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后,恢复中华

早上读到文官同学的邮件,谈到关于“中国文脉”,她写道:

今天读《有主有体做大人》第一部分《向孩子学习“真正的希望”》,读到47页中的一句“重新找回我们这一百年迷失的主体”,又联想到丁亮老师的四次摆荡中的第四次,也是说西方入侵后中国人的救亡图存,全面学习西方的这一阶段,想到中国文脉传承,突然觉得,语文课上步进老师提到的元朝音韵没了,所以文脉断了,表述有些不妥。

现在“道大”的经学传承不也是沿着清代满族毓鋆老先生这一脉吗?感觉不能说从元代中国的文脉就断了,应该顶多是元代起古乐的韵部大幅减少,河洛雅言仅仅集中在一隅。蒙古族现在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尤其是蒙古族多数和汉族生活在一起,大都会说普通话。大约2010年左右,在内蒙,民族矛盾有些激化,政府不允许学校用蒙文,在不少方面进行压制,导致蒙汉关系紧张,现在已经缓解但可能仍有创伤。不能自己把自己的同胞隔离出去,我们本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还是要很注意的。所以说话还是要谨慎一些,不能犯原则性错误。

河洛雅言的恢复也很不容易,我感觉就像孔子也听不懂唐朝话一样,不必强求,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很好地保留下来了。时代在进步,我们不忘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好。

也不适合把元朝说成外族入侵,最终的结局还是中华一统了,现在蒙古人在其他区域的后代也都有了各自的信仰,我们需要尊重现在的现实。一定要包容,而不是排斥。 国外的不友好已经够多了,国内一定要团结啊。

同时,我们不能否认元曲的贡献,也要看到明清大量典籍的整理和归类。元史并没有中断,元朝作为疆域最大的一个朝代,是能激起我们的中华民族自豪感的。元明清的小说,四大名著,老百姓喜闻乐见,受众最多,也最深入人心,功绩不可磨灭。

中国古典音乐,雅言是该保存,但是距离现在比较远,主要是士族的文化,确实挺难的,普通话挺好啊,新搞出一门外语也不是很必要,有兴趣的不妨深入,没兴趣的也不必强求。人生时间有限,多看书,多涉猎,各自学自己喜欢的不好吗?

新教育也是解决普通大众的问题,尤其是竞争性精英教育解决不了的问题,让普通的不那么擅长考试的孩子都有自信和出路,活出人生的美好。不应该是一小群人的自娱自乐,不能把路走窄呢。兼容并包,有容乃大,不偏不倚,才是中道。

突然间个人的一点儿感悟,仅是分享。

奉元班同学能有这样独立的思考,很难得!关于“华夷之辨”,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论语》里面有一章,专门提到这个问题:“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又有“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注】《正义》曰:此章言中国礼义之盛,而夷狄无也。举夷狄,则戎蛮可知。诸夏,中国也。亡,无也。言夷狄虽有君长而无礼义,中国虽偶无君,若周、召共和之年,而礼义不废,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东周末年,诸侯称霸,孔子发挥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非简单的排外思想,而是从文化道统的脉络来论述的。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

孔子曰:“礼失,求诸野。”又曰:“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里的“中国”不仅仅是地域概念,而主要是强调中华文化的化育力。日本人称:“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就是借“华夷之辨”,证明其征服中国的合理性,说既然蒙古人、满人可以入主中原,代表华夏文化正统的日本人为何不可以入主中原呢?可见其居心险恶。

昨天,为“道大”官网补充文案,就【我要加入奉元班】也提到类似话题,全文转载如下:

追溯“道大”的前身,是创办于2014年4月5日的辛庄师范。当年,之所以敢创办辛庄师范,是受台湾奉元书院爱新觉罗·毓鋆老先生的鼓舞。毓老说,要回到人类文明够大的开始!

