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3年12月19日星期二
这两天,梳理了一下近日的感悟。对预备指导员以及身边成人朋友呈现的状态,静静过滤了一遍。不太乐观。记得前段时间,姚越老师来玉泽园,小范围内,她问我:如果明天你就要离世了,还有什么最想做的事。
因为这样的问题,我自己早就问过自己了,所以不觉得突兀。我回道:现在每天正在做的事,就是我想做的事,故随时离开,没有什么遗憾。
姚老师很厉害,她又追问了一句:真的没有一点遗憾么?
我想了想,说:若说有那么一点遗憾的,那就是身边的工作伙伴们,这些成人朋友,她们很快会退转,大概目前“道安之事业”,她们很难担当、继续下去。而孩子们,倒还好!他们有无限可能,相信他们还会遇见更好的道缘。
人们都喜爱欢乐的氛围,众乐乐的感觉,的确令人愉悦。可以曲终人散,独自面对自己的时候,是否还是那么清醒和确定?或者说,处在众乐乐的氛围里,是否同样独立不依,有那份清明?——这件事,真的不乐观。
市面上有种种关于组织管理的“学问”,心理学也炮制了各种“积极心理学”,人们想尽了办法,去调动人的工作、学习的动力。但这样那样的动力是否能持久?这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几代中国人,深受“理想主义”教育的影响,与精神堕落相比较,我们都觉得追求一个崇高、美好的理想,是更值得过的人生。我要给大家泼冷水的是,所有基于“理想-现实”二分的信仰,都是乌托邦。带领群众的人,若没有这份清醒和自知之明,理想越高远,最后摔得越惨。这个理想,无论其包裹内容是什么,譬如“实现人间净土”、“实现共产主义”等等,都有点不平常。看上去很鼓舞人,但因为起点里面就有观念的二分,所以,事业做得越大,最终一定会崩裂。
唯有从圆满出发,才可长可久——这个“长久”,指的不是长命百岁,而是与常道合一。群众容易被煽动,容易陷入狂热。所以,一定不能利用别人的热情,更不应该去煽动不够成熟的民众。时时以“不害”之心待人待己,无咎。
古代圣王,之所以制礼作乐,就是本于万物一体之仁,爱民如子,让普通人也能过上天人生活。尽管民众在礼乐生活中,日用而不知,就如潮汕这里的百姓,但他们的性情温和,知足,常乐。面对社会大众,我们不需要有任何要求,只是陪伴、给予。但若我们的指导员们和为人师者,缺乏足够的清明度和成熟度,只是因为喜欢众乐乐的感觉,那一定是走不远的。
好在,孩子们领悟力强,早上读他们写的东西,如见知己。少年立志,若有了那份对生命的大信,他们呈现出来的气质一定有变化,既有一份独立、坚定,又有一份温和、宽厚。
其实不难的。但要自己认命,死心塌地,中行独复,耐得住寂寞。
想起宋代一位比丘尼的悟道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孩子们日知录选编2023年12月18日星期一】
◎今天冬月初六,阳光正好,将前几日的寒潮赶走,冬日暖阳又重新照在少年们身上。
主课讲到“信仰”,这大概是这个时代最缺失的。信仰的根基,一定是由生命而发。若将信仰只是寄托在一个美好的愿望上,大概会越来越迷失。理想的乌托邦与超验的宗教都不是真正的信仰,若没有对生命自性的体认,天地之心的洋溢可能连自己都看不见。故“中行独复”,一定是靠一个个生命的“复性”,醒来,王道坦坦。首先是自性光明,这条大道只有砥砺和增上,而非抱团取暖。这就是为什么要以“搞定自己”为本吧!【评:“搞定自己”,不是把“我”当贼一样牢牢看管着,灰头土脸的,而是让“我”臣服于良知,藉由“我”绽放出自性的光明!】
今天王老师和郑老师带着大锣鼓来了,所以文乐一起合了《庆丰收》。锣鼓似有金石之声,弦诗若是丝竹之韵。下午打《关公过三关》,气势磅礴,号头长鸣,乘风破浪。阳光下热血沸腾,打锣鼓格外精神。这才是祖国的希望!时代的希望!
中道今来,大美生生!
