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中庸》

昨晚,请圣贤文墨馆馆长张程老师在尊经阁做了一个报告,题目是《文德与当今时代》。很受感触!报告中,张程老师谈到“文贵”二字,文为何贵呢?因为“文本于天”(董仲舒语)

当今时代,知识普及,看似文化繁荣,其实大家对“文”是轻视的。在现代语文教育的观念里,我们的文字只是当作语言符号,具有工具性,加上文学性,而与天道无关。当然,这是受现代西方人本主义观念的影响,在“神人二分”的西方观念当中,人不过是比一般动物要聪明些的高级动物,会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

而现代“文艺”以及书法艺术等,也只是注重其技艺之学,而忽略了“文以载道”“以文明道”的传统。在当代,用毛笔书写不是我们的日常必需,而成了少数人的专业技艺,故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可以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文德”是绕不过去的核心问题。

一个作家、一个书法家、一个舞文弄墨的人,如果人品有欠缺,他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只能称之为“小文人”。一个从事文字和文艺相关工作的人,如果为人正直,没有以文去误导人,而是以其专长去服务人,那么,可称得上是合格的文化工作者或教育工作者,甚至也可尊称其为“作家”、“艺术家”或“教育家”。而惟有能“以文表德”、“文贯时空”、“品清文峻”、“文德圣行”,才称得上是“大儒”——其实,强调“文德”,就是对大儒、对圣贤的呼唤

下午,《道安文库》编辑小组共学,我们共参了王林海老师的《一心世界》和杜忠诰老师的书法作品,对禅门心法与孔学圣门的异同,对书艺与文德的差别有一定认识,这对我们深入体会“诗乐教化”和“礼乐文明”很有帮助。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摘(4月7日)】

◎晨练,进行了八卦掌的练习,单换掌、双换掌、狮子张嘴、麒麟吐珠,虽然不会,但照猫画虎也跟着比划。

上午,步进老师开始教《声律启蒙》,讲到了其中的“对”:对,即呼应之意。又讲到教育,有这么几点:

1、随机性。①情景触发,不做预设。不过前提是随时在状态。②要平等对话,鼓励自由地表达,而非单向灌输。

2、审美与思辨并重。文学审美,通过日常答对训练,培训语言美感,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感知。

还讲到诗教与乐教的两大功能:一是锦上添花,使美更具象化;二是消弥苦难,有心事、有难过的,就说出来、写出来、唱出来。

晚上,金晖老师的茶席。先让我们沉浸在当下,品茶。后又让我们交流品茶的感受,去觉。最后,提到步进老师讲的“对”——呼应,对我们的感受去呼应制茶过程中的事,无比奇妙。

◎上午,步进老师通过《声律启蒙》中的一个“对”字,讲到了古代的教育方式。

“对者,呼应之意也。”古时候老师和学生之间,“对对子”就知道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现在的硬性考试,很活泼的。随机,是教学的前提,老师举《论语》和《世说新语》中的例子就是这样。“鲤趋过庭”不是刻意的,《咏雪》中的雪也是老天安排的。老师抓准住这样的机可以教,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准别样的机学习呢?很奇妙的缘分。

下午武学课,学了一套花棍。双节棍绕着全身走,每一份力道都很巧妙,在它本身的惯性上加上自己的力来引导它的方向,也要顺着它走,抓住机会,一刹间就能改变轨迹,搞不好就把自己打了。最后在下课前,自己一句话不说,终于把这一套花棍练会了。很高兴!

晚上学琴,步进老师说:“要了解天给你的那个名,照着去做。其他什么灵巧都不是你,就要像土、木一样厚实。”这也许是真正的“正名”,只能感叹,其他都说不了。

◎今天被拉到茶席侍茶。起初我因为没有经验而有些紧张,但金晖老师娓娓道来的声音,和利落、丝毫不急躁的动作很快抚平了我的情绪,我开始沉静其中。

饮茶时,细细品味茶的苦涩与甘甜,感受那股热流在体内涓涓流淌,仿佛饮进了一杯春天的太阳。侍茶也让我意识到服务他人也别有一番门道。

茶毕,金晖老师讲到前段时间的寒流,这场寒流会冻坏茶苗,对于茶农来说是一场灾难,但老师说:“要拥抱无常;不同的环境会造就茶不同的风味;为什么不让茶树休整一年呢?”这番话直接将我从休学以来的焦虑中拉了出来,或许我应该从学校的竞争环境和繁琐的知识教育中释放出来,不再为未来而无故忧虑;而是活在当下,用心感受生活,使自己的土壤更加肥沃,洒下立志的种子,待它日后破土发芽。也许这段“差错”,会让我打开人生的另一道大门。

没想到一次两个小时的品茶与侍茶活动,能收获这么多,十分感恩!

◎今天主课,因为近来共学营的缘故,主课的时间缩短了许多,但依旧饱满。谈到现代中国为跟上时代,奋起直追。时代更替,中国的科技、军事、经济实力迅猛发展,却在这个进程中把我们的“魂”给丢了,现在要回归自然,生命的那份质朴。天人观,两相应照,不是单有人工、人文,而更重要的是要与天文、天心结合,由人道回到天道,人天接通。面对这个时代,不仅要去除我们的“现代文明病”,同时,要帮这个世界的忙,化成天下。

◎朝会上讲到“文”与“质”,步进老师的课堂也讲到“言传”与“身教”。单单学文,可使人不再粗鄙,可若没有生活中温润的化育,也只能是外在体面些而已,真正的教育一定是将文学教化浸润于日常生活中,启人慧命的。身教,是要让人愿意主动活得像你一样,每个人都是独立而主动地为自己的全部负责,平常而认真地过好日子,辅以诗教乐教,化在生活之中,就是锦上添花,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晚上参加金晖老师的茶席,一泡六年的普洱,前后冲了七道,只金晖老师一人在上座安静地冲茶,我们坐在下面安静品味。无话,只泠泠水声回响,特别喜欢席间那种安定的氛围。茶汤带来的喜悦,都埋藏在身边的静谧之间,捺不住的笑意,直到用茶分享感受时才不住乐出声来。

茶很温润,在口中一下就化得全身温热,整个人像是被一口茶汤含住一样,热到指端,就像刚刚弹完琴一般舒畅。茶到后面两道,开始变得清冽起来,一杯下肚,剩下整个茶会都在回甘,虚实得体,余韵不绝。听金晖老师分享杯中茶水的由来,特别感动。整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浓缩在小小一杯茶中,本自天地间来,尽其性,归去原处。最后以玉兰花收尾,入口清香,两次回甘,以花蜜结束这丰盛的茶宴,欢喜无限。

◎这几日上午步进老师的《音韵与文学之美》课,和今晚张程老师的讲座,非常精彩!之前会觉得“中国文化”一词抽象而界线模糊,而今天才感到,中华文明的传承,核心就在文字中,就是“文德”。一个个字符中,都是独立饱满的精神,想要拨开百年迷雾,重新接上祖先的祝福,很重要是重新梳理历史“文”脉,辨其真伪。

步进老师在课上,从三皇五帝始,娓娓道来。我越来越觉得,到夸父班来学习,从感恩父母、感恩师长,到了解到我们的文明背景,是在寻根,之前的种种迷茫,都是因为与祖先“失联”了,和我们古老的文明没有交感。当连上了过去的历史,真是得到了莫大的信心——父母、师长、古圣先贤一直都在祝福、护佑我们,能不能通过“文”的传承,启发自己的“德”?需要深入的习文,更要读进去,活出来,不然就成为包袱了。

四季轮转,日新月异,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不用太沉重,做新一代的新人!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