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大戏的主角

昨日主课,与孩子们聊到各自的“名”,既有趣,又不简单。

一个人不懂事的时候,对自己的“名”是没感觉的。譬如我自己,刚上大学时,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名时,故意说得很惨,那反映了当时的心境。我习惯说:“明,就是‘双目失明’的明;雨,就是‘泪如雨下’的雨。”

后随胡因梦老师去五台山见梦参老和尚,梦老赐法名“隆霖”。隆者,丰大也,兴盛也。久旱缺雨,故需要普降甘霖。后见王镇华老师,聊到梦老。镇华老师说,老和尚不简单,谈及佛家的“中道”,一句话印象深刻:“两头齐截断,一剑依天寒。”不过,还是回到孔子的“中道”,不离平常,于是就赐给我“中霖”二字。

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道假期作业,回到家,仔细研究一下自己的“名”,不明白就请教父母大人。若觉得这个“名”不够明朗,可给自己取个“字”。《禮·曲禮》曰:“男子二十冠而字。”《儀禮·士冠禮》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註》:“亦成人之道也。”

昨天下午,受人之约,为一本新书写推荐序。这本书还挺有趣的,与“学习”、“思维”有关,虽然读起来很拗口。附在文末,供同学们参阅。

【潮汕留学同学日知录选摘(3月27日)】

◎上午去潮阳看了后溪天后庙妈祖文化交流活动,所有人都化好妆穿着英歌服装准备祭祀,后溪发展的很全面有舞狮、笛套、腰鼓、女子英歌、男子英歌,后溪真是文武兼备,男子英歌最后表演,每次看男子英歌是都非常震撼,鼓声和呐喊声一出整个人都起了鸡皮疙瘩非常振奋人心。

【玉泽园同学日知录选摘(3月27日)】

◎快放假了,清明节后各方同学便都回来,再次齐聚一堂,变回一个完整的夸父班大部队。大家生活在一起,相互学习,生命对生命的影响,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我想,夸父班便是那“一群人”。主课上讲到“正名”,就是“正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命”,通过下学上达,回归生命的源头,开展自己的天命,就是“我”的必经之路。“命”将我们聚到一起,往后又分散到天南地北,殊途同归,都走在各自“正命”的路上。

“正名”也是“明志”,有些事情是天注定的,如走上这条必经之路,是艰难,还是轻松,都是我自己选择的结果。如果前路是无比的艰险,也要开开心心,因为这就是我的“命”。纵使前方有千山万水阻挡,那便跋山涉水;如果往后比较顺畅,那更要好好珍惜,真的不容易,我们生而为“人”,那便好好做“人”。

◎名字,包含着家人的祝福;而认识一个人,往往从“名”开始。透过“名”看到“实”,每个人的名字都很郑重,而“正名”就是“正命”,用一辈子去践行。不想好好活都不行,因为这就是你的命。像丁亮老师所说:“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在自修,自作,自受,你不想做大人都不行,因为你就是大人!”一生的学习,就是内在生命的觉醒,活出自己的“大名”。感恩父母授名,认命。

——如何兴礼乐,从“正名”开始!

◎朝会讲“正名”。要想正命,先正名。名者,命也,说明名跟命是相连的,名会影响到命。

自古成大事者的名和字都很好,如曾国藩,字涤生,“涤”乃去除污垢之意。“生”,《说文·生部》曰:“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如小草、树苗破石破土而出的生命力。“国”,《说文》:“国,邦也。”这个好理解,就是国家。“藩”,《说文》:“藩,屏也。”藩的本义是篱笆,《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又引申为屏障、护卫。故“国藩”就是国家的篱笆、城墙。但打铁还须自身硬,所以要“涤生”。

反观自己,孟凡越,先看“凡”,孟氏要排辈,爸爸是庆字辈,我是凡字辈,所以三个字的姓名中间是凡(这是其中一个原因)。凡,平凡。但“凡”还有一层意思是:凡是表示概括、大凡、大概、大致,凡事都超越,虽然感觉有点奇怪(可能就是还差口气,以后起个字补上),不过整体来说不错,平凡中带着不平凡。现在对“必也正名乎”有深刻的体会了。

◎上午主课,黄老师让我们把自己的名字说出来,将“名”中的父母对自己的美好祝福与其中的寓意,给我们每个人好好讲了讲。前面的同学“名”的寓意都很不简单,也很受启发。当回到自己的“名”中,“悦”与“航”这两个字,想起母亲很久以前,就很郑重地说过两个字的含义,当时那几分钟说的话,让我非常感动。自己的“名”就是自己的“命”,与现实中的自己真的很像,唯有“名”配自己的“实”,才能活出天地的美好。

今晚在武学馆,在同学的辅导下学习了《起手板》第四节的曲目,比第六节明显平淡了许多,但是同样生机勃勃,也同样可爱了许多。所有的东西,都是在自然而然、踏实安心的学习中会通的,唯有把心“沉”与“静”下来,细细感受与实践,心灵才能浸润其中。唯有自然地“沉”下来!“触类旁通”是很正常的事情!

