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活出来!

早上读到文官同学发来的邮件,精心整理的步进老师《语文课》听课笔记(下),很赞叹!尤其是读到最后一天同学们作的诗,太棒了!

无论诗的文采如何,有“诗兴”最重要!孔子总结得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讲的不仅是狭义的学习,而是一个人天命开展的全部过程。惟有到达“成于乐”的状态,才可谓真正的“达天命”。

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做什么都是兴致勃勃的(当然,如果他总是被成年人的社会用某些东西诱惑着往前走,譬如乐高、手机,譬如“小红花”、“三好学生”等,当那些诱惑物被拿走了,他就会魂不守舍,无法回到自己);到了成人之前,仍需要有这样一份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致,而不是什么都无所谓,“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因此,“高兴”很重要!你考试成绩再好,事业再有成就,却总是不太开心的样子——这大概有点问题。我们今天的教育能做到这个程度——让孩子普遍的厌学、无精打采,可见背道而驰有多远了。所以,要回到正常。

“正”这个字里包含了“平常”与“不平常”。尊重孩子的天性,哪怕看上去学习的方式不太平常,也值得肯定!正,止于一也,就是止于至善,即致中和,即致礼乐。

祝福所有的孩子!

【《寻找中国帆》小分队日知录选摘(3月20日)】

【元毓老师心得分享】哈哈,这是最随心所欲的一天。应了黄老师说的,言不必行,行不必果!且看看日知录中,每一位孩子的应“机”状态吧:)

这对孩子而言是一个机,对于我而言,却是一个挑战。这次随行我是一名生活老师,又是一名学“生”。这样的“位”,便是配合。配合贝壳老师,让其无后顾之忧,充分地与孩子们玩在一起;配合孩子们,尊重他们每一个人,偶尔还得拎一拎,生活中的扫洒应对,厨房中的柴米油盐,既要鼓励,顺着他们的天性和兴趣干活,适时还得参与其中,引领怎么做到精微处。进退之中,极考验“我”的分寸——心的平稳。心紧,话太重且多;心松,融和,上善若水,顺着良知长。

平日里,自己是一个“聪明”灵活的人,心的反应非常直接,做事反应也很快,长久的习性,常让身边人感觉到压力。以前的“我”,不自知,看不见。现在的“我”,看见了,还要学会慢下来,收得住。收住了,还要学会,怎么“用心”地待人处事。学经典,用圣人之言思考、辨明、笃行,固然很重要,但于自己而言,还是有那么一点点“隔”。与不同的生命相遇、激荡,落在生活实处中,点滴浸润地修,或许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加切身、直接、鲜活。前路未知,无法预设,开始时要有勇,为己而活。珍惜因缘,随顺当下,放下强大的大脑,很想有可为的心,放松地玩,尽情地和。天地何其广阔,在自然中徜徉吧,生命是如此的美好,带着简单纯粹,忘情地投入吧。这一生,这一时,不辜负,不二过!

一天回来,无规律的节奏,进房,躺倒睡至凌晨。或许内心有挂碍,被上铺“兄弟”的落物砸醒,天机妙不可言,应了心。当你藏得很深深,鼓之于雷霆,唤你回头,与衪相会。

◎早上起来,贝壳老师带我们爬村子的后山。山顶上有一块巨石。于是老师号召我们爬上去。可是四周都是茂密的灌木。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有勇敢的同学已经开始行动,只能硬着头皮跟在最后面,等到同学成功登顶,突然好胜心就被激发起来。三下五除二不顾一切冲了上去。定助心神在细想,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困难的。想到贝壳老师常说的:“做事首先是要敢想。真的是不能被头脑把自己限制住。”

躺在山顶的石头上休息。刚开始还在以往的惯性里,不停地想各种问题。后来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只觉得自己的觉知在无限扩大,外界的风声鸟鸣,仿佛都是从我的内在发出去的。无比奇妙,或许就是王镇华老师说的天心浮现。

早饭后,贝壳老师让我们决定今日的行程,没想到他是玩真的——我们简单的意见就改变了原本去博物馆的计划。但再回想这几天的行程,都没有一个固定的预设,而是面对随时升起的那个“机”。刚开始不适应这样的工作方式,觉得他没有中心主题,更没有周密的计划。但现在越来越觉得每天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一定充实而有光辉。

◎今早晨练,沿着生态园后面的山,一路往上爬。走到接近山顶的位置,就顺着山路,想爬到一堆巨大的石头。一路穿过石缝,攀着石壁,几下就爬上了石头顶上。站在上面眺望,别有一番风景。刚开始坐在那聊天,贝壳老师便让我们大家静一会,大家就分开,各自找了一个石头上的空地,自己一个人安静躺下,去用心感受,听到鸟的鸣叫,微风轻拂,就活在这广阔的天地间。天地大美而不言,去感受这天地万物,“我”就活在这天地间的一份子,同样可以活出生命的那份大美。

这一日我们顺榕江,逆流而上,去参访当地不同的码头、港口、渡口,看到当地不同的古村落,每日的学习都不预设,顺心去做。心告诉去哪,便去哪。应这个“时”去大胆地尝试,每日都是新的开展,充分去参与、配合。就如第一次小会,贝壳老师说:“当不去配合别人的时候,便去配合天。处处都是用心之处。”生命就是在这过程中长出来的,坦荡、自主的去参与生活的点点滴滴。

