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4年4月20日星期六
尽管夸父班的同学每天会整理《日知录》,将生活、学习的点滴心得,及时记录,但写作水平还需要有所提升,故组织部分同学成立了一个《阅读与写作》小组,周四晚上开展了第一次活动。
“阅读”不仅针对书本,而应首先面对生活。周四上午的“大美成人礼”就是非常鲜活的生命体验,故以此为题,让孩子们从感受、细节和思考三个层面分组讨论,相互启发,然后再各自形成文字。这两天,同学们陆续交来习作,譬如下面这一篇:
《敬长礼》
春天又回到了玉泽园,而在这生机勃勃的日子里,我们又迎来了一次殊胜的典礼——大美敬长礼。
这次敬长礼与以往的成人礼以及婚礼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我们这颗装满祝福的心却是不曾改变的。同时,我们也在不停地学习着,无论是新婚的夫妇、身边的学长,愿意重生的女性大人,还是有德行的长者,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这条道上,我们殊途同归,都是奔着那个道而去。
整个敬长礼的流程与以往并没有很大差异。但由于几位师长大多已年过花甲,所以他们只是讲了几句话。可这些话,却句句都是语重心长。其中,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姥爷讲到他过年回家要给父母磕头,并且要感恩共产党。我们现在谈某件事情时,往往都习惯说一些负面的话,尤其是对这两件事情。但不妨想一想,无论是我们的父母,还是领导十几亿中国人的执政党,无论他们有这样那样的不足,首先也要感恩,没有这背后无数生命的积累怎么会有我们的今天呢?
在音乐演出的节目中,则属侗族老师们带来的侗歌最为精彩。他们穿着侗族传统的服装,与自然之美显得很是相应。而当他们开口时,则令台下无不为之动容。令人直接联想到的就是那句“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唱出了象天法地的感觉,所以真的是“美哉乎艺也”啊。
敬长,就是传承。传承血脉,传承精神以及文明的相续。而首先,就需要去感恩,去顺从,去善待。
这看似普通的小事,但却也是中华文明、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
平日,我从来没有专门训练孩子们写作文。若对生命没有感触,没有感动,没有感悟,为了“作文”而作文,是十分痛苦的。我想,大多数成年人回忆中学生涯时,大概最痛恨的就是那些不得不完成“命题作文”的经验。
现代教育,扫除文盲,让普通人都能识字、读书,民智大开,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同时我们要看到,世俗主义的教育,过于注重现实目标的达成,而没有将人的精神维度撑开。若对比现代作家与古代士大夫的文章,这个落差就非常明显。周日晚,将开展《阅读与写作》小组的第二次活动,与夸父班、共学营的班会安排在一起,让小组的同学每人选择一位自己喜欢的作家的散文,分别来聊聊自己的阅读感受,不同作家的风格和文字里的情趣、性情。届时看看,会发生些什么。
下面,汇编几位大小同学的《日知录》: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南音课上,大家已经学起了打击乐,既热闹,又十分精微。老师说到:“未闻其乐,先闻其人”,就是这个“心”要常用。发用,即是“和”。乐由心生,礼乐文明,乐极和,礼极顺,没有什么繁复技巧,正心,正身,正乐。眼耳鼻舌身意,最终是要面对主体的德跟道。这是中国人的信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孚,如母鸡一般的诚恳,在这个天人构架下,宛然有,毕竟空,生命得到切实的开展、绽放。
晚上观影《邓小平》,很感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天命,继承祖辈的荣辱,而世界又到了“大转折”,即人类集体意识的突破,唯有“复自道”,越来越多的人走上这条路,走回中道的大方向,就是群性之美,即回到那个够大的开始,奉元,与天地参矣。
