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5年4月15日星期二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中庸》


首届“春秋论坛”(地扪-查济文化论坛)圆满闭幕,大家都很欢喜!

韦华校长说,感觉时间过得太快,大家刚结识,就分别了。同人于野,各自因缘不同,在民间耕耘多年,会聚在此刻,相互印证,相互鼓舞,乃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士人正也。

昨天下午的交流,步进老师提到“士气”二字——这是中华儿女的本色,就如杨云标兄,大学毕业之后返乡,为乡亲们“维权”,仗义执言。《南塘合作社成立20周年纪念》的视频,一位位朴素的农民,淳朴的、宽厚的、善意的、刚毅的种种神情,看了不禁泪流满面。

与会者对此都有深切的共鸣。牟坚老师说,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在一种病态中运作,似乎“经济”、“资本”、“市场”能左右一切,风气不正,执法者被工具化地训练,不能为民做主,原因之一是“教育不足”。有一句美国人的名言:“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这句话的翻译有误,其原意应当是“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故拨乱反正,需要士人的挺身而出。

李梁大哥说,诸位所做的事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爱为导,顺道而行”,都不是从私利出发,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因此,我们在前行的路途中,需要时时回头检视自己的发心。有一本书,书名为《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作者:邓飞,华文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讲述的是个体的力量通过网络凝聚全国各阶层的公益热情之后,迅速得到国家从政策层面的响应弥补施政不足。今天,我们更应从自性出发,从天道出发,以大爱改变中国。

记者出身的田小麦老师,回忆自己的母亲,一位乡村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回顾自己成长过程中,多次内心被洗刷、翻转的生命经验,指出“精英教育”的后果,只能培养更加自私的人,而“成为人上人”不可能成为一生成长真正的动力。

留英归国的年轻朋友徐子雯很有感触,说民间最有希望,大家所做的事情、呈现出来的生命状态很多元,却又高度一致,很令人鼓舞!

红学兄也谈到个人体会:一个人的改变,就从真诚开始。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道者,路也,是靠人行出来的;而在行道的过程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需要时时在心地上下功夫。

最后一个环节,张腾万校长分享自己十七年来守护德成学校的心得:一、空手而来,空手而走;二、不要任何人的投资,接受捐款也需要了解其背景是干净的;三、随顺因缘。如此,面对再大的困难,也就不是困难了。就如有神助,各种善缘自然就会汇聚,大家共同成就一份道业。

呜呼!“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诚哉斯言!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摘】

​◎学长的回归也有了久违的“相逢”。韵起鼓乐,仿佛又回到上学期德成学校的“圣贤馆”,外面潮湿的风和大家脸上的笑容。

与自己内在的神明在一起,“真正把乐曲吃透了,才能吹出来神意”。上周是韵千年前的唐韵,现在韵千年前的乐谱。和古人在某点相遇,这些是需要我们去护持的。“我”能做些什么?有体悟,与之交感,才能“受用”。

​◎今天田社长虽还没有来到玉泽园,但共学营的学习依旧顺利地开展起来了。侗歌课后,便由李祎凡学长带领我们,从《十板头》的韵曲开始,一曲一曲地韵唱,不断尝试将声音放出来。之前的学习,只是一味地跟着唱,很多细节就滑过去了。这次又从头开始,不单是简单的重复,更是体会那些精微之处。之后,打击乐的练习,祎凡学长的一句话很触动我:“我们练习,不仅只是为表演的那刻,而是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受现代意识的影响,就如今天《时事报道及评论》谈到“不夜城”这一现象,只是千篇一律的小吃摊、过度美好的打卡点,而丢失了每个不同地区的文化。不论如何,这只为“跟风”、“出片”,终究会沦为乌有。文化是根,这也是为何我们能延绵至今,便是每一代都有人用心去做,去传承。只有真正用心,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因此,学习“文化”,不是复古,是接续这千古不变的精神,结合当下,活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气象。

下午打扫卫生,去到书道教室。平日里不经常去,但一去就十分应心。听着外面同学们的欢笑声,有种淡淡的喜乐,沉浸墨香之中,与这个场相交感,含着那股气,将它化到生活中,不急不躁,用心去做,敬重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感觉有一根线常拎着你,松,但不散。与天地去感。

(慧安、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