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道人的天命

4月1日晚上,在南昌孝谦传统文化机构,与当地朋友交流。会后,有高中同学带了他的儿子来见面,孩子在当地最好的高中读二年级。孩子说正在写一部哲学专著,想自费出版,问我的意见。我说,可将书稿给我看看,如果真的好,不用他出钱,我可以给你出书;若书出版后,很有影响力,我还给你稿酬。

孩子听了很欣慰,说书稿还未完稿,完稿后会给我看。又说,自己还有几篇论文,想投稿给专业学术期刊,不知投稿的门径。我说,也可以给我先读读,若水平高的话,发表之类的事都不成问题。因为我就是吃这碗饭的。

孩子第二天将两篇论文发到我邮箱,昨天从鄱阳老家扫墓完,回到南昌,在酒店仔细阅读,大为惊讶!如果这是一位在读的博士生写的文章,我会觉得很优秀,给他适当鼓励;可出自一位高二的孩子手笔,这就不是小事了!这两篇文章不仅叙述清晰,十分严谨,完全合乎当前的学术规范,更重要的是作者有独立的见解,并能结合当前时局,有问题意识,而不是像通常的学术论文那样只是个“文抄公”。我马上给孩子父亲通电话,恭喜他,一位天才少年投胎到了你家,祝福!同学说,孩子从小是很有诗文方面的禀赋,他的阅读和写作完全是天生带来的能力,父亲既高兴,又很担忧,希望孩子学理工科,不想孩子在文科上走得太深,结果孩子很坚持,就要选文科。

哈哈!我和同学说,你完全不必焦虑。在学术上,我无法指导这个孩子,但不让他埋没,帮他找到真正一流的学者做指导,我还是有通道的。

这个孩子的名为“嘉勋”,勋者,功也。(《尔雅》)《周礼·司勲》曰:“王功曰勲。”《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曰:“圣有谟勲。”请记住这个名字。他是配合这个伟大的时代而生的。

昨天上午,离开鄱阳之前,专门去参观了姜夔纪念馆。十分赞叹!姜夔一生,颠沛流离,最后穷困潦倒,客死杭州,但此人是为今天礼乐文明重建埋下了千年历史的伏笔,特别感恩!

下面选编纪念馆里关于姜夔的部分介绍:

姜夔是我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他雅擅箫笛,精于古琴,“尤善音律,喜自度新曲,以音节、文采并冠绝一时”。姜夔的音乐创作传世不多,但皆是精品,在我国音乐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的《白石道人歌曲》作为南宋唯一一部带有曲谱传世的歌集,被誉为“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

姜夔所生活的南宋,内忧外患不断,统治者偏安一隅,社会风气耽于享乐,而作为一介布衣的姜夔却有着匡正乐坛、振兴朝纲的济世情怀。他以复兴雅乐、匡扶俗乐、挽救民族音乐的自觉意识和尊古而不泥古的创新精神进行探索与实践,使得他的音乐作品不同于当时盛行的靡靡之音,呈现出清空骚雅、高远脱俗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姜夔之“夔”】

姜夔(约1155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夔的名字似乎注定了他与礼乐之间密不可分的道缘。夔,相传为尧、舜时乐官,曾为尧制《大章》,为舜制《大韶》,姜夔之字“尧章”应出于此,亦有“为尧舜典乐章”之意。而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夔乃是状如牛且仅有一足的上古异兽,“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其与音乐亦有紧密联系。《韩非子·外储》《吕氏春秋·察传》均载有鲁哀公问“夔一足”于孔子事,孔子谓夔通晓音律,能谐和五声,传播教化,以安天下,故舜帝以为有夔一个乐正就足够了,这正体现了夔在礼乐方面的造诣。

姜夔之父姜噩为其子取名夔,或是因其通晓音律、热爱音乐,希冀其子能在音乐方面有所建树,也或许是希望姜夔能成为如夔一样的股肱之臣。姜夔的一生,虽未能入仕报国,却在音乐方面成就颇高。姜夔的友人苏涧亦在《春日怀詹梁》一诗中称赞他:“前回识得白石生,闻韶尽美一夔足。”如此,姜夔也可谓不负其“夔”之名了。

