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永春

从潮州到永春云峰岩“东方生活传习基地”,开车四个多小时。下午,贝壳老师带领我们参观农场,晚上围炉夜话,有许多感慨。

晚上一起聊天的,有一位名叫大维的“农夫”——五十多岁,湖北荆州人,他说他是农民出身,此生的志向是做一位“农夫”。夫者,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说文解字】。中国文字了不得,每个单字细品,都有神意。而在现代汉语语境下,喜欢用复词,两个字叠加在一起,原本饱满的意涵反而减损了。

《说文解字注》曰:“从一大則爲天,从大一則爲夫,於此見人與天同也。”农夫大维直人直语,针砭时弊,态度鲜明,虽然有些话听上去刺耳,但话粗理不粗,如饮烈酒,有灼热感。不禁想起,台湾林明进老师说起的一段往事:林老师陪毓老先生,在宜兰乡下见到同样九十多岁高龄的老祖父。毓老不耻下问,而老祖父只是回答“总是按呢”(闽南话,意思是“总是这样啊”)。农夫懂农事,懂天地,所以直接明了,他反而奇怪:面前这个穿着长袍马褂的老先生问题莫名其妙,人生的学问不只是问来的,你要自己去体会。

中国人看历史,就是阅春秋,不是什么进步主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正如大维所言,华夏文明的起点就是最高的境界。确实,天人一贯下来,无论朝代如何更替,文明如何起起伏伏,有兴衰变化,其中有不易之道。对此有大信,人当然活得稳稳的。

云峰岩的小精灵在欢迎我们!

贝壳老师所做的大地康复
云峰岩武功祖师庙门神

昨日,“潮阳两日研讨会”海报发出来后,负责报名咨询的啟源老师就忙个不停。“自学语文”和“自修大学”,皆一语多关也。若你不是为了高考语文拿高分,不是在华德福课程体系里安排所谓的语文版块,不是在书院里摇头晃脑地死背经典,请问:你该如何学语文?

“自修大学”之“大学”,非今日“北京大学”、“哈佛大学”之大学,而是“大人之学”。放在“天道-人道”两相映照的架构中,北京大学、哈佛大学等所有这些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教授的都非大学之道,而是分门别类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学的越多,可能所知障越重。

故孔子对如何疗救“文明病”,有个建议:“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礼乐失,求诸野。要想帮助孩子恢复生命力,一定要从都市里走出来,要接触泥土,要亲自动手劳作,要载歌载舞,与那些生动的人在一起生活。成天住在水泥森林里,是写不出诗来的。

我对大美生生同仁们说,在华德福教育、民间读经运动走到低谷的今天,我们要不遗余力地鼓励大家“兴学”——不是办“民办教育”。要跳脱所有“现代教育”的窠臼,可以不要校舍,不要课程大纲,不要文凭,不看用人单位的脸色,首先要做一个健康的人。“新工学”、“新农学”、“新医学”、“新文学”等所有这些学问的基础,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不以“天人之学”为起点,都是瞎忙活儿。

故与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当时的“新文学”不同,如今我们提倡的“新文学”,就是接续“文王之学”。丁亮老师说得好!他说:“人人都可以做大人;而善于学习的大人,就是文王!”因此,在讨论“自学语文与自修大学”之前,我们要充分讨论“新人学”和“新家学”,即如何做一个善于学习的大人?如何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欢迎对这两个问题有特别关切的朋友来潮阳相聚,为改变当前的“学风”、“文风”、“家风”而共同努力!若您只是关心孩子如何考上名牌大学,只是关心孩子如何写好作文,那么就别来了,免得彼此浪费时间。

今日,潮州举办隆重的青龙庙会,夸父班有十七位同学也走在“松发锣鼓队”的行列里,特别荣幸!3月8号(即农历乙巳年二月初九日),在潮阳也将举办隆重的“双忠文化节”,欢迎大家来现场欣赏英歌舞和笛套演奏!热血英歌,燃动中华!中国人是有血性的,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精神颓废,两眼无光!要想帮孩子,先要帮你自己!