◎早上朝会老师讲了许多,颇有感触。我们尚未入世,不知人世险恶,但自己习气已逐渐显露,身边(尤其网络上)环境也不再单纯。若无信仰,我们越来越容易迷茫,往下滑落。这些都是切己的事。老师讲的种种事情,要警惕自己,红尘中的纠缠,唯有超拔猛醒,对良知坚信不移,定准以“明明德”为方向。圣人不是不知道人世的污浊,但他们并没有欺骗我们,而是穿越一切现象,为我们指明归家的路。“智愚不同,清浊各异,皆有命数,但只要诚心向道,可以改命,愚可以智,浊可以清。”
——看破,放下,自在。自明,自然,中肯。若不能铲除习性,穿越所有的执着,那都是说空话。
——人生如履。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我们需要信仰。
朝会谈到“信仰”与“理想”之别。为什么说“理想主义”害死人?“理想”这个词是靠不住的,因为陷于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当中,其实是基于此岸的不满。伟大的理想看似是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但若你仔细感受一下,你就会发现,它就像“真理”一词,似乎离我们很远,或者说,它无法成为一个人的精神支柱。
共产主义理想,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与短暂的革命热情,一时的。为什么?因为这不是从生命中长出来的信仰,人有一个郑重的传承——若不是以“天传”为本,说得再高深,人为的这一套都是容易动摇的。天传的信仰,是生命根本的来处。【评:唯有“中道信仰”,或“中孚信仰”,是从生命里面长出来的信仰,不假外求,不靠外在的救赎。这才是生命的大信!谁都拿不走。故听良知的话,跟良知走,是谓建立根本自信。】
最后,关于“乌托邦”,里头人为的幻想创造了所谓“远方”,比如《圣经·旧约》。【评:喜欢讲“诗与远方”的人,只停留在文艺青年的程度。这类人容易伤感,悲情,缺乏内在的阳刚,其本质都是无病呻吟;但是,很容易招惹女孩子,所以,现代诗人喜欢与酒吧、爵士乐、大麻、无止境的性爱在一起。】
用极有限的已知,去“审视”那无限的未知,你也可以管它叫人的矫情。安徒生在逝世前不久曾感叹:“为了这些童话,我断送了自己的幸福。当时我应当将想象,不管它多么灿烂光辉,让位给现实。”看吧,这样的对立使人扭曲。西方的意识根源,无论是宗教,还是哲学【评:派生出来的美学,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都是没有出路的。惟有回到中道(自明,自然,中肯),不是乌托邦,是生命不可思议,而又平常朴实的信仰。
我心不移,信天而游。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对子孙呢?【评:现代诗人自恋,短视,他们不会有这样的发问。唯有投身大生命的洪流,才能体会到何谓“可长可久”。】
◎今天的夕阳格外美丽,火红的水波,月亮和太阳相映。自然间,有无言的确信。而人却常在梦里。只是“现实主义”,使人心衰败得很快,而留有“理想”的人,血里还有温度。可惜的是,“理想”越大,恐怕对现实的失望就越深。愿景活在未来,怎么活好当下?
共乐相和很高兴,每每有深入的体会,还是在自己独自练习时。安静的空间,只能听见一个声音,乐中不是梦境,是天地和人共创的生命。
充实,便不会在人生中求个意义。谦卑,就会发现还有那么多可以去发现、学习。清明,真诚对待他人,对待自己。信,天理常在,人心归一。
◎“在这个充满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今早朝会,黄老师带我们读了三遍《雷霆宝经》,反复不等于重复,一遍又一遍,时不时生出一点新意,心中升起敬畏,感到厚实,讲得平常却到位,有着对生命的笃信。
潮乐(弦诗)的学习,在这几日也将接近尾声。今天王老师与郑老师也来了,我们将《庆丰收》与大锣鼓合在了一起,背后是宽阔的韩江与林立的高楼,彩带飞扬。下午练习乐器过后,大家也借机复习了大锣鼓之前不熟悉的曲目。《文武点将》开头时,天边的云彩遮住了太阳,虽然从缝隙中还能透出丝丝光亮,却看不真切。配上大唢呐低沉的声音,韩江缓缓向前,心弦波动,感慨万千。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也历经了种种苦难,艰难,化为这声声的鼓点,却砥砺着后人前行。
接着,《出唐明皇》,悲的“声”化为生的力,云彩散去,江面波光粼粼,鼓声震震,鼓槌飞扬,阳光照射在大家身上,偶然一撇,阳光也照在了过路的每一个行人身上。现在想来好笑,阳光一出,肯定是落在每一个人身上,不论种族、性别、好坏,但当初竟有恍然大悟之感。圣人复见其天地之心,就是复现这如太阳般光明的本心,唯一无二。制礼作乐,也是同一个,唢呐声自天而降,不是救赎,是唤醒那本有的圣人之心,深情而文明。
锣鼓将停,心中却没有之前那般空落落的。愿光明长存于心。
◎主课讲到当今社会的乱象,琳琅满目,如何穿越它们,就要有“信”。信“天”的道可以超拔,而行证的同时又更加坚信,这是礼乐的可贵,直接接通。心念纷飞,忘乎所以,要懂得知止。做无明的人很容易,但通天的路要自己走。张腾万校长说,“绝地成圣”,不能有犹豫。
今天弦诗乐和大锣鼓和在一起,大家都很高兴,相互配合,情深而文明啊。老师尽其所能教我们,传承是大事,要认真对待。同人,同道中人也。望天下皆同人。
——果能此道者,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