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3年12月23日星期六
昨天一早离开酒店,徒步不到两公里,到机场国际出发处。在飞机上近五个小时,再从吉隆坡机场到我们的驻地,乘大巴三个多小时。晚上当地福建会馆欢迎晚宴,再回旅馆安顿下来已是夜里十点多了。
到了一个新地方,我们要迅速适应,故教师团队开碰头会,梳理未来两周在这里的学习安排等各种事项。有老师说,明天周日,可给孩子们的手机充电,让他们与家人联络。我没吭声,事后一想,为何一定要通电话呢?上周同学们试着给父母写信,都很郑重,多用用书信这种传统的交流方式,孩子们与家人的情义会更深。
为了这次出行,林娜老师做了精心准备,并于九月底专程来马来西亚踩点。由于缅北电诈事件,往东南亚方向出国的人员,出入境管理处都会比较严格询查。所以,我们为出入关也做了充分准备。不过,在机场领行李时,有两个大纸箱一开始找不到,大家还是有点懵。
我常想,做事不仅是做事,更是一种敏锐、果断、从容、担当的品性的训练;通人情,达事理,一个人的成长还须在事上磨炼。现在物质生活条件普遍优越,对孩子们心性的历练,却未必是有利的。因为,他们得到太容易了,不需要努力,不需要动脑筋,一切都是现成的,所有的享受似乎都理所当然。
近两年,我们一直在参悟和实践“礼乐”二字。看上去,“礼乐生活”似乎就是吃喝玩乐,其乐融融。其实,“礼乐”与“娱乐”,一字之差,有天地之别。“礼乐”有精神上达的通路;“娱乐”只是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不断刺激各种感官的快感。礼者,天理也;乐者,人心也。21世纪的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国与国贫富差距悬殊,超级大国为富不仁,试图永远宰制这个地球。从俄乌战争、巴以冲突以及延伸到世界各地的局部冲突,国际政治真实的这一面,让人看得越来越清楚了。
作为民众而言,都是朴素的、善良的、顺从的。可这个世界,的确有极少数的“藏镜人”,在制定、主导各种游戏规则,玩弄民众于股掌。为何自古以来,人们都追逐权力,因为通常是有权有势者说了算。那么,我们也挤破头去成为那“精英”阶层的一份子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存中,也有许多世故、腐朽的观念。故我们要小心!不是一说“传统”,都是好东西。
吃喝玩乐是人的本能,高举“娱乐至死”的旗帜,蛊惑年轻人,是“藏镜人”愚民政策最方便的手段:一方面,强调快乐和自由的平民教育,让普通人活在“猪圈般的”理想中;另一方面,炮制层出不穷的娱乐产品,从小朋友们的玩具,到爱情歌曲、情色电影,到电子游戏、可娶回家的性爱机器人……又可大赚其钱。每每看到青年人空洞的眼神、颓废的表情,心中总是不忍。
大学之道,不离“亲民”;而亲民,即爱民,由一体之仁出发。要彻底摆脱人类的压迫和剥削,不只是从有形的物质层面去“革命”——发达资本主义的“温水煮青蛙”,将民众深深套牢,其后果更可怕!唯有心灵的“革命”,帮助民众追根溯源,回到中道信仰(还不是匍匐在神脚下的宗教信仰),活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的“大写的人”!
大人之学,没有门槛,但只能靠自觉,不能靠思想改造。人与人之间的这个“尺度”,很精微。尊重他人的主体,就不能用一点机心、巧心,利用信仰,利用别人的真诚,与利用情感、利用权力、利用金钱,其本质是一个,叫做“不义”。
可以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团结民众,但切不可煽动民众、利用民众。因为民众善良朴实,很容易被鼓动。仁者不为也!圣雄甘地之心,亦是华夏古代圣王之心,以“不害”为戒。
晚上与福建会馆的老先生、当地南音乐社的朋友们坐在一起,看到老人饱经风霜的面容、大家真诚好客的笑颜,一方面心里有感动,另一方面似乎听到华人下南洋的苦难史中,多少先人的哭泣。根据网上资料,编辑一则《马来西亚华侨》的历史背景,供同学们参考:
马来西亚华人主要是明朝、清朝到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从中国福建和广东、广西、海南等一带迁移至马来半岛的中国人后裔。马来西亚华人古代多自称唐人、华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自称中国人、华人及华侨,马来西亚独立后开始改称华人、华裔,成为马来西亚国民,不再自称“中国人”与“华侨”的华人。
在马来西亚3170万总人口中,华人就有664万,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族群,其中客家人超过165万。马来西亚华人主要分布于吉隆坡(首都)、乔治市(槟城州)、怡保(霹雳州)、新山(柔佛州)、古晋(砂拉越州)、亚庇(沙巴州)和马六甲市(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
