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4年9月12日星期四
继续与不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他们各自的学习规划,感觉不少孩子被应试教育的思维捆得死死的。不禁想起在天水,与王韦华院长线上对话时,院长讲到爱因斯坦的例子。尽管我不认为人人都要成为爱因斯坦(其实,老爱这个人也挺无趣的),但做父母的怎样帮孩子松绑,而不是与主流社会的集体意识一道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这大概是一个挺严肃的话题。
我鼓励孩子们学学毛泽东。首先,青年毛泽东没有父母的指导,完全靠自己走上了自学道路。下面选编关于毛泽东求学的资料,供大家参考:
离开省立一中的毛泽东有着半年的自学日子。他每天来往于新安巷湘乡会馆(“省中”)和定王台湖南图书馆之间。在图书馆自学的日子里,他是自由的,也是自觉的,还是惬意的。与在学校里因那种“规则繁琐”、“课程”太少相比,这里更有益于求知欲极盛的青年毛泽东。正是在这个图书馆里,青年毛泽东度过了他求知过程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半年)。
后来,他自己回忆说:“自己订立了一个读书的计划,规定每天在湖南省立图书馆中阅书。我十分地有规律和专心,在这个方式下费去的半年,我以为对我是极端宝贵的。”
如果说,省图书馆是他的自由天空的话,那么到了住地就是残酷人间了,因为那里还住着退伍兵。毛泽东回忆说:“那里(‘省中’)还有许多士兵——都是‘退伍’或被解散的人,没有事做,也没有钱。会馆中的学生和兵士总是在吵架,有一夜,他们之间爆发了武力的冲突。兵士们攻打学生并且要杀死他们。我逃到洗澡间里去躲避,一直等到打完。”自控能力很强的青年毛泽东,在这种混乱、贫困、艰苦的环境里,不受干扰,坚守自己的目标。
毛泽东进图书馆之前,按他日后自己所表述的:“我已经十九岁了。不但没有读过几本书,连世界上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书,哪些书是我们应该读的,都一点不知道。”
而图书馆却是“古今中外”知识的海洋。他日后披露自己“走进湖南图书馆”后的心情,“楼上楼下满柜满架都是书,这些书都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真不知应该从哪里读起。后来每读一本,觉得都有新的内容、新的体会,于是下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多读一些。”他“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吃菜一样。”
毛泽东在回忆中,清楚地记得自己在这里读了什么书:“在这自修的时期内,(我)读到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我读了亚当·斯密士(亚当·斯密)的《原富》和达尔文的《物种原始》(《物种起源》),约翰·斯陶德·密尔(约翰·穆勒)所著的一本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骚(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学》和孟德斯鸠所著的一本关于法学的书。我将古希腊的诗歌、罗曼史、神话和枯燥的俄、美、英、法等国的(历)史地(理)混合起来。”
日后,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和战友们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毛泽东回忆自己文化基础积累时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他的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是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
然而,毛泽东觉得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最大的收获”是第一次“看见了世界地图”。他说:“说来也真好笑,我读过私塾、小学、中学,也当过兵,但从来没有看见过世界地图,因此不知道世界究竟有多大。在我的脑子里,湘潭县大、湖南省更大,中国从古就称为天下,当然大得了不得!湖南图书馆的墙壁上挂有一张世界坤舆地图,我每天经过那里,都要站住看它一看,看起来使我大吃一惊,原来中国只占全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湘潭已看不见,韶山村更没有影子。”于是,毛泽东发出感慨:“世界真的大呀!世界既大,人就一定多,这样多的人怎样在世界上生活不值得我们注意吗?”
他从自己所熟悉的韶山冲又联想到世界:“以韶山村的情形来看,一般劳动人民都过着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饿,就是挨冻,也有因为没钱吃药而活活病死的,也有交不出钱粮被关进牢狱活活关死的,在韶山村我没见过几个过得快乐的人。韶山村如此,全湘潭县、全湖南省、全世界恐怕也如此……”
对于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解释和对策,而此时19岁的毛泽东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责任——“我们青年责任真的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的多!从这时候起,我决心要为中国痛苦的人、世界痛苦的人服务。”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意识已经萌发。
可见,为什么读书和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前几天,任奕州同学分享他为何选择读阿拉伯语专业,是因为他受“巴以战争”的刺激,他的课桌上放着一幅加沙被以色列侵略的地图,当他学习困乏的时候,就看看这张地图,精神就提振起来:“我要多些本领,将来能主持正义!”
