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昨天上午,和女儿一起坐地铁进城,到了太阳宫站,她去国贸,继续去图书市集当志愿者,我则去探望刘森老师。

与刘老一见面,分外亲切。刘老又说了许多鼓励的话。他说,没想到你们去了冀州,能扎下根来,而且在各地都将工作带动得这么好!以前在辛庄师范,见你们请那么多老师授课,以为你们是要搞一门特别的学问,没想到现在对“礼乐”有这么深的理解和实践,太好了!

我说,起初我们学经典,学历史,是补课,因为对传统文化太陌生了,先要将观念转过来,然后按照您指引的方向,去那些千年古县,学习活的传统文化的遗存,尤其是“乐教”。——中国的乐教还在,诗教就不难恢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的话是那么简易可行,因此越做越尝到了甜头,越做越有信心。

聊到女儿德国留学回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比较成熟了,刘老很开心!将来你们一定会出人才的!刘老说,有些人将孩子送出国,慢慢地,中国话也不讲了,只讲外语,就留在外国,完全成外国人了。

我说,这是暂时的现象,因为大家不了解历史发展的大势,还在崇洋媚外,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缺乏信心。所以,一定要学习。历史是曲折前行的,尽管中国现实的问题也不少,但向上的大趋势越来越明显,那些唱衰中国的人,只能说他们没见识。

刘老又谈到周恩来,他是真懂得文化,这样的人太少了!文化就是尊重,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注:即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这是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和中缅两国总理会谈的联合声明中首次提出来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公布,受到国际舆论、特别是亚非拉和欧洲国家广泛的支持和响应。这大大促进了亚非各国之间团结合作的发展】之后,一直到“文革”前,我们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方向工作的。文化不只是书本知识,一定要结合实践,一定要有开阔的视野、历史的眼光——就是“实事求是”,我插嘴道。

刘箫姐给我看她制作的一段视频,点击率很高,是刘老回忆60年代《山村小景》的创作过程。很感动!刘老说得有趣,现在的艺术界不劳动,只知道表演。——是啊,如此朴素的道理,不接天,不接地,当然越活越狭隘!

4月5日,“道大”官网正式发布,其中“线上共学”栏目里精选了许多之前为辛庄师范网络学院制作的教学片,刘老的《大美乐教》将免费给大家观看,其他教学片也只是象征性定价:9元或99元(个别制作成本很高的教学片除外)。许多事情,把钱的问题看破了,就变得很简单了。

今日中国的转向,就是从“一切向钱看”,转为“一切向符合民众利益、符合人类和平发展的大道看”。今日的“道大”,就是继续当年“抗大”的热情,勇往直前,奋力迈进!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摘(3月30日)】

◎今天上午参加了家长们组织的徒步活动。因为这些家长都是华德福圈里的,所以活动让人感觉格外的华德福。从开场的颂词到对待小朋友的方式,都很暖心。但好像这样的方式受益的只是小孩子,到了大孩子就不能用了,因为不合“时”了。可能是因为小孩大多都是自然的,偶尔提一点要求,但长大了就有了“我”的观念,有自己的主见,就不会再是别人说啥就干啥的,要求也变多了。所以现在华德福高中,要是能发现这种变化,那应该就不会让人太随便任性了。

◎今天上午,和父母在村里参加并组织每个周末的走山徒步活动,一程下来很充实。小时候在小学、幼儿园都过着亲近自然的生活,环境很好,十分感恩,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更要落回到切身,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开展。少年养志,不失那分赤诚,也要对这个时代有份确信,生机就在转机当中,做学生。

“重新接天线,那么,我们的小说、音乐、美术等所有的文艺将变得熠熠生辉,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十分感恩生在当代中国,教育不仅要“回归自然”,还要效法自然,象天法地,大而化之。无论“文科”还“理科”,若只落在分科之学的条条框框当中便不活泼了。创新更要化繁为简,复现其大。  

【读书笔记】《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作者: 刘统,三联书店2016年北京第1版)

生死抉择

本书从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在1935年6月于懋功会师开始。当红一方面军翻越茫茫夹金山雪山,两军先头部队便碰了头。接着,两军在两河口会师。当战士们还沉浸在会师的喜悦当中时,中央领导人对张国焘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张国焘)显得很自负,看来他在军事上的优势,已充分意识到了他在军事上的优势和行政上的权力。这些情况,使毛泽东和政治局不得不仰仗于张,不仅如此,张的整个品格以及他在共产党和红军中的崇高威望,也使人不得不依从。”

