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
——《随卦·彖传》

昨天,大部队回到冀州。晚餐时,请老师们分享“十一礼乐共学营”的感受,并就去新郑游学及后续玉泽园共学活动常态化,相互交流。大家对“时”更有感了,因“时”而变,随“时”而发。我们没有什么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只是配合“天时”,尽自己的本分。

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我”和“你”,其实从来是一个息息相关的大生命。全球大疫情,里面有天启。“同呼吸,共命运”,不再是一句漂亮话,而是可以感同身受的。可惜的是,许多人并不懂得天意,只会埋怨这、埋怨那,不懂得感恩和珍惜。

我问同事们一个问题:一个不认识字的人,能否学习传统文化?

要知道,在传统文化,能读书识字的是极少数,大多数老百姓都不识字,那他们可以堂堂正正做人。他们知道有个“天理良心”在,知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知道“三尺之上有神明”,他们没听说过“民主”、“自由”,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共产主义理想”,但他们安分守己,乐善好施,走的时候干干净净。

我们一定要松动我们既有的“学习”观念,以为认真听讲、勤记笔记、考试得高分,就是“好学生”的标准,非也!尽人事,才能接天命。大的,要照顾小的;成熟的,让着不成熟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这样活着才合乎上天的心意。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被告知,世界上有两个民族最聪明,除了中华民族,还有一个叫做犹太人,他们的教育甚至比中国古人的教育传统更高明。今天看来,这都是人为打造的谎言。因为最愚蠢的莫过于手足相残,用仇恨对仇恨。冤冤相报何时了?别看他们的信仰很崇高,但连最基本的与人相处之道,都不懂,当然活得很艰难。可吊诡的是,他们的教义会自圆其说,他们历史上被人驱逐,受尽苦难,反而增加了他们的优越感——因为他们觉得唯有他们才是上帝的选民,所以充当弥赛亚,替世人受苦。

我又问了同事们一个问题:过去十几年,民间有些学习传统文化的机构,风生水起,一时很有影响,为何被政府打压或取缔?

除了有宗教色彩、不够开放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接地气,没有和群众打成一片。唯有和光同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主动顺应“时势”,作为民间力量,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为国家分忧,起一点补充作用,而非自立山头,就一定能够得到政府和民众的接纳和欢迎。

前两天去新郑学“礼”,就是鲜活的例子。我们到某地,不是耀武扬威,而是诚恳地向当地朋友学习,共同为文化复兴做点事,这就是广结善缘,而非四处攀缘。

“十一”长假之后,新生都回来了,今天主课,我想大家聊聊“天”。在人世间行走,若不懂得天意,只是一意孤行,为自己奋斗,行之不远矣。有人会神神秘秘地说“天机不可泄露”,其实这都是装神弄鬼。

上天坦荡极了,祂的心意很明了,只是希望所有上天的孩子,相互友爱,而不是互相贬低和伤害。真诚爱自己,真心帮他人,就是在帮自己。

【夸父班草原班日知录选编】

◎今天一早,我们坐上大巴,从河南新郑回到河北冀州,基本睡了一路,下午回到了玉泽园。看着车窗外的柳树和城墙,竟然有一种亲切感,像回家了一样。

以前学校的老师经常在说学校就是家,可我一直无法理解,直到今天回到玉泽园,有了真切的感受。暑假的时候在新疆,听学长分享夸父班的生活,就像一个大家庭,会互相关照,有吃的会一起分享,那时就十分羡慕这样的生活。现在到了夸父班,虽然来的时间不长,但也感受到了一点大家庭的味道。

◎回冀州的路上,看着一望无际的黄淮平原,宽广而平坦,这就是我们文明母亲的怀抱啊!厚德载物,有无限的生机。

中土,非只谓中央之地,而谓中道之地。想起昨天几位老师“中气”十足的河南口音,感受到他们复兴黄帝文化的愿心,更觉得应该当着自己分内的事。黄老师说,我们要学习“抗大”的精神,做文化复兴的“先锋”。这两天祭祀黄帝以及欧阳文忠公,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那份诚恳,让我感到有无限的责任。这份增上力,一定要不放逸,勇猛精进。

回到冀州,老师们为我们安排了可口的饺子,有几位老师特意为此提前赶回来,让我心里暖暖的。玉泽园前,衡水湖依然波光粼粼,抚平人心头的焦躁。修行贵在能定,长假归来,更觉得这片道场的可贵。

◎今天从新郑回到玉泽园,回想一下,在新郑的两日真的很饱满,对祭祀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收获。“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不仅只是做一个形式那么简单,而是要通过礼、乐、香火的方式,与我们的祖先连接和沟通,接续他们开创的文明,传承下去。

◎今天回到了玉泽园,车上的疲倦已全部消失,冷冷清清的玉泽园,因我们而热火朝天,有了人烟,是亲民的,是一个最好的家。

看着雷公画像前的“天地圣亲师”,非常的亲切,那不是一个普通的牌位,而是一个真正的历 史。“天地人”贯通下来,一直到“我”,是一个整体的,“我”便是其中的一份子,一个可大可久的脉络中的一人。大道之行,在通天达地。

◎今天下午从新郑回到玉泽园,稍作休息,回到草原班自习室,带着点下午时分的朦胧气氛,看着桌上的一摞书,翻开了一本期待已久的《水生涯》。一下午刹那就逝去,不给人什么反应的时间。教室里从本来的昏黄,到暗下来,又开起了灯。一下午便沉浸在这本书中,有一个深情的灵魂待在一处。

故事的开头生发于一个小院子中,院子,日头,黑夜,与一个讲述故事的“细人子”。渐渐的,院子中除了昼夜更替,有了花草,藤椅与茶壶,有了大人们,好似就如盘古开天后一团混沌中的生发,书中的“细人子”继续讲述着。有了四季、书本、楼房,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入微的可贵。

一个灵魂来到世间,人的一生就从这样“使知其不知,而妙于知”的状态中开展,有情无情,唯一无二。(《水生涯》摘抄略)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我记得在第一次读到《论语》中曾点说的这句话时,这句话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如此自然而然。这种美好的色彩,淡淡的,如日般温暖,又如月般清凉。在儿时无需什么作意,许多瞬间的直心而出,也如作者笔中的那个“细人子”。时间、空间、心物的关系,似并没有那么清晰。我心即天心,而于每一刻,都是全神贯注,又是灵敏的。

而我们的自我意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粗钝,有评判,甚至于时常心不在焉?或许没有一个开始的点,而是潜移默化中,受到成年人、社会集体意识的影响。在水泥森林中,生命缺少养分, 在成长的路上就偏离了德跟道。

王镇华老师总说:“因为我们被人为的一套架空。”《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中,不远矣。”如果说幼童时期是“道”的体现,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则是不断“复自道”,不是说不长大,而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何在看这一篇时有一种淡淡的感动,可能是与作者所写的童子心中的那个世界的相印,那颗时时活于天地间的心,就活在这个怀抱中,没有任何的阻隔。所以,惭愧于斯,生而为人,要时时面对自己内在,本立而道生。乾坤的孩子不忘本,用心复自道。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