好大的气魄!华夏文明从来不是单一民族创造的,明朝朱元璋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引自《谕中原檄》),以及建立民国的中山先生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目的并不是建立纯粹汉民族的政权,而是基于“天下为公”、回归华夏道统的“天命”召唤。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今日中国,要摆脱近代以来西方现代文明各种意识形态的束缚,实现海峡两岸文化一统,化解历史恩怨,也必须要回到天人之际。

所有的人类都是上天的孩子,都是同一个天父地母的同胞。基于天赋的明德(可简称“天德”,即良知),就能化繁为简。故毓老的学生——台湾德简书院的王镇华老师,真诚地呼唤:“以爱自己代替怨外!”

回望人类文明史,亦是一部战争史、苦难史,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当前世界,虽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并不太平,以民族的名义,以宗教的名义,人类仍然在相互残杀、相互迫害。故需要更多人类同胞从此觉醒,做一个和平勇士。

所有这些外在的世间乱象,并不是让我们愤怒、悲观、消极、躺平的理由,镇华老师说:“原来人类所有负面的经验、痛苦,是有意义的。当你面对自己的老毛病,你整个负面的能量就准备转成正面。”我们对自己的良知疏忽得太久、丢弃得太远。我们就算是自己的心用到再偏离,那个良知还是好好的在心头。将祂请出来,重新开展我们的天命,做一个有主有体的大人!

有道则安!现代知识教育体系最大的弊端,是以专业的成长替代了人格的成长,而人格是天赋的,每个人都本有“天-地-人”的大格局,天大,地大,你可以活出天地的大美!只要你转身认祂!

在“道大”官网正式启动之际,我们推出“小小奉元班 + 百家夸父班 + 留学中国计划”,鼓励为人父母者成为“道大”的同学;然后从每个家庭开始,设明堂,立五尊,接天线,续祖德,是谓“兴家学”;同时,有缘者可采用家庭互助办学的模式,在各地兴办“小学堂”,带着孩子讲好中国话,识好中国字,一起成为中道之人。

对那些容易迷茫的青少年,我们可以办形式多样的“夸父班”,支持孩子们建立人格的主体;对那些高校刚毕业,或留学回来的海外游子,我们支持他们到千年古县“留学”,寻找华夏文化活的遗存,重新接通人类文明的源头活水,恢复天人的本来面目。

奉元,德简,道安,惟正命!欢迎您成为“道大”的一员!

【潮阳留学同学日知录选摘(3月23日)】

◎今天我们和贝壳老师一行还有潮州小分队一起去爬山。在城市的混凝土森林住太久了,人都有了点死气,一下子来到广阔的大自然,心一下打开了,坐在林间喝着贝壳老师泡的茶,微风拂面,不时还有小鸟的歌声,说不出的悠闲惬意。大自然充满了生机,你能在这里与万物融为一体,这里你更能体会到真实的生命。

下午我们又去采访了林老师,可能是因为贝壳老师在,访谈变得轻松愉快,大家的问题也非常的精彩,印象最深的是,当问到林老师觉得在城里打英歌与在草原打英歌有什么不同,老师回答:“在草原天大、地大,能放开了打,心胸都开阔了。”我们现代的物质生活确实极大丰富,但这所带来的代价就是我的心也被物质固化了,渐渐就变得死气沉沉的,所以我们需要回归大自然,让生命的气息冲刷我们的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晚上在林老师家包饺子吃,大家吃得很开心,就像一家人一样,很温馨。

【福鼎留学同学日知录选摘(3月23日)】

◎今天是休息日,但下午依然去了步进老师家,弹完《醉渔唱晚》,又过了一下《普庵咒》。博文这两天周末放假,也出来弹。到快吃晚饭才回去,好不尽兴。

不知不觉中就在福鼎“留学”一个星期了。不得不由哀赞叹,步进老师和师母真的是能好好“过日子”的人,每天整个家都很轻安。去他们家都不是“上课”的感觉,就是坐下来喝几杯茶,聊聊天,然后老师说:“我们来弹弹琴吧。”便把琴摆好开始弹,弹一会儿,歇一会儿,喝一会儿,聊一会儿,半天就过去了,时不时还很受启发。每天都这样和琴在一起,和自己在一起,这样闲适安乐的生活,我很喜欢。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