​(中霖整理)

【附录】

善思维 与 正思维

——读《慢思考 快心流》有感(初稿)

前段时间,在广州各地与关心新教育的朋友见面交流,与徐绍群先生结识。

他介绍自己是一个“隐居者”,他坚信天道是解决一切人生苦难的根本。从2018年开始,他“全职探索人生与人性之道,早期在网上平台发表文章,最近几年写书,同时出一些线上课程,探索人生的种种疑问”。近几年,他“开始把传统修行文化的智慧,结合大脑神经科学的原理,从意识、思维与大脑层面,探索可全面落地的方案,并在生活、家庭与事业当中全面展开与实践”。

于是,我读到了现在这本书的电子版。很抱歉,我没有逐字逐句读,而是比较快速地浏览。第一印象,这本书的视角很有趣,是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如何修行,应该对部分读者人群有启发。我们知道,西方有所谓的“科学玄学派”,试图用科学理性的叙述方式描述灵性世界。但徐先生的这本书,还不属于此类,它更像一本精准的训练手册,它解决的不是“为什么”的问题,而侧重在回答具体“怎么做”。

作者发现,“我们今天的大部分学习都是无效的,因为我们都脱离了生活,拿着书本,单独地在逻辑层面学习,死记硬背。此时,神经元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前额叶,而不是低级脑与高级脑之间的链接,这是思维训练的一大难点。”他提供的方法是帮助读者能够少费脑筋地高效学习。当然,我在仔细罗列作者提供的如下建议时,还是动用了不少脑细胞的。作者的提醒有:

十要:

一、要给孩子留足时间,培养孩子琢磨知识的乐趣和探索知识海洋的兴趣。只有有了乐趣,大脑才会去沉浸,才能高效率地构建神经元网络。

二、要一门深入进行专项训练。顶尖的网球选手往往需要花十几年的时间在背后默默训练,只有极少数时候才出去打比赛。象棋大师更是如此,他必须保持慎独,一个人不断地演练棋局策略,他与人对战也是为了复习强化这些策略,到最后,他演练的策略已经高度本能化,运用自如,出神入化。

三、要允许种种可能的意外。要接纳任何可能的出丑,允许冷场说不出台词,允许出错,允许普通话不标准。这些意外往往是我以前犯过并且担忧过的,我编码它们,把它们显意识化。显意识化是一个关键词。整个觉察与精进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潜意识网络解开,并显意识化的过程,使得我们下次进入的时候,能够瞬间就知道那些引发我们担忧害怕的对象,从而能够有效地消解这些情绪。

四、要多用双脚行走。走路是所有运动里面最不需要占用主意识的,特别是在一个安静安全无人的绿道上走路时,机体几乎是自动化运转着,潜意识掌管着一切。此时,总裁脑可以抽离出来去琢磨任何事情。这是独自散步最吸引我的地方,我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跟进拆解潜意识。

五、要慎用手机。在高频率划动手机的过程中,我们塑造了一片强大的、可以高效自动化运转的潜意识手机神经元网络。因此,手机是精进之人最难过的功课之一。

六、要发现你此生的热爱。发自内心的热爱,往往能够形成人的一种最高效的塑造大脑本能网络的能力,就像常说的,乐在其中,废寝忘食。

七、要懂得感恩。大脑在我们做事时,想着他人的恩惠,而眼前之事正可以回报要感恩之人,于是充满喜悦,想要为对方做到最好,自然会主导我们认真细致地做,而不是马虎逃离。这就是感恩之情的驱动,我们想要为亲人、家庭、集体付出,以回报我们所得到的一切,体现了一种主动的人生力量,最终成为一个人的品质。一个人的大脑拥有了感恩神经元网络,他在后续的人生中,与人相处时,就会认为他人是善良的,是可能的伙伴。

八、要学会闭嘴。每每能成功闭嘴,事后感知,我常产生强烈的感慨:只要闭上嘴不把情绪爆露出来,局面很快就会恢复正常,而那个可能的冲突点往往是无关痛痒的小事。有时候忍不住顶都会,后续嘴变成激烈的吵架。这样的情况经历多了、对比多了,我就越来越坚定闭嘴的决心。

九、要知道停顿。往往是我们正在做着某件事,突然间意识到有必要跳出来观一下自己,于是我们暂停了眼前的事,不再进行眼前的事,把主意识拉出来,感知一下当前的内心。

十、要为每一个时间段分配专门的感知时间,把觉察当作一个必须进行的项目来执行。正如我每天为书法分配的时间一样,到点了,就要停下来进行感知。很多人会说,我晚上静下来后花一个小时进行感知,是否可以?这不是我所指的实时感知的范围,它属于事后感知,是精进编码了相当量后的最佳整顿方式,它的缺点是不能及时对接实时信息。实时感知的重点是经历完一个事件后,立即停下来感知它,此时可以第一时间对接到当时的内心、念头与情感。

