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不是重点,内明才是核心

昨天午餐时,我又训了一通孩子。

有几个孩子听说还有水果可以取,一哄而上,就抢先去拿。被我呵斥。吴老师坐在旁边,对孩子们说:“要注意形象。”我接过来说:“形象不重要,关键是对自己的行为时时有觉察。”

藉整理日志之机,就这个问题再重点谈谈。人的一天,除了睡觉,睁开眼的时候,自我意识都在工作。但这个“我”清明的时候不多,通常要么处于“昏沉”,要么处于“掉举”【佛学术语,指浮躁散乱,轻佻不定,容易忘乎所以,得意忘形】。能保持时时清明的人,在人群中比例非常非常小。阳明喜欢讲“常惺惺”,有同学在日知录里也爱引用这三个字,但这不是口头禅,而要时时下功夫。——我看有几位同学随身带着《凡夫菩萨行》,每日读一点,对照每日生活来体会,孺子可教也!

人的行为背后有一种心理机制,叫做“条件反射”。外面一有动静,立即起反应。似乎这叫做“敏捷”、“聪明”,其实无意识地对外境起反应,类似提线木偶,是很可怜的生命状态。外界一动,你就慌里慌张,乱了阵脚,完全做不了自己的主。心性的训练,要做到无论外界怎么动,你的心如如不动;“不被外境所转”,这才有“心转外境”的能力。

很多人也喜欢讲“主动创造”、“心想事成的秘密”,那要么是妄念在作用(叫做“妄作”,或“盲动”),要么是“唯心论”(自己骗自己,做白日梦)。学佛,即觉醒之道,很重要的一点要修“定”——戒·定·慧;大学之道,也讲“静定”的功夫。这个“定”,不是死寂一般的定,而是动静不二,“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才是活泼泼的心性状态。很多的人“主动”,只不过是“私欲”在动,没有根基的,很容易被引诱,被哄骗,被惹怒,走上歧途。

所以,那些看上去机灵、聪明的孩子,必须要磨炼他们的心性,要让他们学得慢下来,学得“笨”一点。古时,师父挑徒弟,不是选那些一看就很机灵的孩子,而是选那些沉得住气、老实笃行的孩子。电影《百鸟朝凤》里不是描述得很清楚么?

本人没有当“老师”的瘾,所以,和夸父班同学不是师生相称,仅仅是“同道”一程而已,大家都互不两欠,不要粘黏。我更不会收什么“徒弟”。年轻时只顾自己赶路,不太顾别人;现在年龄大了,愿意做铺路石,愿意扶孩子上战马再送一程,仅此而已。我不是什么“好人”,不是“张桂梅”,更不爱惜羽毛,所以该骂就骂,该翻脸就翻脸,不怕有损“形象”。所以,不愿待的孩子,包括身边的成年人,若觉得委屈,趁早走人!而对于那些屡教不改、貌似忠厚、实则闪躲的孩子,以及不肯真下工夫、好好长进的成年人,我也会赶走,别在这儿耗时间。

昨晚,“适耕庄社会福利俱乐部”庆祝23周年,举办规模盛大的募款晚宴,有两百五十多桌。福建会馆的朋友特意和组委会打招呼,留了五桌,邀请我们的孩子去赴宴。我陪孩子们到现场安顿好,就独自溜回旅馆,做自己的事。

顺便拟好了“第二期青少年礼乐共学营招募书”草案,现选摘部分内容,供诸位同学参考:

一、对首期青少年礼乐共学营的反省

首先,“厌学”的背后是什么?

以前见过没精打采的孩子,但突然面对一群脸上写着“厌学”的孩子,我们还是觉得自己的认识不足。课程内容是否精彩倒在其次,重点是孩子首先需要得到肯定——特别是当他/她对自我深度怀疑和压抑的时候。当然,也有孩子自我感觉很好,满不在乎的模样。

学习是人生的全部。从一个人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一直到从容离开人世,都是需要学习的。只是,人生的前一阶段,都是无意识地模仿;而从青春期开始,逐渐转化为有意识地探索。而所有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在运作。“我”只是祂的一部分。当“我”与这种伟大的力量联结上,那么就不存在“厌学”这件事,有的只是“不亦说乎”。

其次,“共学”是走出自我小世界的有效途径之一。

孩子厌学,不怪他们。需要负责任的是这个成人社会,因为成年人的无明,使得孩子们对人生道路产生了怀疑。有勇气的孩子,拒绝与庸俗的成功学合作,这是值得肯定甚至是值得鼓励的。天地很大,但通常我们都把自己的生命活小了。

因此,暂时停下来,与一群有类似“反叛”精神的同龄人交流,共学,相互启发,相互鼓励,是一种很棒的方式。不需要心理医生,更不需要依赖精神药物。当我们看到首期共学营里,有好几个孩子需要服药才能入睡,我们的心很疼。

第三,“生活”仍然是第一位的。

今天的中国,生存已经不是问题了,不必害怕饿肚子没饭吃。也不必担心机器人会让你没有出路,因为科技的便利不是威胁,反而科技的进步,可以帮助人们从简单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干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工作,譬如吃饭,譬如睡觉,譬如陪陪家人,譬如去活出生命的大美。

因此,来到“礼乐共学营”,首先是学会生活,而且是相互协作、相互爱护,类似家人般有温度的生活。尽管家庭生活不可替代,但暂时离开熟悉的环境,换个角度看待父母亲人,看待这个世界,或许能帮助孩子看到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天下何思何虑?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出生入死,生龙活虎,平常事而已。

还是那句话:“只要你愿意,我能帮上更多!”

