在思考:中国为什么会落后?有人说,是因为我们这个文化不行。有人说,是因为中国没有自由的观念价值,而西方人建立了民主制度。其实原因都找错了,归根到底就是一点,西方率先实现了工业化。

第四十六集  实现工业化与强国梦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都是处在帝国主义的重压之下。中国人逐渐确立了一个目标:追求富强。我们也要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军队,因此必须要建立强大的政府。这就是我们过去一百八十年来,中国人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第四十七集  法古今完人——曾国藩与士人传统

曾国藩是一位处在转型期的士大夫的典范,很好地体现了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应时而变的人格精神。他不仅号召天下读书人,平定“洪杨之乱”;而且兴建军工厂、造船厂,派遣留学生去美国,从而开启了“自强运动”。

第四十八集  百年激进主义的开端——康有为与《大同书》

康有为以西格中,把孔子塑造成一位教主,这对中国学问的破坏是空前的。尽管康的理论确实触及到了中国追求富强的方方面面,但他提出的所有方案都是错的,尤其是《大同书》,开启了20世纪全盘反传统的思想文化运动。

第四十九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与《劝学篇》

张之洞起初非常支持康有为,但因反对康把孔子之教说成是神教,两人分道扬镳。张之洞为了把康颠覆了的根本,重新扶正,著了《劝学篇》。该书最大的意义就是凸显了“学”这个字,人人可以学而成人,这是孔子的真教诲。

第五十集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共和国之父孙中山

孙中山建立共和,是圣人之伟业。他想建立一个现代的政府,等到了袁世凯去世,导致了军阀割据和混战之后,他陷入到最痛苦的状态。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给孙中山带来了启发,他开始用列宁党的组织方式来改造国民党。

第五十一集   梁漱溟与反“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有两个维度,不仅反传统的这一面,同时呢也有阻击反传统的这个力量,它恰恰是在这个激进的反传统的大潮中兴起的。其中,梁漱溟先生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是一个既有思想又有行动的人,是起而行道者。

第五十二集   新儒学与梁漱溟们的努力

很多研究思想史的人,都不是很重视现代新儒学,因为这些学者都是西化的学术体系中培养出来的。而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大多数活跃在这个大学体制以外。比如梁漱溟,他高举守护中国文化的大旗,又从事乡村建设运动。

第五十三集   蒋介石的失败与他的文化理想

蒋介石是孙中山先生的门生,他后来为什么败于共产党?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背叛了孙先生。因为孙先生确立了三民主义,特别强调要节制资本,要进行土地改革。结果老蒋就连孙先生这个温和的设想,他都没有实施。

第五十四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毛泽东与新中国(上)

毛泽东是几百年来最复杂的一个人物,近些年来,对于毛的评价,也都几经反复。我们顺着现代中国的根本问题:救亡图存,实现富强,谁在这方面做得好,我们就予以肯定。那么毫无疑问,毛是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人。

第五十五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毛泽东与新中国(下)

我们官方文件也说了,毛泽东犯了很多错误。但是在精神上独立自主,其实这也是毛为新中国打下的一个思想基础,也是我们走向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基础。虽然毛其实在他的政策中,严重破坏了中国文化,所以确实很矛盾的。

第五十六集   拨乱反正,迈向小康——邓小平的贡献

毛泽东发动“文革”,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邓小平是直接受害者。所以邓主政之后,马上拨乱反正,并提出建设“小康”。很显然,这个概念是针对毛的这个做法提出来的。在邓看来,毛搞的那一套就是康有为版本的大同社会。

第五十七集   复兴中华文化,重建天下秩序——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上)

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中国变得强大了。这个事实不仅对中国很重要,其实对于全世界都很重要。而且,中国还要更进一步地改变这个世界,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我们下面的一两代人,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历史责任。

第五十八集   复兴中华文化,重建天下秩序——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下)

复兴中国文化,有助于我们找到一个在内部建立良好的秩序,同时在外部呢建立一个良好的世界秩序的解决方案。所以,今天我们要解决内部的问题,我们只能靠我们自己。那么今天解决这个世界的问题呢,也主要靠中国人。

订阅须知

1. 本课程为线上视频课程,一经订阅不可退订、转让, 请理解;
2. 本课程仅限本人在本人账户内使用,未经许可对课程内容作任何形式的传播、转卖及翻录均构成侵权;
3. 演讲者发言内容不代表大美生生的观点;
4.本产品版权归大美生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侵权必究。如有合作意向,请联系客服大美。
5. 在使用过程中有任何问题请留言,或发送邮件至客服大美的邮箱: dmss2020@sina.com,我们会适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