【”乐通政和”的礼乐思想】

姜夔虽屡试不第,却始终怀有一颗精出报国的赤子之心。面对南宋国破家亡的历史现实和统治阶级的腐朽不堪,他积极投身“复雅思潮”,渴望以儒家“和”的思想和传统礼乐制度、雅乐体系来纠正宫廷雅乐失和的现象,进而以乐之和促进国政朝纲的中兴。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姜夔以布衣之身将心血之作《大乐议》和《琴瑟考古图》献与朝廷,尽管学术界对《大乐议》颇多微辞,但若联系“靖康之变”与儒家“乐通政和”的思想,便可体悟姜的良苦用心,也能明了他何以凭《大乐议》名载青史。

在姜夔的《大乐议》中,通篇都彰显了对“和”的追求,他提出种种措施渴望使雅乐复归于“和”,所承继的正是儒家“以乐干政”“乐通政和”的传统礼乐观。从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荀子的“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再到《礼记·乐记》中的“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大乐与天地同和”,在儒家思想中,礼乐一直是统治阶级经国治世的重要工具。古之遇社会动乱,人们首先哀叹的便是“礼崩乐坏”,挽救的首要措施亦是修复礼制乐典,整理雅乐。

由此看来,姜夔将修正雅乐作为振兴朝纲甚至是消除灾害之道的原因,实际上是极合礼乐、极为正统的。而他使大乐复归于“和”的措施,沿用的也是文学界惯用的“以复古求革新”之法,通过推崇和学习周之雅乐制度,恢复古乐演奏传统等,以达到修正宋之庙堂大乐的目的

【”反胡倡雅”的民族意识】

“靖康二年,金人取汴。凡大乐、轩驾乐、舞图、舜文二琴、教坊乐器、乐书、乐章、明堂布政、闰月体式、景阳钟并虚,九鼎皆亡矣”(《宋史·乐志》),靖康之乱对宋朝文化的掠夺、对民族心理的冲击前所未有。再联系五胡乱华和安史之乱,时人将原因归结于胡乐乱政,姜夔在《大乐议》中亦表达了“反胡倡雅”、修正宫廷雅乐的看法。

这并非是为文化专制,而是“在这种半壁河山的情势下,作为统治者,他会乞灵于雅乐,希求摆脱困境;作为爱国人士,他会维护民族礼乐传统,希望通过反胡倡雅,以纯汉化的雅乐来表现民族气节,树立民族自尊心”。这正是儒家“以乐干政”精神的体现,也是姜夔拳拳爱国之心的明证。

【记谱珍法,明鉴后人】

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部带有乐谱的宋代歌集,其中记录的乐谱,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献资料,“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古代各种音阶在实际运用中的风格特点;长短句式和上下阙结构在唐代就已形成;我国传统音乐发展到唐宋时已经不再是我们过去所认为的,仅仅是五声,或七声奉五声,而是除五声、七声外还有其他变音的运用;也有了几种音阶的交替运用;我们还得知了古代音乐的各种旋法特点;各种调式的运用;唐宋以来转调手法已经很丰富了,并且已有了理论方面的论述;工尺谱的应用和发展,等等。”

这些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汉、唐、宋时代的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是有很大的价值的。而且,由于该词曲集作者、来源、年代明确,“可供其他类似乐谱排队、比对,判断年代真伪,对研究我国古谱种类及其发展变化历程,对我们进行科学的曲调考古,弥足珍贵,不可多得。”是我国音乐史上当之无愧的稀世珍宝。

【衡山神悟】

明代张羽《白石道人传》记载,姜夔少孤贫、好读书、苦吟远游,常常独自泛舟洞庭湖,在湘江上漂流,并攀登衡山。有一次,他在衡山游历时,循着一条山涧向深处探险,只见一位老人正坐在一块大石上。姜夔觉得能在此相遇,必是奇人异士,便上前拜见。老人态度和蔼,见他是读书人,便递给他一本书。姜夔接过一看,是一本《诗说》,便急忙请教老人姓名,老人不答,只说自己生于大宋庆历年间,已有一百多岁了。后来姜夔向当地人打听,都说没见过此人。只是,姜夔从此对诗词音律的悟性大增,阴阳律吕、古今南北乐部无所不通,以致他只听一遍曲调旋律即能依调填词,与那“曲有误,周郎顾”的周公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结语】