关于“立志”的问题,应该不是从追求个人成功和幸福出发的,而是关切群体的命运,小至家族、国族,大至天下。我们再来看看《周恩来的读书学习生涯》(原载《中国青年网》2021-08-10):
从立下“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到坚持“加紧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修养要求,再到弘扬“向群众学习”“向书本学习”“在实际斗争中学习”的优良学风,周恩来为我们树立了重视学习、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的光辉榜样。重温他读书学习的往事,感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为学之道,对于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本领,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一)
周恩来自幼酷爱读书,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功底。当时在东北工作的周贻赓,通过来往书信判断这位侄儿很有才学,便安排他跟随自己学习。1910年至1913年,周恩来先后入银岗书院(初级小学)、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他的作文尤受老师赞许,常被批上“传观”二字,贴在学校的成绩展览处,让同学们观看。
此时,中国的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东北更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重点。在具有进步思想的老师的影响下,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等革命书籍。他还订了《盛京时报》,养成每天坚持读报、关心国事的习惯。怎样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怎样使中华民族得到振兴?周恩来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对学习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1911年,在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同学中有的说是为了帮父母记账,有的说是为了谋个人前途。周恩来郑重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后来,他还为同学郭思宁题写了“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赠言。
1912年10月,周恩来作《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提出教与学的目的,都是为国家造就人才,使国家富强起来。他写道:“吾全校之诸同学乎。吾人何人,非即负将来国家责任之国民耶?此地何地,非即造就吾完全国民之学校耶?圣贤书籍,各种科学,何为为吾深究而悉讨?师之口讲指画,友之朝观夕摩,何为为吾相切而相劘?非即欲吾受完全教育、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耶?以将来如许之重负,基础于小学校三四年中,同学,同学,宜如何奋勉,始对之而不愧哉?”这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周恩来最早的一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他对为何读书治学的认识。国文教师看后,欣喜地评价道:“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
“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年少时立下的远大志向,是周恩来一生的坚定追求,也是他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1939年1月,周恩来在南开中学举办的校友座谈会上,就青年在抗战中的责任等问题发言,指出:“青年们一定要关心民族的存亡,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要把天下兴亡担在肩上,要把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凡是有利于抗战的事都要支持、拥护;凡是不利于抗战的事都要抵制、反对。”1951年2月,他回到母校南开中学视察,勉励同学们说:“希望你们好好学习,认真锻炼。学了为用,学了就用,为工农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你们一定会比我们学得好,祖国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二)
学习很重要,学习什么也很重要。1963年7月,周恩来在北京市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大会上作报告,从六个方面概括了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尽管这是对大学生说的,但很多方面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一是掌握学习工具。周恩来认为,学习首先要打好基础,掌握基本工具,就是“要把中国语文学好,不仅会说而且能写;还要把基本的数学学好,不仅学自然科学的要学好,就是学社会科学的也要学好;高中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还要学好一门或两门外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时隔近半个世纪,周恩来的这个观点已经被实践充分证明。
二是学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周恩来认为,不论学文科、理科、工科等,都应该学哲学,因为“哲学解决我们的世界观问题、思想方法问题”,“不学辩证唯物主义就无从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日常分析问题的武器,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好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一条成功经验。
三是学习社会科学。周恩来认为,这方面最重要的是学政治,因为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同时,要学经济,懂得经济规律,这是建设祖国离不开的;还要学历史,汲取历史经验,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他看来,学习社会科学“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地认识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的发展道路”。
四是学习生产知识。周恩来针对学校教学不重视生产劳动知识的缺陷,特别是职业教育较差的情况,指出这必然导致“一般青年总是想向升学的方向发展”,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的家长“替儿女的升学焦心”。他强调:“不但要加强专门的职业教育,而且一定要使我们的高小、初中和高中这三级的毕业生都能掌握不同程度的生产知识”,“在学校里就能够学会一门生产本事,以便他们进入社会就能够参加生产劳动”。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周恩来当年指出的问题,今天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甚至更加严重了,必须下决心加以解决。
五是加强科学研究。这是周恩来对中等专业学校特别是理工农医等科的高等学校同学提出的要求,强调“要钻研自己的学科,在实验室和生产中进行科学实验,然后再用到生产中去”,还提出努力“突破科学技术尖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期望。周恩来为发展新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尖端科技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丰功伟绩。
六是学点革命文艺。周恩来认为,文艺修养和一个人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是很有关系的。学点革命文艺,有助于增强个人修养,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和无产阶级的战斗精神。就“有些青年觉得进口电影好,美国电影更好”的现象,他明确指出:“我们可以看一看这些东西,但是必须加以分析,学会辨别好坏,而不能看了受害。”应该说,科学借鉴国外,力戒盲目崇洋,不仅是学习文艺的必然要求,也是搞好各方面学习的基本要求。
(三)
实践没有止境,学习也没有止境。周恩来上南开中学一年级时,写了一篇题为《一生之计在于勤论》的文章,开门见山地说:“欲筹一生之计划,舍求学其无从。然学而不勤,则又何贵乎学?是故求学贵勤,勤则一生之计足矣。”他还列举了“闻鸡起舞”“映雪读书”等中国历史上的生动事例,充分论证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意义。
周恩来的一生,正是勤奋学习的一生。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他在繁重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学习,挤时间读书。1943年3月18日,他在整风学习中所写的《我的修养要则》,第一条就是:“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第三条则是解决工学矛盾的办法:“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
后来,周恩来多次谈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还说:“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中国这句古话很有道理。我们现在要更进一步,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改到老。学然后知不足,越学就越感到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知道的东西太少了。”1951年9月29日,周恩来在北京、天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作报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答了知识分子如何学习和进行思想改造的问题。他说:“大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造自己。我想,凡是要求学习的人,都应该有这样一个起码的认识。”“拿我个人来说,参加五四运动以来,已经三十多年了,也是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改造。也许有的同志会说:你现在担任了政府的领导,还要学习和改造吗?是的,我还要学习和改造。因为我不知道的事情还很多,没有明白的道理也很多,所以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认识,这样才能够进步。”周恩来的报告情真意切,给在场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这是周恩来1958年勉励侄子周荣庆到基层锻炼的一句话。周恩来的为学之道,为之注入了新的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无论怎样的人,都活在某种习惯当中,散慢、游手好闲、无所用心是一种习惯,勤奋、积极进取、爱读书爱思考,也是一种习惯,如何从旧的习惯转换频道,主动进入一种新的习惯,这需要“逼”一下自己。所谓自我改造,就是从不爱学习、不善于学习的坏习惯,转移到爱学习、会学习的好习惯。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