◎今日周五,晚上观影会,看了电影《邓小平》,很动容。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关于“邓小平时代”的整个历史及其背景,真是很不容易呀!十年浩劫,人心荒芜,政治僵化,整个国家都处于一个空虚的状态下。联想到今天中国物质条件的模样,非常感恩。
“我们要继承祖辈的荣耀,同时要继承他们的耻辱。”看到邓副总理带着一众中央干部,对“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办追悼会,并深深地鞠躬,很感动。我们当今也应如此啊。大破大立,将历史对与错开诚布公,才能将人们的心墙打开。尽人事,知天命。我们这一代,有我们这一代的天命,将人类放在世界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将何去何从?这是时代的大命题,也是我们这一生的命题。顺着我们的“大传统”,回到所有的人的源头,该回家了。
这也是“让我们的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是让灵魂有归处,活得兴高采烈的精神生活,是从来不觉得有亏欠的人生,从生命中长出来的信仰,很美好。如何实现?从自己开始做起。
◎4月18日的冀州,最美!因为有礼,有乐!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济济一堂,感受着礼乐生活之美!一上午,听到同道念叨最多的感慨:这就是礼乐生活!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必易,大礼必简。王其谭老师以其凛然正气之风,化掉了在场所有人关于“学佛”的误解。正是因为王其谭老师的“正名”,今晚读书会上的三遍四无量心,发得理直气壮,不用小心翼翼。德威,在兹。【尊乡贤,敬大德】,大美冀州,因为有您而大美!感恩有您!
姥爷的“深情表白”,让我眼睛都红了,像一颗红心那样红!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大德老者,才会有如此感慨!“共产党的初心,是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在今天仍有穷人,吃不饱,穿不暖,我很心痛!他们抱怨是应该的!可那些享受着共产党的福利,挣得盆满钵满,却还要往外端的有钱人,说共产党的坏话,我看不惯!”这是多大的格局!商汤也不过如此!姥爷,您真棒!何谓整体?这便是也。
姥爷这一代人,经历过大苦大难,作出过建设新中国的伟大贡献,走到今天,在每个小家庭里仍然发挥着“稳定”作用,不然今天的后生可能更不堪!非常认同,先生们身体力行地教育着我们后生,一个明要跟着另外一个明。
说到“敬老爱幼”,姥爷七十多岁的长者,每年过年还会带着子孙给长辈磕头行礼,很感动。我们,也当如此。礼乐生活,始于给长辈磕头。
今天台上的杜大夫也很美,尤其他感恩的那份包容。只有志同道合,才能一起走得更长远。祝福!
没想到吴老师穿上民族服饰,这么帅!尤其唱着侗族大歌的时候!可爱极了!
南音,雅乐,如今天的现场的氛围。轻松愉悦,郑重祥和。
“冠礼废,天下无成人矣;昏礼废,天下无家道矣;丧礼废,天下遗其亲矣;祭礼废,天下忘其祖矣。”大同社区,礼乐生活,今天便是。
感恩无限!无限感恩!
◎今天心中的疑问刚好都找到了一点回答,还蛮愉悦的。
从一大早与孩子们一起行走开始,迎着朝阳,湖中芦苇随风摇摆,鸭子浮游于水面,鸟儿展翅飞翔,人走在这春光明媚里。同处一样的天地,为什么它们就这么的自由自在,能与自然融为一体?
刚好今天的主课黄老师讲到大自然是完美的,没有自我意识,但人有自我意识,人的意识经年累月,层层叠加,作茧自缚,又形成集体的意识、人类的共业。要穿越人类意识的丛林,无挂碍。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要知道我们是乾坤的孩子,这一世的逗留,也只个现象,毕竟空,又宛然有,所以珍惜,彼此的生命去欣赏,不求认同,对自己念念不忘的这个“我”不要太当真的,才能自由翱翔于天地间,当大鹏鸟啊!