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马来人、华人、印度人(马来西亚三大民族)都是同时抵达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的原住民并不是马来人,其实马来人是从印度尼西亚进入马来西亚的,但是自第一任首相开始,他们就开始自称为土著,导致很多人认为马来西亚人就是指马来人的现象。
据中国古籍记载,于唐朝时期就已有少量唐人南下马来半岛一带进行商业活动。当时唐人主要是暂居经商,并无大量定居。到了明代,有大量叛军和回民开始迁居南海一带(即马来群岛),由于为明成祖立过大功,郑和曾多次在满剌伽停留,后来将满剌伽,巨港,泗水等营建成其船队的大本营,也安置了数位回民为当地领袖。
清朝时期,许多不愿投降的义士也逃到南海一代。而满清时期大量移民今马来西亚各地则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当时满清战败,中英签署《南京条约》,满清承认国民前往海外谋生的权利,由于当时大英帝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开发马来亚半岛,大量的清国工人(或称为苦力)从清国输入到马来亚半岛成为矿工、种植工人等。在蒸汽船使用后,清国南来的数量更是急剧上升。此时到来的清国移民人数已经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早期定居的人被称为“新客”。这时期马来半岛的人口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是因为劳工们的侨乡意识浓厚,多不打算扶老携幼来到马来亚定居,而是希望赚够钱回到老家故乡。
到了1929年,全球开始经济大萧条,大英帝国停止输入中国劳工。此时,华族女性人口开始大量移民马来西亚,男女比例结构趋向平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敌对,马来亚也面临马共的挑战,中国移民来马基本上停止。此后,马来亚华人人口完全依赖自然增长,而非移民。
孙中山先生于1910年11月间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开会密议广州“三·二九”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在这件起义牺牲的华人有29名分别来自新加坡、马来亚、越南、印尼等国家和地区。年龄最大的是52岁的越南华侨罗联,最小的则是出生在霹雳州,年仅18岁的余东雄。这些烈士中工人为15名,商人3名,其余的则为学生、记者、教员和传教士。
海外华人与现代中国政治。根据2008年的数据,马来西亚仍然有将近20万持红色身份证的华人。这些人中,大部分法律上是无国籍者,因为一部分人仍然是持着已不被承认的台湾当局“护照”。这种现象是一个长久已被马来西亚华人遗忘的历史。马来西亚独立之前,华人在目睹时代的变化和孙中山的影响下,积极参加中国的革命活动。满清被推翻后,在英国人的允许下,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于1912年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建立支部。1925年孙中山逝世,同年英国殖民政府禁止中国国民党的活动。1930年,中国国民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表明中国国民党并非马来亚的非法团体,同时不反对华侨入党,只要他们的活动没有危害当地政府的利益。中国国民党马来亚支部在抗日时代就发挥作用,积极开展华侨在财务上支持中国抗战,华侨机工也前赴后继在滇缅公路上维护车辆及输送援华物资。1949年9月11日,中国国民党在失去中国人民和华侨的支持后,关闭马来亚的支部。加上英国于1950年1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封闭中国国民党组织,其党产和活动转向俱乐部形式散布在马来西亚民间。认同中国国民党的人士继续坚持所谓台湾当局“护照”及俱乐部活动,造成他们的后代只能以永久居民的身份持有马来西亚红色身份证。
在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政治上马来西亚华人已经和中国大陆划定界限。由于政治上的对抗,马来西亚政府限制华人访问中国大陆和探亲。这虽然造成一种障碍,却不影响有限制的贸易和经济来往。马来西亚人访问中国大陆的限制,延续到1989年马来西亚政府和平解决马来亚共产党叛变问题后才取消。除了政治问题之外,1969年的五一三事件后,为了避免其他种族的猜疑,马来西亚华人对涉及中国的课题上都保持沉默。