因此,中央为了保证两军的团结,一直采取让步的态度,但依然没能阻止冲突的发生。1935年9月9日,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松藩大草地上彻底分裂。

“前敌总指挥部乱成一团,打电话的,请示报告的。徐向前回忆:‘发生了如此重大的意外事件,使我愣了神,坐在床板上,半个钟头说不出话来。心想这是怎么搞的呀,走也不告诉我们一声呀,我们毫无思想准备呀,感到心情沉重,很受刺激,脑袋麻木得很。那天上午,前敌指挥部开了锅,人来人往,乱轰轰的。我心情极坏,躺在床板上,蒙起头来,不想说一句话。陈昌浩十分激动,说了些难听的话,还给张国焘写了报告。’

“只说让我们追,追什么?我们一点摸不着头脑,并说追回来就行,见到不要打枪,我们走了好几里路,就见到前面有部队,我们追得快他跑得也快……中央红军走了,还对我们警戒,打不打?陈昌浩拿着电话筒,转过来问徐向前。徐向前果断地回答:‘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听他们指挥,无论如何都不能打!’陈昌浩在这个重要关头,同意了徐向前的意见,下达了命令,避免了一场红军内部的流血冲突。”

从此两支队伍分道扬镳,以张国焘带领的红四方面军南下入川,而以毛泽带领的红一方面军继续北上,在渺茫的前途正中看到了希望,最终抵达了陕甘宁根据地,北上抗日的序幕渐渐拉开。

红四方面军南下失利,转头北上,在甘孜会师后,西路军远征甘肃,向西开拓欲打通国际路线,在“西安事变”之后,大败。中央开始了对张国焘的批判,自此张一蹶不振。而“南下”与“北上”也在毛的一生中写下了沉重一笔。

读完这本书之后,受教很深,特别是每一个判断的先后都很难用好和坏来评价。在生死抉择的紧要关头,如何保有一份清醒,如何勇立潮头,这一点可以参阅《共产党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

“亲爱的同志们:

自从我们翻过了雪山,通过草地之后,我们一到包座即打胜了仗,消灭了白军49师,目前的形势是完全有利于我们,我们应该根据中央正确战略方针,继续北进,大量消灭蒋介石,胡宗南的部队,创造川陕甘新苏区。

我们无论如何不应该再退回原路,再去翻雪山,走草地,到群众完全逃跑的少数民族区……

同志们,只有中央的战略方针是唯一正确的,中央反南下,主张北上,为红军,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你们应该坚决拥护中央的战略方针,迅速北上,创造川陕甘新苏区去。”

革命军的出路,是时代的出路。我们的先辈前赴后继,使今天的中国有了新的天地,新的局面。今天,远离了战火和硝烟,但我们诸位后来者,依然可以做这个时代的“革命军”。

“孝敬父母,热爱祖国,关切天下。”

​(中霖整理)



【附录】从今日起,大美公号发布海报,为“道大”官网发布连续五天倒计时,并连载刘森老师的访谈录《礼乐是什么》。下面是今天即将要发布的内容:

《礼乐是什么》之一(3月31日):

“礼乐”,在中国近代被忽略了。我对“礼乐”的看法,受周恩来总理的影响。他没用“礼乐”这个说法,他说,“外交上要以礼待人,欢迎外国客人要用他们本国的音乐。敬酒时用我们的燕乐(宴乐),对方讲话时奏对方国家的国歌和音乐。”我后来明白了,这是“礼乐”的思想。文革后外交礼乐被破坏了,现在只剩下礼炮和奏国歌。

礼乐文化在清代已没有了,满人虽用中国文化统治中国,但在心灵上已经有隔膜了,他们又害怕汉文化,因此所谓文化也只是留下了形式。民国也没有了。新中国有。“五一”“十一”的国宴,古代宴飨又回来了。春节放在民间,还有“三八”、“六一”、“八一”,节庆文化有了新的形式。文革后没有了,民间虽然崇尚,但在国家层面,礼乐没有了,过去这些年,文化已经商业化了。

我们现在对待文化,全与经济挂钩,这是一种诱惑,把灵魂的需要出卖了,赤裸裸地、公开地出卖。这个是西方文化,外来文化,它信仰基督,但同时又把生命真正的意义放在利益上。

中国文化不追求这个。中国文化讲人性的美好,讲道与德,讲仁义,讲礼,这个“礼”(理)是不可更改的天道,恒常不已。

(刘森老师口述,贞元老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