姜夔,一个一生不得志的落魄文人,他的身体或许被漂零的生活磋磨过,他的灵魂却始终透着幽幽暗香,而他的音乐一如他的灵魂,清空而高洁,雅致且纯净。

姜夔作为鄱阳的文化名人,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自是不容置疑,但目前对于姜夔及其作品的研究、对姜夔音乐的创新再利用与弘扬光大还任重道远,如何让这清音雅韵传遍祖国大地,走向更广阔的的世界是当代人应该认真思考并实践的命题。

与此同时,姜夔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尊崇探索弘扬与再创造、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他不囿于传统、锐意革新的创新精神,不管在过去、当下,或是未来都有着积极意义。特别是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更应大力汲取姜夔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优良品质,将之融入不断进取、奋发图强的实际行动中,从而让姜夔精神一如他的音乐,在新时代焕发应有的光彩!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摘(4月3日)】

◎今天,坐地铁去到父亲的工作室。父亲的工作室,还是那么温馨、舒适。

上午,翻了翻古代汉语词典,非常丰富,突然看到“煜”这个字,这个字是:光耀、照耀、火焰、明亮的意思!觉得这个字,非常神圣,又很光明,觉得希望自己也多在这方面发展发展!既然父母给了我祝福,自己也给自己一个祝福!就给自己取个字——“成煜”吧,玉不琢,不成器。事虽小,不为不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成德、成阔、成礼、成立、成命!钟鼓铿锵,管弦晔煜。

◎今天是在家待的最后一天,早起送弟弟到校车站,回来接着开始研究自己的“名”。

《说文解字》曰:“景,日光也,有光辉、光明之义;“答”字在《说文解字》中没有查到,于是妈妈搬出来台湾的《正中形音义大字典》,和我一起查了起来! “答”字本意有“补篱”之意,又有“会聚”之意,因为补篱须使新竹与旧竹相会聚。《尚书》中有“奉答天命”的表述,此处的“答”有顺应、报答、敬答之意。此生我要做一个内心发光和知恩图报的人!

◎晚上与我妈讨论了我的名字,赵海辰,而“海”是广阔无垠的自然,我可包容一切,在古代,“海”常用来比喻人的胸怀宽广、志向远大,也代表了力量与深厚的内涵。“辰”有多种含义,星辰、时间、时辰以及龙。星辰象征光明、希望,让人联想到浩瀚宁宙中的璀璨光芒。五行土性,土主稳重,象征踏实,适合性格沉稳的人。二者在一起,“星辰大海”,又有别的用意,星辰大海不仅仅是一个普通词汇组,无论是星辰,还是大海,都像相征着无限希望与美好的未来,值得每一个身怀梦想的人去追寻。赵是中国常见姓氏,历史悠久。在传统文化中,“赵”给人一种大气、正直的意义。“海”象征广阔天地,“辰”呼应生肖龙,构成了一个充满希望和力量的名字。

我太震撼我有这样的名字,也同时感恩父母对我的希望,他们将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定不辜负父母的希望。感恩!

◎“定毫”是我的名,“定”的意思是父母希望我能时刻安定住我的心,“定静安虑得”,“定”是在最首位的,你只有在心定下来的时候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定”就是在提醒我时刻要慢下来关注自己的心,让良知做主。

“毫”是父母引用《道德经》中的“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就是父母希望我从一颗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不用担心自己是一颗小树苗,只要你努力慢慢长,终有一天你会长成护佑一方的大树。

很感谢父母给我起的名字,时刻提醒我只有充实自己才能服务他人,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人做起,但只要你有志向,总有一天你能成长为真正的大人。

◎​清晨上山扫墓,落叶簌簌,风也​轻轻。来到爷爷奶奶的墓前,照例捡净落叶,擦拭碑面,再执笔描红。往年都是站在一旁,看叔叔婶婶一笔一画地描,年复一年,只觉得是件寻常事。而今自己握了笔,才知其中不易——墨浓了,字边便晕染开;水多了,墨色又漫溢出来。原来描红不仅是描字,更是修心,要静、要稳、要专注。  

