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大生意”

今天是2023年的最后一天,晚上七点我们受邀去潮州会馆参访。回来,我们将做“点亮心灯·继往开来”的活动。

昨天乘大巴去附近的大城市巴生游览了一天。上午是在巴生福建会馆交流;下午先去了一家规模宏大的清真寺,接着去了位于一座大商城里的“大众书局”,带着孩子们淘了几本中文书。

有一本当地学者(五位博士)合著的《从宏观视角评述一带一路》。该书绪言中,将“红军长征”与“一带一路”并列,称之为近百年中国人绝处逢生及走向世界的两大历史事件。有了长征,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道安礼乐大学”的应运而生,正是在继承“红色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接续华夏文明的慧命,继往开来。

该书第八章《从经济角度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在马来西亚的进展,机遇和挑战》,列举了11个子标题,分别为:1、新冠肺炎的冲击;2、外来直接投资;3、国际贸易;4、网络数码科技;5、清真食品;6、旅游业;7、海洋经济;8、东海岸铁路计划;9、马中关丹产业园;10、隆新高铁与大马城;11、数码化与海底电缆。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主题。

昨日告别清真寺,来到豪华的Shopping mall,很容易产生一种幻灭感——精神与物质的断裂。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断裂”是普遍存在的意识状态。譬如说,“文化”是花钱的,而“经济”是赚钱的;“宗教”是圣洁的,而“世俗”是污浊的。“精神”是虚的,而“财富”是实的……

德国学者马克思·韦伯(1864-1920)有一本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当二十年多前初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还觉得他讲得非常有道理。韦伯的主要观点是:注重禁欲的基督教新教,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同时,韦伯也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世俗化、理性化的过程。后来,对宗教和“现代化”的了解深入之后,才知道这本书似是而非的东西太多了,实在误人!

现代社会,注重科学理性,故将一个原本整全的人类生活的问题,切割成越来越窄细的专业来研究,譬如经济学、政治学等等学科设置,于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其实,一个“生”字是人类所有学问的核心,若你不懂得“生”,那么你做的学问就是“死”的,哪怕用再一摞学术专著来证明它的价值,也无济于事。

当人们讨论“文化产业”时,往往注重的是后面的“产业”二字,而“文化”只是作为某种添加剂之类的元素来使用。说得难听点,“文化”成了婊子,或成了“产业”(狭义上的“生意”)的皮条客。其实大错特错!“文化本身就是大生意!”

很多人看低孔子,认为他只是一个满腔热情、满怀理想却得不到舒展的教书先生。岂不知,孔子是“大生意人”——日新之谓盛德。很多人看重“变现”,“你说那么多的虚的没用,来点实惠的!”实际上,“生意”一定是“有无相生”、“终而复始”、“可大可久”,才是真正的“生意兴隆”。看看孔子开的这千年老店,以及由它衍生、合资出来的各家分店,包括“佛教中国化”、“伊斯兰中国化”、“基督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多么灿烂辉煌!

若只用“有形”的观念来看待“生意”,那么只能热闹一时,一定长久不了。眼前的例子太多了,如许家印的“恒大”,王健林的“万达”,因为他们不懂得无形的力量,故“恒大”不了,也“万达”不了。当然,只在形而上层面去探讨文化,守在书斋里做学问,而不落地,不能解决当今时代的最核心问题,那么这个“文化”的生命力也是可疑的。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数风流人数,还看今朝!

【孩子们日知录选编2023年12月30日星期六】

“情与情跨越国界,心与心相知相通。”

今日一天,行程丰富。早上来到巴生福建会馆,与当地的华侨交流,并参观了这几年设立的历史走廊。百年前,那些先辈们因为各种战争、灾祸,出海南下,在东南亚却又被在此的殖民者欺凌迫害,多苦啊!这里的华人血脉延续至今,如今慎终追远,饮水思源,这里人们的团结也令人赞叹。乡情和各种压力让他们跳脱国内那种地区之间的隔阂,设立会馆,从而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分难得。他们也经常说到“华族”,看到他们的“二十四节令鼓”,感觉好像缺了点什么,华音,心花怒放,“思源”不只是接上百年前的先辈,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要接上那个够大的源头,不然光讲“礼乐”二字是没东西的。现在已有许多人在做了,其机如此,时之大势不可挡。