刘森老师昨晚给夸父班同学发来很长的一段微信,鼓励孩子们:

好啊,我看到了,也听到了,这美妙的五段二四谱曲牌的韵唱。五声音阶的古调里情意多变,节奏多变,情意浓浓,古韵美啊,太难得了!林老师教得非常认真,同学们学得也非常认真。好啊。歌声就是对心灵的理解,对那个难忘的时代生活的记忆,是生命灵魂活力的又一次时代体验。

历史文化已经是很遥远了。古人的乐韵心灵思维还是蛮复杂的,生活岁月的艰难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在,平安幸福的日子得来不易呀。我们习惯于艺术技巧的简单思维,不习惯于复杂的心灵音韵情意的理解,这是我们在学习当中一个特殊的心灵艺术距离。情感文化思维里存在着理解,心灵培育的方向在认识生活、体验岁月艰难和心灵感悟中逐步成长。我相信文化传承的信念,艺术的心灵交流中熟练理解了就会越来越好了。

“大礼与天下同节啊”。参与这种节日活动成为生活的记忆,最有回味性。是生命过程里最能体现心灵变化成长的历程。情节会终生难忘。祝大家在古韵的乐声中,在潮州大地的节日欢乐中,快乐生活,幸福成长!

来自潮州青龙庙会的现场照片

附:【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摘】

■ 01

昨天晚上的时事报道写到“你从小接受的教育体系,已经开始崩塌”。教育不是简单“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服务庞大的工业机器运转,而应该“教”与“育”并重,服务于整全的生命成长,而非把人培养成掌握几项技能的高级工具。道安随笔提到“自修语文”,而在丁亮老师的语境里,“文”不是玩弄文字,舞文弄墨,而是做一个有心的大人。自修,一定是自己的事情,不用别人填充的概念替代生命内在的丰富。虽然自己将来要回到体制内学习,但不能对体制内的课程产生依赖,始终做“自修大学”的学生。

晚上重读东山岛写的日志,与那时的自己相会,满心喜悦。每一刻生命里绽放出的光辉,留驻在纸笔之间。如此郑重以待,不让它轻易从心头滑过,学以聚之。日志的意义,就是对自己时时的观照。

林纯老师、王老师都关心我们明天去青龙庙会的准备工作。老师们都很朴实,没有过多的话语,但这份温暖特别感心。感恩有这样的师者,不只是传授我一门技艺,而是全心全意做我的领路人。

文以化之,如沐春风–感恩领路人

■ 02

“孰不知,道不远人,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的机会,有行道的真体会,才有资格成为‘明师’。”

今天主课讲到“立志”,很受启发,少年养志就是对此生的开展做一个准备。学无止境,因缘际会,“于我,心有戚戚焉”,开始虚心讨教。在这样的时代、机缘下,可以活得更从容。无所不用其极!由此可见那个“道”也不是理想,就落实在每天开展的感触当中。日新其德。

下午下课,弦诗乐“二四谱”的学习便告一段落了,一共学习了五首曲目,满满的收获。明天,便是举行青龙庙会的日子,很感动。当今的中国已摆脱了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年代,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就如刘森老师所讲,傲不可长,志不可无,欲不可从,乐不可极,惟有致中和。天地位焉,才能万物育焉。礼乐文明的春天来了!

为己之学–夸父少年潮州学习掠影

■ 03

这转眼就周四了,弦诗乐的课都结束了,我发现我竟然喜欢干活了。

最近端菜都在阿彬快餐那儿,餐馆不大,门头也褪色了,但人很热情,虽然每次都只问:“老板今天……”,走的时候道个谢,渐渐也就熟了,随口唠点家常,相互笑笑,心里都很暖。怪不得潮州人善做生意,他们不仅是团结,还是真心换真心地交往,坦诚待人。第一次见面便如同老朋友。凡圣不二,普通人也可以活出这份美!

这位老板每天都乐呵呵的,正能量的传递让每个人都快乐。有时候他们一家都在店里,小孩写作业,大人收拾东西,很和睦。一个人能干好多事儿,但要找到自己爱干的,愿意干的,有把职业变成事业的那股劲儿,就能干好这件事,才能深入进去。就像这老板一样,很佩服!

——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的机会。

活出天的精神,处处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