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辽阔大地,你不感动么?

黄昏的草原,和丁老师坐在帐篷旁饮酒。孩子们在四周自由玩耍,有一群孩子围着冯刚老师讨教。

音响放着Beyond乐队的音乐,有一位北京的孩子走过来说,看着此刻的夕阳,他真的有流泪的感觉。

草原,黄昏,少年

今早起床,尽管气温低,但万里无云,以为可顺利前行。没想到,早餐之后,就滚滚乌云卷来,于是大伙儿躲在一块大塑料帷幕里避雨,聊天,听歌。

后雨小了,与马队队长商量,地湿行马危险,还是就地安营,明日再走。于是,孩子们行动起来,把“家”安好,就都心安了。

下午无事,写了一篇与台湾问题有关的短文,与“大学筹备组”同仁分享。晚餐前,和部分孩子们座谈,让去过台湾的大陆同学聊了聊各自对台湾的印象。心想,为了让孩子们对台湾问题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背景参考,还是将我那篇内部参阅的短文打印给孩子们看吧。

具体如下:

關於臺灣問題的觀察和思考

昨天談到道安藝術大學的創辦和在臺灣可能的一點工作部署,非心血來潮,乃是基於多年來對臺灣問題的瞭解和關切。今天原地休整,睡了个午覺,故專門撰文,供籌備組同仁參考。就如韋華院長所言,這个問題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臺灣問題不僅是兩岸之事,我們口口聲聲説是內政,而美國人及國際社會一定要將其變成國際爭端,這背後其實有大的玄機

参加座谈的小组席地围坐

20世紀,整個世界被分為兩極,資本主義陣營和共産主義陣營。朝鮮半島分為北韓和南韓,越南被分為北越和南越,而中国被分為紅色大陸和仍打著青天白日旗的臺灣。手足相殘,同胞分離,其背後是意識形態的分裂。

説實話,學習法相唯識宗,對我個人的幫助,是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問題都看成是同一個人類意識轉化的問題。“自我意識”与“集體意識”是一體兩面。“我”的世界与“非我”的世界,從來沒有分離過。自閉,自以為是,“自我感覺”爆棚,老子天下第一,等等這些虛妄的意識,与自我貶低,自我懷疑,自我否定,都是朗朗乾坤之上朵朵白雲烏雲,都是暫時的心理(情緒或曰意識)現象,不能當真的呀!

那些高等學府貌似斯文的學者,著書立說,表達各種的學術觀點,看似維護正義,實則兜售一己之私。什麼叫做“平天下”?就是致力於天下太平。這不能企望有權有勢者發善心,而是从一日克己複禮開始。唯有从個體生命的覺醒,从具體的那個“我”的內在和平,才有和平的外境呈現。

內圣為根本,外王為延展,故古人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內圣外王本來不分,因“我”而有一個修學的先後次第,人格的成熟,才是和諧社會的基礎。故《學記》開篇才有“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啊。

同学发言

臺灣問題,是中國人心中深深的痛。

甲午海戰,華族一敗塗地,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蔣介石政權敗退臺灣,這也是天意。毛澤東雖説是共產黨人,但他是讀中国書的馬克思主義者,他懂得天下之事,分分合合,都只是一个暫時的“相”而已啊。

天下一家,中国文化從始至終都是天下文化!中國的有識之士,當然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注意:“天上”之事存而不論,“天下”之事自有公道,匹夫有責。

我前前後後去臺灣淘書、訪友、參学不下二十次。覺得臺灣人很親。臺灣民眾很樸實,很善良,他們不像大陸百姓經歷過那麼深重的苦難,故相對溫和、單純。故也容易為“民主自由”等世界主流意識所左右。什麼是臺灣的底色?是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是那份質樸和溫良。難能可貴啊!

大陸經歷多次政治運動尤其是那个“十年”,人們講話普遍戾氣重,階級鬥爭擴大化的歷史悲劇,對大陸人心性的傷害極大。唯有超越唯物-唯心,無神-有神的現代(西方)意識形態的二分,才能恢復中國人飽滿、明朗的心性,而臺灣朋友在這件大事上可以幫大忙。

誠然,大陸過去四十多年的發展,在經濟實力和科技成就上突飛猛進,但同時受西方資本主義意識的腐蝕,精神普遍萎靡。你看看今天的大陸年輕人的精神面貌,是會心痛的呀!臺灣的青年呢?在歐風美雨的洗禮下,同樣病得不輕啊!