十不要:

一、不要给孩子布置大量的作业。孩子放学回家后,只能拼命地做作业,这完全违背了前额叶慢的原则。前额叶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二、不要为了考试而学习。如果大脑要的是结果,主意识因此只惦记着结果,于是它无法宁静纯粹地沉浸在对眼前知识的琢磨与探索上,无法为单个知识整顿更多的信息,无法达成最高效率的学习。

三、不要只许自己成功,不许失败。对大脑来说,你有多么渴望胜利,就会多么害怕失败,正反两面几乎是对等的。我的拼命程度,正是我想要赢的体现。动物脑产生恐惧机制,把主意识牢牢锁住,恐惧具备最强大的劫持主意识的能力。这个特征,既是我们要警惕的,也是我们要利用的。

四、不要追求名利。想要某个东西,就会害怕得不到;得到了,又害怕失去;想方设法却得不到,就会痛苦。想要赢,就会害怕输,就会紧张、担忧与焦虑。我把这些负面情绪统称为“恐惧”,它涉及紧张、害怕、担忧、焦虑、压力、消极、失眠、抱怨、仓促、着急、牵挂、惦记、不安、恐慌、痛苦、烦躁、挫败、低落、伤心、愤怒、生气等词语,这些都源自于自我名利发心。恐惧之所以在人性中具有决定性,是因为人性天然有放大恐惧情绪的倾向,这也意味着它将消耗大脑更多的资源与精力,与之相关的神经元网络将更强大。

五、不要在孩子的内心制造恐惧。我的大脑就时刻充满了恐惧、焦虑与紧张情绪,因为我的父母可以从早唠叨到晚,开口就是抱怨或指责。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我现在看孩子的很多做法时,也会有很多不同意或不认可。孩子的很多做法会激活我的恐惧网络,然后我会不自觉地限制、抱怨或指责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在他的社交中动不动就紧张与害怕。

六、不要太在乎他人的看法、评价。当有一个人不满或批评时,我们会很紧张。在群体中,每个人也都想着自我,而群体的文化、属性与语言就是来约束人的自我的,即个人的利益向集体妥协。越是自我的大脑,在群体里面产生的恐惧就会越多,想出人头地,想成为那个可以主宰群体的领袖,意味着更多的恐惧。

七、不要攀比。我们身上的标签都可能成为重点攀比的对象。比如对我来说,如下这些标签与我相关:爸爸、丈夫、家长、教养、男人、网球、书法、自媒体人、创作者、创业者、自由职业者、电商、互联网、艺术、匠心、颠覆创新、修行、修身养性、大脑、潮州人、亲戚、同学。“比”是全方位的,两个人相处时,任何相关的共同属性都有可能成为比的对象,而且这种比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赢的人洋洋得意,输的人莫名低落、紧张、挫败与痛苦。

八、不要对着别人讲空洞的大道理。这种行为往往会令人反感,因为这种行为暗示着:我才是对的,你是错的,你要改过来。这些对错之争,是动物脑地位之争的体现,是社交恐惧症的主要原因,它意味着同化,当你不 “改正”时,你是会受到强烈的攻击。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渴望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就是为了能够创造自己的群体,同化他人,在群体制定自己的规则。

九、不要管输赢,只管全力以赴做,放开了去生活!就如我打网球,知行合一后打球,一定是没有输赢心的发挥,用心流打球。合一的目的,是打消想要赢的怕输紧张情感,当主意识笼罩在怕输的担忧里面时,噪音意识会扰乱心流的发挥,我们的水平会出现大幅度下降。于是,我在训练时,就会大量的感知哪一种打法,是带着恐惧的,然后修正、调整它。正如我发现眼睛看到对方会紧张,那么我就会挑战专注在自己身上,此时就是合一行为。

十、不要被手机等电子媒介绑架。经过长期训练,如今拿起手机,我都会停住,看一下大脑想要干嘛,它可能是在碎片化时间无聊,无意识地拿起手机,正准备点击某些好奇的东西,我编码的内容会立即闪现:“我即将失去主意识,同时乱逛会构建后续更能够劫持我的网络”,此时,我就会中断这些无意义的行为。

不知大家读了以上《十要》《十不要》,是啥感觉?是否与我们的生活现场很相似?所以,不得不佩服这本书的作者,他是愿意为自己慧命负责的人。如此认真、清醒(非刻板)地活着,不简单!当然上文中有许多术语,大家想深入了解,还是需要按照作者的逻辑走进这本书。

许多人学佛、修行,说不要念头,似乎“思维”不重要。这是大误会!意根很重要,不是不思维,而是要善思维,要正思维。

祝大家轻安自在!

中霖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