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年一直到现在,父亲的胃口很差。他牙齿不好,平日只吃包子、粥或汤,去年下半年每顿能吃两三个包子,甚至有时能吃四个,现在勉勉强强能吃一个,而且气弱乏力,精神不济。

于是向杜大夫求助,杜大夫把完脉说,脉气很足,不用担心,只是贫血很严重,需要去医院输血。便在冀州六院住下,这两日每天输600cc的血,可见气血亏得多严重。很是感慨!西方现代医学也有其重大贡献,若称中医是“自觉的医学”,那么现代医学体系就是普通民众的一种基本健康保障,在当今时代不可或缺。

每天下午、晚上在医院陪护,平日几乎不去医院,这一回住在这县级医院,感觉硬件设施太齐备了。连去水房打水,都是智能控制。远离大都市,县城一级的医疗体系是有保障的,回归县城,安居乡村,这是未来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

生命无论多么波澜壮阔,也不离日用平常。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昨日上午主课后,拟写了一份《小小奉元班 + 百家夸父班 + 留学中国计划》,就是回到平常心来看教育的事。大家不妨心平气和地想想,把孩子抚养成人,有那么难么?而如今,孩子教育竟成了最大的社会难题。这不是很奇怪么?

现在有些教育体系的理念很时髦,譬如什么“养正教育”、“补正教育”。正者,常也。守正,即守常。事情做对了,一定是简单、平常的,不需要那么高深的理论和殊胜的法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在心头。事情做得不开心,赋予它再伟大的意义也是假的。

我们在学习“乡下奶奶”的那份质朴、平常的同时,也要学习孩子的勇敢。无知者无畏,不要被那些知识权威、教育专家绑架,都要回到切身,由本心出发,脚踏实地开展你的天命。

何谓“天命”?也不要解读得那么玄虚,就是你生而为人,要感恩父母,对得住父母的养育之恩;等自己长大了,为人父母,便要尽自己的本分,把孩子抚养成人。承上启下,尽心随份,至于自己的才华,都是拜上天所赐,惟有回报给众生,而不是成为自己敛财、获取名声的敲门砖。

为何“乡下奶奶”和幼稚的孩子可爱,因为他们心地干净,不懂得算计他人,不懂得经营自己,所以成天乐呵呵的。凡夫菩萨行,首先要回到“乡下奶奶”和幼儿园小朋友的那份简单,才能去感受生命的丰富,才能与这个世界无隔。

无限祝福!

【修立书院同学日知录选摘(3月20日)】

◎今天上午从深圳坐高铁到广州,竟然半个小时就到了。中午在啟源老师家吃过午餐,下午跟啟源老师和金晖老师一起去看了明天办茶会的场地——紫泥堂。跟主人林婧老师聊天,金晖老师也讲了一些自己切身的经历,非常赞叹!言语里柔中带刚,很有分量,闻之受益良多。坎卦同参,特别相应。经典之文章放到生活现场,才能通而妙用。

——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尽管人的意识错综复杂,但只要在反复辨明中找到自己的天命,并不忘初心,切身而学,生命的大道一定是可长可久而生生不息的。如理作意,如鸡孵卵。所有回到自己,一切为此助缘,德性才能长出来,而不是被人为构建的种种概念操纵。“古之学者为己”,为己之学,可以穿越所有的虚伪,归复平常。

——习坎,入于坎窞,凶。

——坎有险,求小得。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逐渐偏离本心,有小得,但不能知止。末上求索,成就越大,生机越小,终如梦幻泡影而无所得。

——来之坎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越陷越深,感觉心不安,开始颠倒梦想,于是“触底反弹”。进退两难,还没有方向,就在惯性中停下脚步,重新去接续天命。“资本主义”,就是对一切平常的过分利用,把用从整体中分割开来,去追逐一点虚假的所得,包括学习的欲望都被利用,渴望结果。金晖老师讲到“熟中生,生中熟”,学习的有得必不是一种即得的成就,而是践行中那种成长的喜悦,故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啊!

一阴一阳之谓道。“逆天改命”,这个“天”就是这个时代下人集体意识的共业所造的境,也是天道的一部分,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个“天”要去转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亲)民,在止于至善。

——坎不盈,禔既平,无咎。

禔者,安也,敬慎也。大破大立,就会对天地存一份敬意,安住,方知此事要躬行,道就在平常中,至大至简。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做不完的才是大事,但祂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每个人心头。虽然天地之大业无始无终,但我们可以尽自己的本分,完成自己。

◎今天下午参加金晖老师的茶会,一同觉受,法喜充满。

在当今AI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学习落实在“觉”“证”二字。用心之道,是借一点而通万法。品茶就是取象,通天地之情,再用这个象来化育自己。文章不走心都是死的,有感才变成生命的实相。

金晖老师谈到“顺应”二字,正好合于红学叔叔写的“取法乎上,格来正应”。顺就是法自然之道,回到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而不是去操纵、算计。顺了才能应,就像一款茶叶,一定是经过适合它的炮制方法才能调其性以致中和,若使用一个标准的流程去套用,茶就会呈现出各种偏性。尽己之性,尽物之性,最后才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茶中见性,方可养人。最大的“茶”,“致礼乐”,为板结的意识松土。“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焕发出群性之美,大美于天下!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潮阳留学同学日知录选摘(3月20日)】