之后又去了东南亚最大的清真寺,建筑的历史虽短,但很宏伟。感谢这位导游,给我们带来如此有趣的讲解,以及体验一番穆斯林的祈祷。蓝白的建筑,舒适的自然风,让人感受到一种通达、安心。此心相通,但终究人心会出偏差,人为的宗教把天与人之间加了一层,被称之为“神”,这些先知们无不是跳脱世界,终是要回到自身上去。在此,可见礼乐教化之高明,肯定人人皆能自觉。可如今国人普遍不识得自己的好,迷茫,故而“复兴”一事迫在眉睫,就从“复自道”开始,行王道于天下,很切实。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文,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今天快接近岁末,后天就是元旦。早上坐大巴到巴生,一天下来诸多感触。晚上回到适耕庄,阿公做好饭菜等着我们,那一刻像是回家了。礼乐就从生活中来,中华民族的温情,莫名想到了《诗经》中的《木瓜》。

上午在巴生福建会馆参观交流。吃饭时,一位会馆的会员谈起华人及他自己在马来西亚的经历、福建会馆的成立,语气中有些愤懑。他说:“马来西亚尽管称自己很民主,看起来文化很包容,不同的宗教、民族并存,也允许建立华文小学、印度小学,但一切资源分配都是不公平的。且王室仍是世袭制。什么叫民主?都说中国不民主,但让人民安居乐业就是一个国最应该做的事。我们没有你们习大大那么好,为世界的人民谋福利。我们的国王就只为自己的私利。我们的会馆都是自强不息,自己争取来的,很不容易。”

听完一时无言以对。离开前,会长唱了一首闽南语歌,感觉像听到了华人下南洋难以言说的心声,心里竟有些不忍。华人不仅要铭记先人出海奋斗的历史,更要与文化的源头接通,只有认清来路,才能看清去处,生生不息。

吃完午餐后,去了巴生的大清真寺,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氛扑面而来。巨大的穹顶,大理石的建筑,都有一种欲离人世而去的感觉。伊斯兰教也叫“安拉”无形,人要服从安拉的旨意,才能抹去罪恶。但中华文明讲要见天地之心,而天地之心就在人心头。人之初,性本善。天人之和都在生活中,时时都在根本中持行。华夏文明从来是天下文明,肯定每个人都可以把情气放在天地之间,乘物以游心。“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我想,导天下以正,凝天下之和,是要靠中华文明和走到中道上的每一个人。

◎今天去附近的一个古城——巴生参访,一天下来,很丰富。

第一站先到了当地最大的华人会馆——巴生福建会馆。在会馆的会员们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了华人漂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后,是如何谋生的,又在怎样的机缘下,艰难创立了会馆。在他们的“历史走廊”里,记录了过往的艰辛与荣耀,介绍虽很简单,却是沉重的,看着那一位位乡贤的画像与刻在石碑上的名字,心中升起了敬畏与感恩。这是活生生的一个个人,一段段血泪史啊!百年以前,身在异国他乡的乡亲们,用劳力换一份温饱,就这么一点点地扎下根来,也守住了华人的部分传统。

会馆也是一个平台,来帮助更多同样处境的同胞,就是这样一点点的凝聚,印照的是心里的一片赤诚。在我们将要离开时,会长还给我们唱了两首华文歌,虽不知歌名,唱出的却是“我是中国人!”那样的一份坚信,如此坚韧。最后在会长身边的另一位奶奶说,希望你们把今天所看到的这段历史,带回到中国的角角落落去。看啊!当今时代,心与心之间的鸿沟如此之深,他们也渴望回家。

接着,我们又去到了东南亚最大的清真寺,裹了头巾,进去参观。最为感动的还是那位导游,为我们读了一段《古兰经》,像吟诗一般很美,从里面也听出来仁慈与博爱,仁厚极了,使人很安心。忽然就明白了宗教的力量何在。听导游的讲解,介绍她的信仰,眼里流露出来的是喜悦与自信,非常赞叹,也很可爱。但又想到“唯一真神”这个偏差,将带给他们的枷锁,是有些不忍,祂的确可以带给人寄托与希望,但就因为意识的偏差,造成了现在的苦难。何至于此呢?

