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很难得,冀州中学高二高三的同学放假(一个月一次),周一才返校,所以,昨晚夸父班草原班同学与冀州中学的学长一起就餐、交流。

上午与孩子父母个别面谈,这次来玉泽园的家长比较多,因为过两天,我们就要南下,月底出国,等回到玉泽园已经是新的一年了。因此,昨晚也请了冀州中学的老师们一起聚餐,感谢他们对孩子们平日的悉心指导。

在与父母交谈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他们的诚恳。面谈的多是新生家长,随着孩子逐步适应夸父班的生活,父母也越来越放心,而且也非常诚恳,愿意和孩子们一道,共同长成“大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这句话,大家的感受应当是越来越深。“教育”二字,在极度功利主义的当代社会,被异化了。华德福教育的创办人斯坦纳博士说得好,“教育的实质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引领孩子清醒地入世。”把孩子送到夸父班的父母是有勇气的,这个“勇气”不仅是要承担某种风险,更重要的是敢于面对自己观念的局限,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在我们共同的天父地母面前,所有的人类都是有点不懂事的孩子,包括那些冥顽不化、做尽坏事的强人,譬如希特勒,譬如以色列的总理内塔尼亚胡,还有那个特别“入戏”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老子之所以是“老子”,就是他阅尽人生,对众生的悲苦抱有极大的同情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昨天整理的日志提到“立志”,王韦华院长早餐聊天时说,真正的立志有点像武术里的内家功,要做到极度放松才行。——这是有体会的话。通常,我们说“立志”,都有点很努力的意味。诚然,面对自身的惰性和诸多习气,需要刀刃向内,毫不含糊。但若对那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良知”有确信的时候,你就坦然了,不会因为“亏欠感”而逼迫自己,更不会因为无明的焦虑去逼迫孩子。

如何立志?——这是父母们关切的话题。若对天赋的良知有信心,确乎其不可拔,就不用太紧张,陪伴着孩子,静待花开。有人一辈子也不开窍,这也是正常的事,因为“自我意识”极其复杂,“我”以为我可以把握命运,其实大多数是“自以为是,自欺欺人”。但对于有慧根的孩子,开悟并不难。我之所以愿意死心塌地,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做他们的同路人,就是对此特别有信心。

一个满脸稚气的孩子,突然有一天眼神变了,变得清澈、笃定、有力量,我知道“成了”,这就是成长的“好消息”。这不是某人的功劳,完全是上天的神来之笔,自助者天助。因此,每每见到这样的好消息,我都特别欣慰。

相信么?每个上天的孩子,都有机会。不要较劲儿,当然也一定不是躺平等着天上掉馅饼那么容易。无限祝福,无比感恩!人生,只是为了成全那个“大”。故无怨无悔,满心欢喜。

【孩子们日知录选编2023年12月3日星期日】

◎下午回到空荡荡的西别墅,还有点想念礼乐共学营的同学。四周下来,开玩笑地说,是被同学们磨平了“棱角”,自己好像圆融了一点点。在与他们相处时,经常琢磨自己的的问题,“亲民”同时亦是“新民”,我们在彼此看见,相互影响,非常感谢共学营同学对我的帮助,同样,看到他们的变化,也非常感叹。希望下次礼乐共学营我还能参加。

◎今天去看了潮州市校园锣鼓比赛,很震撼。原来潮州如此注重大锣鼓的传承,来参加的学校都十分用心,小到只能踩凳子打鼓的小学生,大到高中生,个个都打得眉飞色舞,精彩极了。有很多创新曲目,很好看,但感觉还是传统的曲子更加入心。结束后有评委点评讲到“本色”。的确,传统文化要立在大根大本上才能生根发芽。很敬佩潮州人,能识得自家的好,还让它发扬于这个时代,渲染一代新人。

◎今日看职业学校的同学们参加“潮州大锣鼓”校园赛。见他们两个月以来的训练,压轴的节目也是抱有拿金奖的信心。只是结果并未如预算的好。一个个锣鼓曲中大多只见“新”不见“心意”。大都改编得花里胡哨。《关公过三关》在里面简直是“降维打击”,在形式化的人为评比中也就在人情世故里了。有时看台上不自然假笑的少年们来回相看,不禁想为“艺术”界一套规则感到不忍。“惟乐不可为伪”,所谓的“非遗文化传承”用心处还是连接与滋养。好是感恩,重峦叠嶂,却能接触到真切的。越发体会到王老师那份纯粹。

◎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下午去观看职高学长们的大锣鼓比赛,看到了各样的锣鼓队展示。每个队伍打得都很好,感叹锣鼓确实是已深入民间,但是听罢了诸多新编曲目,最后还是《关公》听着最舒服。中国文化不是“表演艺术”,大概不是为了欢庆而欢庆,首先是给自己看的,一片祥和振奋是心与心同感而发。所谓各地文化要有自己的“本色”,其实共同的是脱去外表形式的“本心”,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在打鼓,为的什么?为的是去鼓舞,去振醒精神啊,对心头一片光明的信诚,才是人心相通的感动。

夜中的潮州西湖静静地涵容着车水马龙。有安住在自己的心,夜就静下来了。

(瑜雯、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