描罢,点烛、燃香、跪拜。爷爷在世时的情景,一点点地从脑海里浮现出来,心中有点不是滋味。但我相信人死了是去了阴间再次活看。视死如归。

“郑仲言”的“名”义:我们郑姓的老祖宗是商朝的左相仲虺,到了周朝,郑家祖先被封在郑国,所以我们就姓郑。我的老家在广东潮阳,属于潮汕郑氏南湖派。我们家族的字辈是从明朝开始定下来的:崇、礼、邦、奕、仲、钦……一直到裕、后、昆,一共有20个字!

我名字里的“仲”字排在第五位,听爷爷说,我们这一支的字辈有个小秘密——奇数位置的字像“崇”“邦”“仲”都和治国有关,比如“邦”就是《尚书》里“协和万邦”的意思;偶数位置的“礼”“奕”“钦”就和大海有关,像“奕”字就像很多帆船在海上航行。我们祠堂的对联写着“礼乐承周室,邦家振潮阳”,就是说我们既要传承周朝的礼仪,又要在潮阳开创事业。

我们家族从南宋开始从福建莆田搬到潮州,元朝有个祖先当老师,明朝时又搬到潮阳南湖。清朝有人去海门港做生意,还有近代的祖先去新加坡当侨领。听说泰国的亲戚因为国王名字的关系,把“允升”改成了“永升”,马来西亚的亲戚字辈还简化了一下。

我的名字其实还有个小故事。爷爷本来想给我取名“郑中”,说要像爸爸一样不偏不倚,像竹子一样坚强。但是外公算了算说“中”字五行缺水土,就从七画的字里挑了“言”字,说“言忠信,行笃敬”,这样既保留了“中”的意思,又平衡了五行。族谱里有句诗:“邦基奕世重,仲德永传芳。”

◎​今天下午回到之前的母校,见到了之前的老师和同学,很亲切,也十分感恩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对时代的风气感受很深——紧张。“物者,事也”,喜,怒,哀,乐。如果这颗“心”不发用,反而失了大人清醒的那份从容和细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才能笃行之。每天学习都要耕耘这片心田,做自己的主人。

晚上朝着故乡的方向焚纸进香,每个人的脸上映上了金色,赤红的余烬袅袅升空,不禁感动,人的成长贵有“大人”相助,一贯而下,还会继续传下去;也必须要传下去,无始无终。故立志要立常志,每一天都不踩空,明天又是光明的开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中霖整理)


【附录】《礼乐是什么》之五(4月4日):

潮州弦诗乐里的《福德祠》,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苦乐观。

《福德祠》的苦与《江河水》与《二泉映月》的苦不一样。它传达的是,福从德来,德的源头在苦,要经过人间的沧桑岁月、稼穑之苦。否则是不知福的。福德从艰难来,这是一个成长、历练的过程。必要有历练才能取得生命本能的力量。幸福的生活是用生命的刻苦换来的。记得第一次唱《福德祠》给黄老师听,黄老师流泪了。

从人家的生命历程找到自己的影子,对自己在岁月历程中的步伐有感,把所有恩恩怨怨化解为一种情意,恩恩怨怨成为必经的历程,认识生命的文化至高点,你能清晰地摸到其脉动。

《江河水》更苦。道家认识人生更深刻。佛家认识人生的艰难,它们皆是中国音乐的化身。佛教从印度来,但其实已经融入了汉文化最苦难、又最有希望的音乐。《二泉映月》则是苦乐交织,悲喜交加,一种期望,一种妄想。

要学习潮州音乐,要学习真正有传承的中国音乐,同时也要了解世界音乐体系。邀请世界著名的交响乐团、合唱团来一起演出。当世界人民欢腾的时刻,就是世界人民的节日。中国文化本来就是世界顶尖级的。中国的音乐历史风格,要通过感觉做出来,不是技巧方法,是“韵无穷”的。

学音乐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自娱自乐。要将中国历史文化与世界历史文化结合,将中国音乐内容与世界音乐形式结合。心灵是中国人的心灵。这是有历史观、现实观、未来观的工作。

(刘森老师口述,贞元老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