一天下来,更真切的感到: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比光荣。因为人本于天

◎在福建会馆一上午,心中滋味很难叙述。满耳是汉语,眼里是汉字,而与现在的“中国”内地仍具差别。是他乡,不得已至此,是以为家,与故乡的爱不改,亦无差——竟然可以毫不冲突。一张张的活动纪念照,贴满长廊,是怎样的一份情啊。

这里有的是情义,融于日常的习,故而鲜活。大陆在这方面淡了,但若要在时代发声、致用,需正中位。永不失这魂,天下的心灵。故四海有信声:“永远是中国人!”

伊斯兰教未有过接触,这次竟可亲身进清真寺。观之,已是心灵的震撼了。赤脚立于其中,四周可望远,微风不止,与蓝天如此融恰。礼拜堂中,祈祷的人,或站或坐,一处空荡而不虚。“安拉”与“上帝”也有些微妙的不同,后者似更人格化;前者之教不立任何偶像,甚至图画也不出现人及动物,只有自然花草,想到一种于天地之间的无上谦卑。信物是月与星,一种平静进入——也可谓生发。

“圣地麦加的方向”,也是真诚,便可以我心见真主。

近要离开了,见到一对新婚穆斯林夫妇,无比祝福,更添一份喜悦祥和。

◎南音的弦律好像进了脑子,一路在响。

先至福建会馆。一批批谋生存、不得不离开家乡、勤劳的人们,在巴生等地定居。异国他乡,困难重重,但长得很好。马来西亚是他们的国家,血肉筋骨连着祖上的故土。家园的文化习俗带了过来,在续,仍在续。震赫的“二十四节令鼓”,会长最后唱出的“不论身在哪里,永远是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建,我们是参与者、见证者。

清真寺比想象的包容、开放许多,不留一种摸不透的神秘感。宽阔的长廊,微风拂过,没那么热了。和立一高大的、令人生敬畏的“造像”不同,“与神对话”的地点就在充满蓝色调的大堂,安静又有一份安然舒适。“如果你什么时候很累,需要休息,你可以找到清真寺。”透过光的玻璃,映着小孩跑过的影子。有人在睡觉,也有人在礼拜,他们自行在不同区域,平和,且互不干扰。

《古兰经》的内容从志愿者口中韵唱出,感觉像一只小鸟飞出来,向蓝天白云去。我们也简单体验了一下祈祷的流程。“伊斯兰每日的祈祷就像是每日的精神食粮”,听不懂念的什么,但可以知道是祝福的话语。拜下去的感动,一切都回到“自明,自然,中肯”上去。所谓的“与神对话”,即与自己和解,持理。宗教可以帮助人往“内”去看,但方向很重要。是“彼岸的解脱”,还是“内圣”,对人的充分肯定?宗教的发心是极善的,可每个人心中容易有偏差,故战争分歧不断。回到现实世界,即“外王”之功夫,才能以凡心治天下,拨乱反正。

明乐,同心。

“我本是。”

今天参观了整个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清真寺,给我带来了不小的震撼。为什么说宗教具有一种强大无比的“收摄力”,让人感到高不可及,甚至是匍匐于“神”的脚下?这次让我有点感觉,其实宗教有一种通天之“直”,让人可以直面上天。随之而来的,我今天感到是神圣的“临在感”,可人的“小我”对此是抵触的。故他会抓取一个什么,这是一个虚幻的意识,因为一旦你认肯了生命的本体就是神明时,便超越了所有的幻相。所彰显之神性,是人之高贵处。所以这与礼乐之核心是相同的。指向同一个光辉的心,只是肯定。

唯有往内寻觅,才能应上几千年前圣心之启,而不是异化的。所以背后“天启的信仰”,就是认肯“我本是”,圣人之间的高度默契,其根本就是这个。独留我心,炳然长存。

当我走到寺中正殿,看到如此壮丽的一幕,更加感受到,是心的神圣,上达于天,就是配天。一个极具精神性的空间,要将其看作是生命一样,他的去向是哪里?如此通过感动的体会,是人的自信,是“天启的信仰”。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