虽然英国早在1950年元旦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一直到1974年马来西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长久以来,马来西亚华人,团体和华人政党都不宣扬任何与中国的关系。许多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或中国台北驻马来西亚代表出席的华人团体活动都保持低调,华人报章也不宣扬。然而,2004年激烈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及陈水扁提出防御性公投,一些华人团体领袖在前马华公会会长李三春及马中友好协会秘书长陈凯希的带领下,马来西亚华人团体罕见的建立一中促进会,史无前例地公开发表反“台独”立场。
自18世纪起至20世纪初华人南来马来西亚以来,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和华文报刊被华人社群认为是传承中华文化和凝聚华人民间力量的重要工具,三者被并称为华社三大支柱、华社三大资产或华社三大臂膀。
马来西亚执政当局长久以来一直坚持单一语文和文化的政策。对于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延续,华人社会普遍上须靠本身的努力。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和华文报刊被并称为华社三大支柱已经是深入华人社会的共识,并经常被马来西亚华人各界引用。通过马来西亚华人各界多年努力的推广,马来西亚华人三大支柱也渐渐为海外华人世界重视及报道。由于执政当局认识到三大支柱对华人社会的影响很大,执政党长久以来试图取得华文报章来宣扬所谓的国家政策。
华人初到马来西亚时多开设私塾以教育下一代,当时的私塾多半以《三字经》、《千字文》或《四书五经》等做为教材。在南洋,办学初期英殖民政府多半对其采取放任态度;然而到了1920年,殖民地政府见华人势力日渐庞大,逐颁布《1920年学校注册法令》对其进行阻挠和打压。
二战时期,日本侵占马来亚半岛迫使民间教育陷入停顿的状态,直至战后方见复苏。在这期间,殖民地政府先后颁布《1952年教育法令》、《1956年教育(修正)法令》、《1957年教育法令》和为数众多的报告书。独立以后,联邦政府采纳1955年的《拉萨报告书》和1961年的《达立报告书》颁布了《1961年教育法令》,大大地削弱了华文教育的发展引起民间的极大反弹;为了维护华人接受华文教育的权利,董总和教总在1977年开始推动独中复兴运动。现今在马来西亚有1200余所国民型华文小学、60所独立中学和3所私立多元媒介大专院校。是两岸三地以外中文教育体系最完善的国家。
初期的马来西亚华人对祖籍国有割舍不断的感情,渴望加强与祖国的联系,故早期的华文报刊内容多以中国新闻为主。但在独立后,马来亚政府开放让侨民入籍以及第二代马来西亚华人的诞生,华文报刊也慢慢地转变编辑方针,同时加强华人社群与政府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讯息交流,扮演着桥梁的角色。马来西亚华文报刊也依然有特刊报导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新闻。
马来西亚最初的华文报刊是1815年至1879年之间发行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尚存最长青的报刊是1910年由孙中山在槟城创办的《光华日报》,当地华文报刊在反殖民统治、抵御日侵和建国独立等历史事件上都发挥了反映民情的功能,渐渐由侨报转型为主流报刊。现今较具地位的报刊分别有:《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光华日报》、《光明日报》和《东方日报》等。
大部分马来西亚华人都不会和异族结婚,尤其不会和马来族结婚,主要原因并不是种族歧视而是马来人都信奉伊斯兰教,而若华人与他们通婚便需要加入伊斯兰教,这会影响到该华人的生活圈子,且大部分家庭都不太赞成孩子与信奉伊斯兰教人士结婚,因为这会导致他们的世世代代都需要信仰伊斯兰教,一旦进入伊斯兰教根据马来西亚的宗教法规是不得退出的。可是随着时代的迈进,很多华人开始和外族人士结婚,但那还是属于少数。
大部分华人都信仰佛教和道教,其中马来西亚的佛教还有细分,如:小乘(上座部),大乘 (禅宗与净宗为主),金刚乘等等的,除此之外,华人信仰的宗教就以基督教和天主教为主了,当然还有些信仰伊斯兰教和其它的。
大部分华人所祭拜的神明都是早期南来时从中国带入马来西亚的,如妈祖信仰及观音信仰。其中有些神明与当地神明融合,形成了拿督公信仰。拿督公被认为是当地类似中国土地神的存在。一般在早期金矿地区可以发现。
【孩子们日知录选编2023年12月23日星期六】
◎今天出国。其实抛开国界与国家的概念,自然是连成一片,一个整体的。就像小动物、植物,都可以在天地间自由穿梭,而人,因为各种意识,画地为牢,硬生生在原本完整的土地上画出了一条条界线,使人产生了观念中的差别。
下午到达马来西亚,感觉挺平常,虽然语言不是很通畅,需要用手势来交流,但并不会产生很大的距离感,还是十分“亲”的。中国人有良知,马来西亚人也有良知,只要用心诚恳,即便言语不通,也能以心印心,感受到对方的善意。