【潮阳留学同学日知录选摘(3月21日)】

◎今天林老师带我们去到了广东省第一大的小学,那里很安静,但出乎意料的有很多学生来学英歌舞。很佩服当地的学校,能有这么一门特殊的课程,在别的学校怕同学受伤,连体育课都非常的谨慎,甚至没有,更别说有什么非遗的课程。这才是有心量的,不只为所谓的“学习”而学,不是最表面的学。

最近有新闻,原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被捕,让我很惊叹,靠教育吃教育,这就是人心惟危。学校、教育的环境都需要大家来维持,而不是利己不利人,要的就是守正、守常。

明天就是天后宫揭袍的日子,三点就要去帮忙,很期待。

【潮州留学同学日知录选摘(3月21日)】

◎这两天上午上课学习了大锣鼓最经典的曲牌《十仙庆寿》很好听,同时也比较难学,大部分都是一手拿鼓槌一手拿板,极其考验左右手协调性和配合程度,但经过练习渐渐的也就不难了,这就是大锣鼓的和谐,简简单单的一个“和”字说得很到位,乐不仅是每个乐器之间韵律要配合好,更是人心与礼乐精神的相合。

◎早上学习了《关公过三关》这首曲子,中间那段拍板也比较难,特别是情绪也要掌握好。比如开头是比较激情的,从《拜佛句》开始就要静下来了,因为这是一首佛乐。到后来《文武点将》又要热血起来,到《乙空风》的时候就要开始严肃,最后则是胜利的喜悦。

【福鼎留学同学日知录选摘(3月21日)】

◎今天聊天的时候说到丁亮老师讲的“出去——回来”,很有意思。师母说:“像我早上出门去,我会想等会儿回不回得来吗?每次出门去都想着能不能回得来,不觉得这很恐怖吗?”懵了一瞬,发现和丁亮老师说的是一个东西。

学什么、做什么就如同出家门一样,一定会回来的,或是满载而归,或是两手空空,但一定会回家的不是?丁亮老师很重视要“回来”,师母却不。出门买个菜而已,搞得那么不吉利。

确实,如果把一切学习工作都拎得如同买菜一样稀松平常,那天下何来那么多烦恼焦虑呢?故需要真正放下,成为世界首富和出门买个菜是无谓高下成败的,都是自己的生活。如此宽心,当然如同师母一般自在,干什么事都有个家在,仁宅。

上午还是弹《平沙落雁》。步进老师讲到一点:学者,觉也。譬如学琴,一开始只是模仿老师,而手上弹会之后要在心上会。怎么会?心本来就会,是要觉知到有感处,有感,就会了。所以老师说,无论读书,弹琴,要学会停下来。觉知浮上来,就触通了。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人的生产力逐渐被机器替代,反而转到觉知上。停下来,当今世上,宁静就是最大的生产力。

【其他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摘(3月21日)】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是一位好老师所要具备的,教育是引导,而不是被牵着。老师帮着你打开一扇门,里面的世界还是要自己探索。立一个目标,用一生来完成。不管结果如何,在过程中一定会有成长,直接空投到终点多没意思啊。

◎回到玉泽园快一周了,天气转暖,有了春天的第一抹绿色,今天便将空调全关了。植物长得都好快,从刚回来时的光秃秃,到现在灌木、柳树和小草都发了芽,玉泽园又将回到曾经那花园一般的绿油油,现在的玉泽园春意盎然。

春天,正是生发的时节,我们的同学们正在全国各地进行着各自的学习,看似都在学自己的,实则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生发。这个世界错综复杂,我们便在红尘中守住正,一切学习最终都回到自己,无比切实。怀着我们的天真无邪,尽性开展人生之旅,是多么值得感恩与祝福!

◎之前在潮阳,听说有蔡楚生这样一位电影导演,中国电影的先驱,今晚观影会,观看他的作品《一江春水向东流》。仅看了上部。虽然年代久远,黑白的画面,并不复杂的剧情,相对简单的运镜,但却无比深刻,简洁而有劲道地将抗日时期,中国人所经历的苦楚,普通人的不知所措表达得淋漓尽致,触动了我心底那根弦。

中国封建社会持续了两千年,虽然辛亥革命后大部分知识分子已形成新的思潮,但对于广大老百姓,不知字的老一辈人来说,封建时期留下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却不曾改变,因此面对晚清的革命,民国的建立,到日军侵华,越来越弄不明白了——这一出又一出的,日子非但没变好,反而越过越过不下去!这世界怎么了?看着影片中年迈的母亲,那种绝望的唉声叹气,年老的父亲,对日本鬼子的低声下气,很同情,但发现这代人缺了文天祥当年抗元的那个骨气,生命的血气;而他们的儿女辈.很有一种救国存亡的志向,在当时日军全面侵华的大背景下,毅然决然奔赴疆场。电影中男主便说出“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要牺牲的”之类的话,但现实的各种困难,使人的革命热情与理想,很快就动摇,于是陷入一种自我的迷茫和虚无,便沉溺于灯红酒绿。

一边是妻子与儿子在上海的破房中艰苦度日,一边是丈夫依着千金小姐的救济在重庆游手好闲,整日酗酒。影片上半部到此就结束了,期待下半部会来一个怎样的翻转。

​(元毓、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