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昨天,到了江西九江的都昌,下午在巧英同学的幼儿园“幸福里”参访,晚上与当地教育界的朋友交流。让我很开心的是,“幸福里”的孩子们都会唱“道大”校歌,我和孩子们一起唱,然后对孩子们说,我们都是“道大”的同学,要一起学“大”,一起健康成长,就是生生大美!
晚上的座谈,在座的大多是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我说我是来做调研的,很想了解疫情结束之后大家的感受,以及对1月19日中央发布的《2024-2035教育发展纲要》的认识。来的这些教师都是当地的开明人士,她们对巧英做的工作很认可,虽然身在体制内,但自己的孩子大多送到巧英的幼儿园,而且一直关注和参与巧英组织的活动。
时代在转向,尤其国家对中小学生“双休日”的严格执行,虽然一开始大家有些不适应,但大家都能感觉到这个政策背后的善意。孩子的确不能学得那么苦,问题是给了孩子充分休息的时间,如何让他们能真正得到放松,如何学会“玩”——哈哈,这就是“机”,不是商机,而是生机,转机。
因此,我当众建议,巧英不能局限在做一个华德福式的幼儿园,而应该找一个够大、够美的地方,做一个有菜园、能养鸡养鸭、能住几十人的农家乐。不要那么严肃地办“教育”,而是要带着大家一起好好生活。
今天上午,去附近的武宁县走访,那也是千年古县,山好水好,这就是“本钱”,生机无限!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摘(3月31日)】
◎上午在家,母亲在练习自己新学的古琴曲《阳关三叠》,发现她节奏与快慢掌握得不太好,便在她旁边也唱了起来。我们在配合的过程中,其实就是相互补充与互相升华的过程,练习到第六遍的时候,心里都已经非常的舒服与喜悦了,彷佛已经像是接通了一样。每一个独一无二的“我”,唯有相互配合,才能活出天地圣贤的大美。
下午,去医院检查视力,医生很高兴地说我的视力跟去年比没有一丝恶化,反而好转了一点。心里非常的感恩与喜悦,这半年来一直在天的怀抱中生活,学习了这么多古人的精神遗产,让自己能有“正身”与“正命”的感觉。人要时时在“天”的怀抱下,做自己“位”上该做的事,活好每一天!
◎今天和老三叔一起喝早茶,再次感受到潮汕人无时无刻不在泡茶的日常——吃饭时、饭后闲谈、回家小憩,甚至去别人家做客,第一件事也是先沏一壶茶。三人围坐,必有一茶,这早已是刻进骨子里的习惯。
下午顺路去了二姑家,听说晚上村里有潮剧表演,我便在门口等着。二姑笑着说:“别急,开场前会打鼓的。”这让我想起好像以前村里讲故事前总会敲锣召集孩子们。七点整,鼓声咚咚响起,我循声而去,只见戏台就搭在双忠庙前,古色古香。更让我惊喜的是,开场曲竟然是几周前学的《福德祠》。
最动人的是村里孩子们的反应。他们兴奋地爬上戏台,眨着好奇的大眼睛凑近看演员的装扮,有的还学着比划动作,天真烂漫。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还能看到这样纯粹的传统艺术传承,真是让人心头一暖。
◎晚上去婆婆家,她们都十分支持我们的生活、学习,甚至想来冀州跟我们一起学习。每个人都热烈地表达对夸父班游历四方,跟各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东西的认可。拓眼界,长见识,生活即道场,真实的体会的确如此,感恩生在开明的家庭,感恩遇见这么好的老师。
“清明在躬·气志如神”——今天道安礼乐大学官网全球发布会暨辛庄师范创办十一周年纪念的倒计时海报,太赞了!真不知道是八个字体贴了三金老师的英歌形象,还是这形象体贴出了八个字。
(中霖整理)
【附录】《礼乐是什么》之二(4月1日):
潮汕地区仍有礼乐文化传统。在潮阳,笛套是生活的需要,是文化的需要,是礼的需要,且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潮阳人传笛套,与“道大”做的事情心有灵犀。若只是为钱服务,千万年的文化传不下来。不是精神加物质等于精神。
潮阳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利益的、商业的,不是表现个人的。是心怀天下,是道法自然,是大家共同的节日。这个文化影响了整个东南亚,很有智慧!人们信善的地方,不会穷,很富有。潮汕礼乐文化仍然遵循古代文化传统、礼俗,礼乐与生活是一体的。中国文化离开了生活就不能理解。它是与自然节律结合的。
潮汕人对中原故土念念不忘,特别珍惜祖先传承下来的中原文化,很重视保存中原文化。他们懂“寒鸦戏水”,懂简朴的生活,勤劳创业,心灵开阔,是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拥有者。不要小看潮汕文化。中国人多了不起,把最寒冷的日子,搞成欢乐的节日,迎接春天的到来,活力十足。开春后农忙,稼穑。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与天地轮回、二十四节气一致。如今,中原文化已经没有这些个礼乐形式,但重视二十四节气,几分几秒立秋都很精准。我记得在乡下,有一年立秋,我们沏茶待时,时候一到,身上的汗没有了。这都是《易经》的算法,加上实践得出来的。
南音苦,宋人苦啊。崖山之战,崖山的音乐只有潮汕有。潮汕人知时变之艰难,由此才有英歌舞的火爆。祠堂多,鼓、锣等各种乐器放祠堂里。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在祠堂。认识祠堂文化与时代的关系,懂得心中的信仰如何和血缘、亲缘凝聚在一起,这才能认识人生。
(刘森老师口述,贞元老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