听到这儿,我心中拍案叫绝,解释得如此通透,岂不妙哉!感恩自己活着,活在这大美天地间,赞天地之化育,尽其性而活。所以最后的“无咎、悔亡”,是放松的、笃定的。
对青少年的工作,正是带着这样的觉知去调适自己的位,不要觉得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能做多少,与孩子的关系,是你自己想象的,每个人的立场不同,生命的河流滚滚而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每一生的使命与意义,反观自己是否带着好恶心、分别心呢?是否要先修好自己的内在呢?先成长,才能服务他人。
在共学营的家长群里写下又是朴素的一天,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成长。
啟源老师昨天离开潮阳,回到广州了,这几天,她和慧安老师与塗库笛套乐社的老师们深入交流,增加互信,效果非常好!啟源老师在邮件里写道:
我们俩刚才去艺术社喝茶了。他们很习惯每天是晚上,忙完所有的事情,8点半左右,继续来艺术社转一转,喝茶、聊天。这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今晚,听肖老师聊起他们的师父,他们的传承,以及他们师兄弟之间如何齐心协力,几十年如一日,踏踏实实练内功,感佩不已。
肖会长说,只能这样,跟你们聊一聊。没法写成文字。
笛套音乐的学习也是如此。需要有老师口传心受。因为变化与韵味无究。而且没有捷径可走,没法靠小聪明。必须先专后能。跟挖井似的,要先找一个乐器深入进去。有好多的老先生们,一辈子只学一个乐器,但并不是其他的不会,而是,只在这个乐器上功夫到家,熟透了。其他的也要会。肖老师说,我们三十几年,从无间断,也只学习到了师父传给了他们的三分之一。很有趣。肖老师喜欢用“烤红薯”来形容他们打鼓的劲道,只有熟透了,才好吃。他说,所有的乐器,都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都是身体的延展。每一次打下来,就像爱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抬得高,但落下去,充满了爱,充满了疼惜。这样,这个鼓内在全部震动起来,而不只是表皮,所以声音很不一样。他打出的鼓声,和他的徒弟肖泽峰打出的,是不同的。肖会长他们远远一听,就知道是谁在打鼓。但外面的人,体会不出。
……
我俩刚回来。一路上,忍不住赞叹:这四个大男人,怎么如此细腻、如此精微啊,把艺术社弄得这么井然有序,这么有品质有口碑!
用心之道,一也。唯有赞叹。
王镇华老师《易经讲记》,还剩五卦(《小过卦》《咸卦》《恒卦》《益卦》《损卦》),就选编完了。所以,周末暂停一下连载,下周将最后五卦学完。然后,在千里徒步前,在此文本基础上,结合镇华老师对蒙特梭利教育思想的诠释,编辑一本供各地读书会使用的读本,书名为《有主有体做大人》。
昨晚,与部分参加“生生论坛”的朋友座谈,大家很希望有一个对王镇华老师作品导读的线上读书会,其实,啟源老师正在带领部分家长在做这么一个读书会,名为《中道今来》,将来,书编辑好了,我有时间也愿意积极参与这个线上共学。
选编【王镇华老师论述蒙特梭利教育思想】,供参与第二届“生生论坛”的朋友参阅:
蒙特梭利理论被误用
我们对于内在的自我,只有“偶开天眼觑红尘”,偶尔看到一刹那就过去了。蒙特梭利这位罗马大学第一位女性医学博士,同时是一个很虔诚的天主教徒,她有科学家的精神,又有宗教家的深刻,所以她讲出来的这些婴幼儿的科学知识,在教育界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经常取用,大家对她有一种很特别的信任,但是,又不是很慷慨地面对她、宣扬她。她的孙女来台湾地区,就很埋怨美国,都把她祖母的东西局部膨胀,发展出很多套幼教的理论,那个反而是把人给切割(局部化)了;虽然每一块更精致,但是整体模糊,那是有危险的。我们大人要去接近孩子,很容易用我们大人的自我意识,然后疏忽了小孩的脉络。
