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下楼去玩吧!”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

昨天,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说他女儿十六岁了,玩手机上瘾,而且迷恋上美国的一个自杀网站,买了安眠药和刀片,随时想自杀,问我怎么办?

这位朋友平日忙着做生意,很少管孩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说公安局的朋友向他建议,送孩子去“特训学校”——退役军人办的培训机构,专门管理和训练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问我的意见如何。

我说,求人不如求己,生意再忙,也要停下来照顾自己的孩子。既然你认识西昆的善香师父、张腾万校长,那么你应当带孩子去见这两位大德,甚至让孩子在善香师父身边住一段时间,帮助孩子转念。没有比佛法更完备的心理学了,而且重点在于,要让孩子亲眼看到世间还有这样的人活着,人生有不同的活法,不是都像你这样活得无趣;重新点燃孩子对生活的热情,重建信心。

上午,有一位近日在玉泽园访学的家长朋友,和我聊起她家的情况,说到她的小儿子:怀在肚子里的时候,孩子就被确诊是肝癌,好不容易顺利生产;两岁时摔跤,眼球扎进了玻璃渣,送医院,医生建议要换眼球,这一切如同噩梦一般,结果还好,孩子眼睛保下来了。如今,孩子在读小学三年级,肝病也没了,一切恢复正常。

我说,这孩子因缘有些特别,有空可带他去终南山,多接触佛道方面的师父。

我这么一说,这位妈妈也想起来,小儿子是有点与众不同,孩子幼时遭受那么多磨难,却始终很开心,总是安慰别人。确实,这是一位“和平使者”。尽管孩子的到来,让妈妈承受许多艰难,但似乎也因此而挽救了这个家庭,给了她许多信心。

这位妈妈曾经在职场做得很成功,因为有了孩子,就从职场退了下来,学习蒙特梭利、华德福以及各种身心灵课程,一路走来,尽管因为孩子和家庭,身心疲惫,却同时变得更谦逊,更有韧性。她说,我一直想寻找什么是究竟的道路,目前还没找到。

我说,究竟的道路未必在书本里,我们要松动和调整以往的学习惯性,去直接感受生活,靠自觉的行动去化解业力的缠绕。

这句话似乎对她有点启发。她说,她想起有一回,她在家里读书,大概就是身心灵之类的人生指南。这时,小儿子拉拉她的衣服,说:“妈妈,你别总是看书,我们下楼去玩吧!”

是啊,孩子距离“天人之际”最近,所以他们总会带来生命的启示。而我们成年人,活得如此复杂又如此单调,常常用自以为是的一套去束缚他们,辜负了天意,辜负了孩子。所以,回到天真,重新向孩子学习如何玩耍、如何生活吧。

【夸父班草原班日知录选编】

◎今早,水雾四起,雾中有树,有房屋,有辛勤劳作的同学,如同仙境。

◎已经是冬天了,天气冷了,树叶也黄了。第一次见到一整棵树黄成这个样子,地上的落叶也可堆积成山。同学们早上刚扫完,过了一上午,又落叶满地了。

今天起了大雾,早上晨练时,看着草地上的雾,感觉随时会有什么东西从里头冲出来,很有意思。每天晨练,都会看到的树、湖水,现在又是另一幅景象。

主课是吴老师带唱侗歌,天是冷的,但人是暖的。大家一起唱,气氛也是暖的。

◎今日丁学长教我潮州大锣鼓。鼓点一响,一股浩然正气冲天而起!

刚开始,我以为我打不好,丁学长会说我。我问他:“我如果打不好,你会说我吗?”他说:“不会呀,我也是从不会,一步步走来的呀!”打大锣鼓,就是要松。而我发现,学习什么东西似乎都要松。

◎上午,书画课上虽然没写行书,但画了新的作品,可我画得一直不尽人意。后来,雅梅老师讲课时说道:齐白石说过“似我者胜,像我者亡”。我觉得说的没错,毕竟画画是创造而不是制造,不然就死板了。画画,一定要灵动而有创意。

◎今日跟雅梅老师去了汉城墙遗址公园,那里景色十分优美,荷叶还是硬挺着的,有着大片的绿色,很美。

雅梅老师同杜杰老师一样,是“鼓励教育”,把我一幅没画完的画,说成“中式留白”。我不由感激。晚自习时,将没画完的画补上,心情不由地愉悦起来。很感恩能遇到这样的老师。

值日干得也逐渐熟练起来,且早饭中的所有炒饭都由我来炒。老师在身边指导,出不了差错。即便手疼胳膊酸,但听到同学的好评时,一身的酸痛便无影无踪了。

◎刚刚备完早餐,坐在案前,脑中空无一物。细细回想这一天的事,很平静,一天都在蛮松的一种状态里,淡淡的喜悦,还能忙里偷闲弹会儿琴。过得挺好,不动嗔。慢下来,也许把下面两个月的生活当成两周,或两天来过。平平淡淡,多好的生活。

◎很平常的一天。

早上晨练时起了大雾,十米之外就看不大清楚。体感上湿漉漉的,活动开来,出了一身汗,神清气爽。

昨天书道课上,又梳理了一遍中国人心性发展的历程,从一件件器物,一幅幅画,一段段音乐,直接与那个时代的气息合上。历史,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人与人的直接交感——汉人的雄浑大气,唐人的雍容华贵,宋人的文雅气节。回溯上古的神意满满,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如此丰富,应是当今需要唤醒的。打开堵塞已久的心门,除了头脑与意志,还有诗性的一面,那也是一切艺术的源泉。效法天地,把其中的神意彰显出来,直接的相应,不加思索。

◎下午自习课,翻开高中政治课本的第四本——《哲学与文化》,深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已被西方哲学的观念侵蚀得面目全非。在第一课中,对“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有这样的描述:“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若以此逻辑来看,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就是在研究第一个问题:天与人,心与物,形与神,知与行等等。以科学的眼光打量中国的学问,那便是以管窥豹,永远看不见中国人“天人一贯”的真精神!

课本一单元《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中,将老子与郭象对立,将韩非子的“因时变法”与董子的“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对立。但仔细想,他们说的是一个道理:道不变,但以不同的形式显现。当初,抗日战争时,毛主席若以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对付日本人,恐怕我们早已经亡国了。

所以,韦华校长说他认为毛主席反孔子反传统,恰恰有一点孔子的真精神。儒家从不主张复古,而是要将那个不变的智慧贯穿每一个时局,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来自修立书院的报道】

◎今天上午几个工人把书院的新钟装上了钟架,一敲便听钟声悠远洪亮,使书院气象一新。

晚上餐后和阿芬老师聊天,聊到“挣钱”的问题。阿芬老师平时和蔼可亲,很厚道,经商也很厉害。年轻时很喜欢赚钱,现在帮一位中医老师销售产品。平常从不操心钱,就是全心全意投入在生活中,而“双十一”一天就赚了流水两万多。生财有大道,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故所谓“经济”从不是脱离文化的一件事。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人之本。

看到今天的《道安随笔》很有感触。“文化的事就是无中生有,生生不已,可长可久。”此“生生”,来自于对本源足够的确立。人能化文,即是文化。就像太极一般,不是面对面的对抗、反应,而是超越。顺势而为,化为主动。“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故诚者自成,而道自道也。我们就是要做文化的事,不待文王!

——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把接触到的人、事、物来隔“格”一番,觉得生意盎然。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处处见生机。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