先迷失道,后順得常。兩岸唯有文化一統,而非兵戎相見,回歸中道,才能不計前嫌,攜手向前。“中国式現代化”,是當前大陸領導人總結出來的時代根本命題,也是解決兩岸問題的歷史大背景。臺灣問題,不同於當年的兩德問題,也不同於目前的朝鮮半島問題。兩岸從來不是兩個國家,毛先生和蔣先生從來都主張“一個中国”,其實質是家國天下從來一統於天的信仰。他們都是讀聖賢書長大的呀,不至於那麼糊塗,那麼見識短淺。

道安天下,必須突破所有二分的現代政治意識形態,突破“宗教-世俗”二分的思維方式。順天應人,王道蕩蕩,這是大勢所趨。吾輩當盡力配合。

至於具體操作層面,都是技術活儿,並不複雜。

台湾有所谓“天然独”,其实都是人为赋予的概念,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对没有“天下观”的人而言,所谓的“独立个性”都是或多或少的“自闭症”而已。

而造成这种“自闭症”不是生理的原因,都是受教育和后天群体意识影响所至。因此,大家都应当走出舒适区,走出水泥森林,来到无边无际的大草原,感受天地的怀抱。

讲“大人之学”,最合适的地方就在大草原!

辽阔大草原,响起大锣鼓!

# 瑜雯老师日志选摘 #

今日星空极美,想起傍晚收到的“关于台湾问题”的这封邮件,心中还是有些澎湃的。睡前把内容跟台湾的两位朋友分享了。某颗星星,加上某颗星星,同时许多这样的,聚在一起,银河就荟聚而成。从一日克己复礼开始。

今晚电影后,我感慨区区这间教室、三哥(大本营的主人)的方圆几里、美丽的希拉穆仁草原,仅仅方寸,我们的鼓乐营与舞者营过得如此饱满,俨然就是微型的艺术大学或高中的实体了,里头的精神却很大。

睡前与两位年轻老师聊到通过这些音乐及艺术的活动对精神的提振是否足够,我没有深入交流,但是内心有冲动下次邀请他们深入到一些非遗的鼓乐学习中来。

礼乐的大义我不敢说多么深刻,却也确是有些触动的。鼓槌落下带来内心的震动和气势的挺拔,同时耳听八方在享受众乐乐所带来的共鸣。“鸣琴而治”“文修武偃”“乐民之乐”都是可能的呀!

为之一振,配合且祝福。

——徐瑜雯

礼乐·大义


日知录整理 | 中霖、新页

■ 01

草原之上如此开阔,天象变换。一棵草,一粒石子,生机都如此饱满。

晚上观影,感受颇多。这次看的影片叫《录取通知书》。这种成分复杂的电影会使很多人受到误导。这部电影几周前就曾说要看,本是觉得和“道安艺术大学”的建立有相印之处——都是平地起高楼,随缘生发。但其实电影所表达的就如同一块烂肉,纯属是造作。

最后几位老师的明辨很受用,一下子清晰了许多。昕炜老师站在电影从业者的角度分享了他的感受,要拍一部好的电影确实要跳脱商业的这些套路,不然完全就是死的东西。并且没有一个精神贯穿其中,这个东西也立不起来。

都是建立一所大学,精神高地,但为什么美国就做不出来?就是因为他们与传统的二分,天人的二分。在惟危的人心上转来转去是找不到出路的。唯有回到真正的大学的精神,大人之学,“匹夫不可夺志”,发用人的良知良能,所以人人皆可为大人。

大学的起点就是肯定人的圆满、精进、勇猛。

别看我们小小一块地皮,但我们就如此饱满。每天在礼乐生活中,不亦乐乎。

锣鼓营,不亦乐乎!

■ 02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此志便是配天之志,是成为人要行的本分,活出天地的极广大而尽精微。“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天命紧紧相连”,所以要把“我”放进古往今来的大流中,体会那个不变的,才能想想怎么给这个世界帮点忙。

早上日志中写到:“‘春秋大义’是基于天道来褒贬人是人非的,它不是孔子个人的历史哲学,而是经由孔子这位圣人,彰显出了天底下自有公道在。”

一下恍然,圣人之志,不是从一己私欲出发,首先便是跳出“我”短浅的己见(“我”的执着,顽固。“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道”永远不是一个形式,要先有感才能有德〔得〕)

小小的“我”配合的是天道,先发的是为公天下的心。“天-地-圣-亲-师-我”一贯下来,回看世间就知道怎么做了。在各种意识的对立中找到那个“一回事”,在更长远的角度(从古到今中不变的道义)中就能破除,立大信。

草原舞者们

今天开始学习马舞,动作相比前两个更难,更要做出草原民族的气魄。下午来到外面草原上跳,一下感觉就开阔了。

相别许久的阳光下,闫老师又给我们展示了一段舞。哇!尽情极了。此时人好像就是天上的白云一般,尽其性。

回想自己来学舞的初心,好像才想起来,自己不是来“完成”这几支舞的,而是从中扩展,找回这份性情。还要用此像孔夫子一般,彰显天地之精神(人本来之圆满),为公天下。所以做一件事永远不是随着“我”的习性跑啊,其中更见发心,更见功夫。

这个舞蹈教室如何?