进一步说,大人是意识的脉络,有意识的教法,像美式教育,他是一种科学科技教育,你要在孩子懂的时候教他,他就会吸收,但这是科技的意识教育;小孩子不是意识的,他是无意识的,是觉知,所以你可以教他现在听不懂的东西,只是不能勉强他背,他可以把他吸进去,等到他懂的时候,他自己在里面发酵(自己领悟)。所以,用有意识的科技教育,来教育无意识的婴幼儿,这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偏差。
生命何其精微
还有就是,当你有一种眼睛,懂得阅读婴幼儿的生命成长,你就会开始对我们大人的心态,有一种“重复的可怕、粗糙的可怕”的发现。年初二我们家也来了一个女儿的女儿,从那一刻起,我才发现我自己有多粗糙,我连讲话大声一点,她都会吓一跳;然后,她看你的样子、她睡觉的样子,她用她的左手玩着右手,右脚搓着左脚,甚至哭……你如果已经打开你某一个心灵的眼睛,你所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我自己两个小孩长到这么大,我都没看到,两夫妻都在忙,反而孙女儿来到的时候,看到的是生命极为精微、动人的一面。总之,我们大人要小心用自己替代婴幼儿的脉络,她是随时在成长,而我们却一直想停在“好乖喔,给我亲一下,又抱一下”,所谓爱她的状态。
你千万不要乱抱,我告诉你我就犯了很大的错,因为我很懂得怎么样用我的节奏、气氛让小孙女入睡,结果就错了,因为应该让孩子自己睡在固定的床位上,我每一次看到她吵着不好睡,因为睡觉近乎死亡,都有情绪的,她也有,但是如果你懂得很精微地处理,她应该可以自己睡,偏偏我这个外祖父不太懂事,想发挥爱心猛抱,而且我抱得不错,世界民歌一放,一摇她就睡了,不超过两首歌,结果坏习惯被我养成了。等到让她自己睡,她就哭给你看;有各式各样的说法,让她哭三天,我们怎么舍得让她哭三天,有的说慢慢减少。不过还好的就是,生命的考验跟挣扎,就是一种一种来到,什么事情都是很有意思的,但是也都是生命性的考验。
对婴幼儿的看法,考验你的成熟度
好,我念几句蒙氏的话,作为一个开头的体会。蒙氏说“教育只有一个祖国,就是这个世界”。还分这个国、那个国的教育,那就糟了。联合国应该注意这件事情。耶稣说“谁能像这个小孩,谁就是天国中最伟大的”,他还说过“谁像小孩才能进天国”,到了天国,像小孩的就是天国中最大的。其实,对于小孩的看法,是考验一个人真正的成熟度很好的标准。
在中国的圣贤里面,孟子说过“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也”,老子更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专气就是专注,致柔,心不要那么刚硬(理性、执着),新时代就是柔性思维,心灵是最柔的,这个柔不是软,而是对任何主体的尊重,所以老子又进一步“专气致柔”,他把婴儿达到的生命境界点出来了,专注而柔软。《老子》另外一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说一个人修到德很厚的时候,就可以用赤子(婴幼儿红通通的,那个婴幼儿叫赤子)来形容。原来一个人德高了以后,他的慈祥、柔软,充满着对你的专注、倾听、接纳,可以用婴幼儿来形容。
儒者之道,若保赤子
有比这个更直接的,在《诗经》里面出现三次,“其德不回”,就是婴幼儿他每天在成长,他不会回头看他得到了什么、老是眷恋自己的拥有;他来看你,你以为他对你有兴趣,看不到几秒他移开了,你蛮失落的,其实他来看你并不是爱你,他移开你更不是丢弃你,他只要看新东西,当他看到够了他就移开,这就是孩子一颗成长的心,不会眷恋,停在某一个点踏步,不会的。这个,又把小孩子的这种成长的心,真正敞开面对新东西的心也点出来了。