◎今天上午去队里把队员们的鞋给刷了,本以为鞋很多要花很长时间,但我们三个齐心合力两三下就刷完了,看着摆在太阳底下晾晒的几排鞋子,成就感满满。

下午我们又去了了林老师的店里喝茶,顺便采访了林老师,当问到老师英歌舞如何在当今时代传承下去,老师信心满满只说了两个字“守正”。是啊!文化传承的就是一个“正”字,当今时代阴气太重,正需要正一正这邪气。我们为什么学习英歌舞,正是提振精神,接续文化正气,活出自己本有的那份勇。

◎今天一早起床,走去了文化大楼,拿出了三八双忠文化节的英歌舞鞋,还有两个大盆,边听AI给我们念日志,刷着半坏半好的鞋,听着大家丰富的日志,想着自己这几天没有觉得很散,而是非常的充实。就像丁亮老师说的,顺应着这世界,成为着这世界,每天的生活繁华而朴实,就像现在在刷鞋,但这也是生活,入世前的清醒。

今天去和林老师聊天,老师特别的诚恳,跟我们分享了一些关于英歌的事。老师因家境热爱上了英歌舞,从小就喜欢。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应该感恩这文化,是它造就了这和平,而不是应该战争,不该沉浸在这战争的肆意中。洗清自己,以战争化为战舞,如同英歌舞般,那是希望之舞!

【福鼎留学同学日知录选摘(3月20日)】

◎上午到步进老师家,照惯例先坐下喝两杯茶,聊聊天。说到我昨天生日,老师说没必要把它当成“母难日”对待,因为父母亲带我来时,他们也是欢喜的。师母在旁边讲,博文出生的时候她几天不能吃饭,去年博文生日的时候,他就好好做了一顿饭,当年那日师母没吃饭,这天就好好吃一顿——这就是生日,是欢喜的生的消息,而不是什么劫难。尽管有过苦难,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活在现在,就是报无上恩,往者屈也,来者信也。

今天弹《平沙落雁》,不比前面几首,《平沙落雁》已是一个大曲子了,从飘渺的远处来,最终又归于远处,来去无痕,清逸于指下。

中午休息过后,老师师母开车带我们去附近看了桃花,花还没开全,一枝只是一二三朵,但却完全是春的气象,就等一声惊雷,震醒整个大地。春阳正好,暖意无限。

【玉泽园同学日知录选摘(3月20日)】

◎上午主课后,到室外唱侗歌,现在天气已经在慢慢回暖了,站着晒太阳,全身上下热起来。我没学过侗歌,但也跟女生一起唱,很喜欢侗歌,从身体内发声,每个人的声音合到一起,和谐无比,自然之声,美妙极了。

◎今天早上晨练,相较前几日的寒风,如今没那么刺骨。太阳慢慢升起,金光洒向湖面,几只野鸭于其中嬉戏,岸边的柳树与灌木冒出嫩芽,春意盎然,尽显生机。

下午学习书道,不仅不累,反倒像休息,精神饱满。先是熟悉了笔线,又练习了曹全碑,感受每一笔的变化,如“农夫耕犁,如老翁荡桨”。时而利,时而柔。重要的是把自己放于其中,虽是同一个字,又能体现出每个人不同的精神。以字入心,再把心用在每件事上,尽心。

◎今天接着上杜杰老师的《山水画》,也慢慢进入状态。前几天老师都带着我们练最基本的笔法,今天下午开始画上松树和柳树了。

松树刚健,坚韧,树干蜿蜒曲折,轮廓粗糙,松枝像一个个海胆放射性地向外炸着。整棵树从上到下都透出一股沧桑感。柳树正好相反,它细长,柔软,光滑,仿佛要是呼一口气,柳枝下一秒就可以飘起来。

这画国画不只是要注意物体的轮廓,颜色,断定一幅好画的基础一定是先看它的线条有没有力度,是否“虚实结合”。所谓的“气”蕴含在其中,画也就活了过来,有了生气。可光有“气”不行,还要有“松弛感”,这样的画,看了才叫人舒心。学龄前孩子画的画也很漂亮,那是他们的思想还未被禁锢,没被如枷锁一般的规矩束缚,画出的画自然是带着天生的稚气,最为纯洁。人越大,越容易受外在影响,所以不止要向“乡下的奶奶”(有德行的人)学习,更要向怀有赤子之心的小孩子学,脱离怨气。回到本质。

学习“乡下的奶奶”,成为“乡下的奶奶”,超越“乡下的奶奶”。

◎今天又回看这几日的日志、随笔、材料,令人感慨。在同样的时间,同时发生着这么多事。“我”在这个世间,既是“我”,又与整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联系在一起,同鸣共振。既非溺在大势意识的洪流中,又非跳脱红尘,云深不知处。“我”就在这个世间,需要去面对,去生,去活,去学,去习,去联接众缘,开展“我”的一生,顺缘达道。

​(慧安、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