——诚者,天之道;诚者,人之道。不诚,无物!

今晚看了电影《录取通知书》,画面很光鲜。00年的美国,大概表述的是其“自由”之精神,从中亦有可鉴之处。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梦,那份渴望成长的热情是相同的,但如瑜雯老师所说:“如何成长?往哪儿长?”是需要一个挺立的精神的,不是任由“我”乱长。

如今美国的现状,迷乱之情可见一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热情,更要知道怎么用?为什么要用?人生在世,本分是何?

所以成人入世,要有内明的功夫,有辨明的能力。心里要有一把量天尺,言行之处时时察觉,自觉,觉他。

同时也发现,影视的影响不只在思维信息,还有一种“氛围”。情绪会被带动,或说被其中一些刺激元素所吸引吧,然后关注点聚在细枝末节处,掉举了。所以还是应慎之慎之。也想想,这个时代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们在“围观”一位学长的日知录

■ 03

如何不给这个世界添乱?

晚上的电影《录取通知书》,让我们非常真实地看到了“今天世界范围内的精神危机”,即是人类的信仰危机。不仅是个体,而是一个时代普遍的迷茫。

是的,人的精神若不上达,势必下流。而不管是今日宗教的偶像化,或是“理性至上”,以科学的目光审视一切的所有“迷信”,其实都可以说是人类对自身困境的一种“回应”。

所以我们能看出,现代人的心底仍在呼唤着,也仍需要“精神归宿”,只是若不回到根源处(即生命的大背景)出发,可能只会各守各的“真理”,毫无包容性。也可以说是抱着一种非常有限的“己知”,去理解一种超越的、不可思议的力量,无论是“灵性主义”还是“科学主义”。这种出发本身就有偏差。

唯有肯定人人都是天之子,万物都活在祂的怀抱当中,才能参与到这大的生命脉络当中。配合祂,“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顺应,尽性而“生生”。故此心即得善用,方不害。

今日的艺术大学,既要有宗教的维度,同时亦不能忽视现代的语境及要求,但一以贯之的,是天道的精神,普天之下的这份连接。有感,发心就大了啊!心量也大了。

无时无处不可读书

■ 04

草原骑行的第五天,又是雨天,我们只好又原地扎起帐篷,没能骑马。

上午风雨交加,同学们撑起一块大篷布遮风避雨,众志成城,我们在篷里齐诵《尧典》《孟子》,体会着“烈风雷雨弗迷”,这大草原的性情。

人类意识的底端是连成一片的,一个人能影响一方的,因此人活在世上得留下足迹。

今天的日落极美,让人叹为观止。望着夕阳西下,仿佛望见了生命本来的底色,朗朗乾坤,坦坦然。

天地如此深情,“我”太安泰了,由此生发出一种来自心底的平静。又感生命的不可思议,仅是一瞬间的事,绝地成圣,当仁不让。

日落的余晖映着天空,又映着云朵,深情极了,天地如此壮美,人就应当活出大草原般的性情。如此深情,率性。

体会着“烈风雷雨弗迷”

■ 05

今天下午,我们一些同学与老师谈了谈台湾。我个人并没有去过台湾,但听去过台湾的同学讲,感觉台湾人对“生活”中的“生”很确信,活着是踏实且从容的,而且看台湾来的同学中,生活中都是“松”的,脸上写满了自然的笑容。不像我们大陆人,那都要比台湾同胞紧很多,我更是一遇不那么顺心的事就一股火爆脾气。这点要向台湾同学学习,那种来自心底的平静。

吃过晚饭,正遇晚霞。一望无际的草原,伴随绚丽多彩的天空,地平线处,大放光明,充满生命的希望。

为什么天地能如此光明、坦荡,而没有人世的复杂?因为这里面没有“我”之私欲啊!

活出草原般的性情

■ 06

上午风雨如注,至晚夕阳千里,原来天地中尽是蓬勃生机,刚健的生,一刻不息。

在这生命的力量前,只有诚于天地的生,时时不息的生。天地之中全是一体的生,至大无边。“我”与这无边一体,一同生长,在此之中,无比安心、宁静。在祂面前,我们都是“绝地”,只有乾乾不息一条路,此生能得闻这条路,自然只有走到底。

这是心头的圆满,心的最底层是这自明的清平,可以看到“我”,穿透“我”的意识,心底是这份大生啊,就不会太把“我”当回事。随遇而安,心底的生机一样,一样处之,故平静而始终有份轻安地看世事(大信),根本在心,不为境转。

天地中最大一份生,故上老下小,接续、传续慧命。

——人和人的意识是连在一起的。你平静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