◎马来西亚的云很美,好像油画画上去的。出国的感觉很奇妙,以前有在文图中对世界各地的概念,可当真正脚踏上异国的土地,才开始与这个人类共同的世界真切相识。我想我们不仅仅是代表中国,我们更是世界的孩子,重新回到天地中去。
一切陌生又熟悉,马来西亚更为开阔、热烈。迎接我们的福建会馆的老师们十分热情,好像他们说的——“回家了!”虽有风土之异,但那份亲情是不分离的,亲切,很感动。不论到何处,皆有一份诚意在。每个人的相聚都不容易,我们更要惜缘。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或说每个人的路都不同吧。烧烤摊前,穿着围裙的孩子,望着我们的身影。所以不管怎样,充实地在这一路上成长,长“大”,不要辜负我们每个人那个相同的,清明的心。
◎从未出过国。飞机上,大半时候,除云层,便是茫茫大水,莫名觉得世界真切的大了起来。过海关,马来关警沉默,一脸严肃,护照上多了个印章——这时候突然想到,如回忆起似的,现在是所谓“外国人”了。
语言不通,有些紧张。或也有别的因素吧。去驻地的路上,从车窗收获几个真诚笑容,惊讶,欣然,亲切了。爱这份热情。
晚上见到这里的华侨,有种感动——便不是现代政体的“中国人”,不在大陆,但永远是华人,世世代代,甚至语言、音乐都还在,亦回乡祭祖;大叔问起福建温度,探听有无同乡,心中味道难捉摸。定安,由这份情来。与信仰无关,家在心里,本在心里。
◎告别了厦门,今天开启了我们的马来西亚之旅。通过中国海关,经过四个小时的飞机,我们抵达了马来西亚。
第一次出国,看到吉隆坡机场里许多不同肤色的“外国人”,真是一种奇妙的感受。一下飞机便感觉这里的气息与中国十分不同,成片成片的棕榈树,让人感受到一种热情,这种感觉有些说不清道不明,就留着接下来在这里慢慢体会了。在大巴上,一路感叹于这里的生态,不是人为美化的绿化带,路边就是成片的森林。路上有许多零星的小村落,与自然共生着,一些村里的小餐馆很有烟火气,高朋满座,带点异域风情,让人也想去吃上一餐。就是这些简单的铁皮木房子,简朴,人们也自然活在其中,很从容。
这里太阳落得晚,六点多了,但还是天光明亮。晚上当地福建会馆的华侨们接待了我们,很热情,来的许多都是奶奶们,很亲切。距离他们祖辈离开大陆,可能已经几十、上百年,但他们依旧讲着中国话和家乡话,好像就是亲人一样,郑重,令人尊敬。这个“亲”,不分国界,是源自于同一个祖先,甚乎于同一个天父地母,人的德行人人皆能感受到。乐以和人,都生活在一个村子里,但就能由南音这个媒介,让人与人更亲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不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全世界“中国人”共同的目标。
◎如今脚下的这片土地,不是祖国的河山,而在异国他乡。从早晨六点钟天还未亮,大部队就浩浩荡荡从厦门机场出发,加上四个半小时飞机,三个小时大巴,前前后后总共十三个小时来到吉隆坡附近的瓜雪适耕庄,由福建会馆的华侨友人接待并住下。
从厦门到吉隆坡,仿佛从冬天走进了夏天,密密麻麻全都是椰子树和棕榈树。现在是雨季,大雨真切的时有时停,毫无一丝征兆。晚上,同福建会馆的华侨友人聚餐,他们老老小小,约有二十来号人,个个都热情好客。有人是祖上三代就生活在马来西亚,早已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但始终不忘自己的祖脉。炎黄子孙,华夏血脉。
“爱地球,一家人”,不只是倡议,小到祖脉,大到人类,都应是有情有义的一家人,同根同源。人类间的冲突,都源自于认不清那个够大的文明源头。因此,拨乱世,返诸正,是要让我们同一个天父地母的人类同胞,认清来路,认那一个共同的文化祖先。唯有正本清源,序才不会乱。
见到华侨同胞,很感慨,他们的状态很自如,守着一颗种子般。全球有无数华人,就有无数种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文明的种子一定会在全世界生根发芽,就靠一个个的“我”和“我们”的觉醒。
九州更化,万物复甦。新时代的大美行者,争当马前卒,继往古,开新局,乘风破浪!
◎今天早上,从厦门坐飞机出发,下午抵达吉隆坡国际机场。然后又坐三个多小时大巴,最后到目的地——很巧,这个地方叫“适耕村”。晚上当地福建会馆的同胞们请我们吃饭,尽管他们祖上几代就迁到马来西亚,但还保留了很多华人的习惯,也仍说着乡音,很亲切。与两位奶奶谈笑间,感觉他们活得都很欢乐。中国人无论到哪里,都可以生根发芽,但要记得自心的源头在哪。生命不应漂泊,接通源头,才能化育啊。
从机场去适耕村的路上,看到成片的椰树、木瓜、香蕉,闻到各种美食的浓香,觉得这里也满有一种淳朴的生活气息。但比之中国,好像差一点宽厚与深沉。何为华人?我们要认清我们文明的可贵之处。华夏文明从来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已,祂是人类可以通天彻底的常道、生活之道。夏,大也,“爱地球,一家人”,天下一家,殊途同归。我们都是同胞啊!
期待今后两周在马来西亚学习生活的每一天。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