二、如何做得更好?

其一,课程更灵活。首期共学营,我们只设了两门课,一是潮州大锣鼓,二是传统武学。第二期共学营,我们会从音乐、武术、绘画、摄影等不同角度,帮助我们打开眼耳鼻舌身,更好地善用天赋的良能。对五根健全的人而言,生下来就会看,就会听,就会动,就会呼吸,这是不经过后天学习本有的能力,我们要善用它,否则太可惜、太遗憾了!

其二,相互分享、相互启发很重要。我们会通过观影会、读书会,每日回顾,分组讨论,帮助我们看到彼此。生命从来不是一座孤岛,祂是源源不绝的河流。他者不是“我”的麻烦,更不是敌人和地狱,所有的人类都是“我”的不为己知的另一种呈现。通过他者,我们才能体悟生命的全部实相。

其三,更放松,更自在。很抱歉!对首期共学营的同学,我们当时还是有点不放心的,所以安排夸父班同学作为组长来带领;第二期共学营,虽仍然会有夸父班同学进入共学营,增加相互的了解,但他们只是普通的组员。组长由共学营同学选举产生。

四周的共学生活很短暂,希望大家能享受这段轻松而愉快的旅程!

【孩子们日知录选编2023年12月29日星期五】

◎这几日学习南音,体会“慢”,不急不躁,缓缓的,不让各种各样的念想影响你的“定”,“定”就是知止。所以南音开头与结尾总是很慢——虽然有情感的曲折蜿蜒,但始以“静”,终以“和”,。听完之后,人会回归最平常的状态。

每次开头的几个音,时常拖拍。急,还是急。南音最妙的就是一种悠哉游哉,这不仅存在于音乐之间,更融入在生活中。慢,才足够敏感、精微,但不是呆滞,而是游刃有余。着急、烦躁,是心里有所堵塞。真正通畅的人,快即是慢,慢即是快,极简,也极精彩。“乐”就在这一点点间化育人,使受之者日用而不知,故大乐直入人心,不受名相影响,所以不易产生偏差,是一个大的方便法门。很赞叹圣王制礼作乐之用心,极高明,道中庸。妙哉!

◎这几日南音学得十分欢喜,一眨眼又是一周即将过去。现学到《八面金钱经》,又叫《八展舞》,很大气,没有太多的变化,却也韵味十足。日志上有同学写到“曲礼”,但又是直心,直击心灵。这种大气就是通天。就像昨日林老师讲适耕庄南音的发展史,在村子里,这些传统还保留着。先是娱神,其次人们随喜、欢乐,与鬼神合其吉凶,不复杂的。

晚上,参加了当地慈善福利基金会的晚宴,排场很大,还请来了舞狮队,很是热闹。这个场面有些像潮州,还有闽南地区的习惯,但里面的内质却有些不同,用心不同。以及那舞蹈、拍卖,可以看出“华侨同胞”们的团结,但好像不是那么“亲”和自然。或许是这次晚宴更接近“商业”吧,也看到娑婆世界的各种面向,“礼崩乐坏”。烂到底了,可是一阳来复,从各种人与地方中又看到希望。这个社会“转型”的可能,就由我们来做这件事的推手吧!

◎今天主课又分组讨论,在昨晚电影的感触上,更进一步深入,探讨教育根本问题。大家都出自不同的教育背景,所呈现的精神状态、视角和感受都不一样。我们大多是由华德福体系和体制内学校出来的,或多或少都受其影响。人生中受影响最大的人是父母,其实是师长。教育的“第一口奶”很重要。

“教育,即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如今再体会这句话,太感切实了。教育在生命中是起大用,而人人都是“学生”。人生途中,永无毕业,因为学无止境。根本的教育是向内求,取之不尽,不断将灿烂的心性绽放,活出“华人”的本来面目!

我们谈到从前的老师,大多都是从最初的“满腔热血”,到最后的“满目疮痍”,虽都怀有一份热忱,却感现实的无力。这皆是内在工夫不够的结果。只有接通源头活水,才可以真正帮到别人。

回望天际下中流,化危机为转机,即是生生之道。

◎今天主课,大家讨论了昨晚电影,及自己的学习路程。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之事,行王教于天下,首先是自立。“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礼乐教化莫不如此啊。无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礼乐精神贯彻于生命中。知行同一,王教就可以化成天下。从各行之源头出发,人人皆是圣者,皆是王者。开天辟地者,吾辈可矣!

晚上读书,看到一句话,突然觉得和白天韵唱的南音很相应:“一直来照顾自己的念头,叫它清净无染,不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就是心要清净。”乐声一起,弦管和鸣,保安宫的铁皮棚底下似又有一片天地,清宁灵正,心音直接放出,没有任何阻隔。

晚餐时把时事材料看完。世界格局飘忽不定,很多国家自上而下都找不到方向。所有的乱象都源自人心的无明。没有道统的传承,人活不出人的样子,国无国格。是以行道于天下,我们做的事至关重要。

——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但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历史自信。(引自12月27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习近平重要讲话)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