《孟子》里面还有一句话,“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我们对待自己的良心,对待自己找到生命的道,这都是儒道两家所教的东西,你对待自己的天良、对待自己生命的道就要像“如保赤子”,就像妈妈带小孩的那种呵护,亦步亦趋,不能有一刻放松,对不对?这就更有意思了。原来生命的德跟道、天良跟怎么活,不能那么粗,说我得到就得到了,反而要像带小孩这样,没有片刻离开你的视线,总是全心在陪着他。你有没有全心陪着自己的觉、觉知、天良?真的得道了,你有没有真正地贴紧生命本身,呵护着偶尔掌握到的道?可是,到底哪一位圣贤教我们怎么带小孩?佛陀有吗?耶稣有吗?孔子有吗?这个值得我们想一想!他们都有肯定喔!可是并没有教妈妈怎么带婴幼儿。
生命从平静状态出发
蒙特梭利对于个人方面,她说“诚实胜于一切”;“当一支军队丧失英勇的精神时,赏罚只会使他腐败而灭亡”;“真正的进步,乃在于发现某些潜在的事务”,反过来说,我们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台面上有权利、有财力的领袖人物,一直还不面对真正的事情。蒙氏说“从平静状态出发,从事某些自己想做的活动”,生命从平静状态出发。“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制力,这个跟无助状态是并行发展的”,你不能够自制,自我节制,其实你自己就暴露在一种无助状态;这个就像“愤怒往往伴随着怠惰而生”,会生气的人他不能自制,他会去生气,因为生气比较容易,是一种怠惰行为,也就是无助状态。
人跟人之间,蒙氏也有几句话,一个被扭曲的生命,我们有很多补救动作,譬如说上班有压力,那么总要去纾解压力,她说很多这种纾解压力、解放的行为,其实“不属于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说小朋友上课很僵直的坐在那边一直听,所以英国有一位教育家发明了韵律舞、韵律操,韵律操毕竟对僵直的上课有帮助,他对人的人格也比较尊重,可是跟这个人格、这个身体到底该怎么动并没有关系;韵律舞跳多了膝盖会坏喔,我最近才听到一个朋友,因为他并不了解身体在关节上、中心轴的使用,一直乱跳操,就过度地磨损。
会成长的人不需要娱乐
她说“娱乐,并不属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跟我们的常识相反,谁不需要娱乐?一个会成长的人不需要娱乐,娱乐好像纾解你的认真、用功、紧张,那是偏离了自然生命,在人为的一套里面,紧张压抑久了,你才需要去娱乐。要不然你每天自己在成长,成长就是最大的娱乐,工作就是休息。
蒙氏说“能够自我控制,也因此能够免于别人的控制”,反过来“屈服于感官,是任环境摆布的奴隶”,已经在说我们今天消费生活了。“没有人能通过模仿而专注,模仿使我们受到外界的羁绊”我们,现在资本主义大量的教我们不要落单,跟着时髦的节拍走,都是模仿,你在模仿中你根本不能做到精神的专注,因为那个不是你内在自发出来的,整个心灵、整个内在意愿要作的,不是!
真实的事物显得渺小
最后她对于教育也有一些话,“虚假看似伟大,真实的事物却又显得渺小,因此,我们在世界上浪费许多的精力跟时间”,我们都在作虚假的事,真实的事看来都显得渺小。“我们一直想要旧的,因为我们并不了解有新的……新芽初吐必定是卑微、单纯的。”她的话像诗一样,触到我们心灵底层的一些感觉。我们今天教改都是伟大的概念,却还没有整合好,我仔细地看了那个总报告,大概全世界伟大的概念都被我们收来了,但是没有整合好。更重要的是:人家那个概念,里面都是生命卑微的工作。
刚刚这些话,你真的要捕捉还真不容易,就是会有感动,可是你如果活得太粗糙的时候,就又没有了,真的要像妈妈那样“全心呵护着那个小孩”,用全心宝爱我们心灵的发现,不能有一点点懈怠。那个妈妈带小孩的神情喔!你不会忘记的。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