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并建,礼乐生涯

昨天傍晚,田孝犁社长和师母来到地扪,而修立书院的张应平老师略早几个小时到,他们都是第一次来地扪,大家重逢,分外开心!

田社长来地扪没什么事,只是常听我们说起地扪如何美,一定要抽时间来看看,这次总算是成行了。张应平老师在八十年代,创业初期,在黎平地区待过九年,我约他来地扪生态博物馆,与任馆长结识,大家都愿意为文化做点事,应该多交流,相互支持。

下午喝茶时,聊到一个现象。这些年社会上爱学习的都是女性,大美生生团队也是女性居多,常有老师感慨,男性到哪里去了?爸爸们到哪里去了?我觉得,这不仅不是问题,恰恰是大势所趋,说明女性在教育、文化领域将越来越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常有朋友说,女人的格局、胆魄不如男人,故大事还是不能靠女人。我想,这大概也是一种成见,其实,在当今时代,女性比男性更有优势,当我们突破了性别意识的束缚,女性不仅可以做大人,而且气质更和平,更温厚

生命的本质是阴阳同体,乾坤并建的。“男尊女卑”是过去两千多年儒家的固化观念,在今天这个大开大阖的时代,必须超越。如果为“女性大人”找个智慧的代表人物,那么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老子。不信的话,我们不妨略举《道德经》的三章为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良知不分性别,慧命不分男女。我们之所以对女性有“格局、胆魄不够”的印象,一是男性的成见;二是的确女性朋友通常也摆脱不了从小被灌输的性别意识的束缚,甘愿做“第二性”。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女性大人!

【地扪大部队日知录选编】

◎今天写生课,在篮球场那边画我们居住生活的博物馆。对着同一个建筑物、自然环境,同学们画的各有不同,都带有自己的风格,生机无限。

下午做公共卫生值日,不知为何,心中体会到一种轻松的感觉,越干越开心,整个人都松了下来,体会到了动静结合、轻安乐

◎今天是来地扪的第二天,杜杰老师带我们出去写生。老师选了一块“风水宝地”,那里景色很好,有小溪、树木、房屋、山,四个景物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山水画。

我选了一个地方,正对着房屋和小溪,闭上眼,倾听小溪“哗—哗—”的流水声,叽叽喳喳的鸟叫,还有小狗在追逐打闹。在这里可以闻到草木净化过的新鲜空气。深呼吸,身临其境,舒服极了!

“写生观察很重要,先不要着急下手,认真观察,想好了再下笔”,这是精髓。

◎今天去到了博物馆外头写生,绿水青山,乡间炊烟袅袅,偶有行人路过,问起我们来,言语间也皆是纯朴的善意。城市的喧闹将心磨得麻木,但在这时光边缘的村落,时间仿佛一针一秒都放慢了,置身于天地间的农人们过得自然而然,安泰极了。

写生是感到对面的景物与我“融”在了一起,细细品味,有种“一体感”,就像从不曾分离那样,很美。想起今晨主课,“我们都是乾(惪)坤(道)的孩子”,很感动。天心在我心头啊,所有的“我”都是新生儿,但同时我心里还住着一个“祂”,恒在。这些都是天地的祝福啊,乾坤的孩子,象天法地,“我”的一次次重生,都是要活出通天达地的精神,所以从来成长不是盲目的,就是要完成生命的自觉,见证生命的喜悦

【泉州小分队日知录选编】

◎今天上午去了海交博物馆。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这里不仅有我们自己的中华文明,在多年前就已有多种不同的文明来这里,越发感受到在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底蕴。每种文明各美其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世界不可能用一种文明来统一,而因交流而丰富多彩。众乐乐。

晚上与几位老师交流学习,每个人的弹法可能都细微的不同,但却相和,心与心之间是没有隔阂的,由南音感受到中国人的性情。这里人是多么朴实可爱,无隔的。就如同今天日志中的一句话:“你的良知,与我的良知是一个知,不是两个知。”心与心的交感,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通。水土养人。

◎今天上午,我们一起去了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面有很多关于西方宗教在泉州中国化的展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两个经常打得你死我活宗教,但在泉州,居然和睦地相处着,与中国更古老的文化交融在一起,非常的美好。这背后其实就是礼乐文明对它们的化育,有谁不想好?只不过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而已。而礼乐文明则指明了一条走得通的道路。在古代,它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今天也就一定是可以的

晚上,乐社里来了很多前辈,我们一起玩了很久。这是跨越一切障碍的,任何人都可以玩在一起。谁让人本来就是这样的呢。

【潮阳小分队日知录选编】

◎下午继续吹笛子,可以吹《景春萝》了,不过吹得很烂,连着吹几遍就头昏脑胀,四肢麻木。休息一会继续吹,还有指法,总是按成唢呐F调的指法,吹得慢还可以,一吹快就乱套。

下午三节课,笛子、打击乐和软线课,打击乐又学了新的,不难(但老师说很难),和大锣鼓有点相似。软线课学《灯楼》,蛮好听的,刚开始很慢,到后面渐快,结尾有点戛然而止的感觉,很微妙!

◎在潮阳的一天时间很自由,但我们都充分体验生活,所以一天天,还是满满当当。

主课上讲到新生儿,生命成长就要把自己当成新生儿,即使有累生累世的业力,但永远是乾坤的孩子,眼前短短几十年人生光景,既然如此美好的新生,那便尽情去活吧!快乐于天,“维心亨,行有尚”,都以诚应天心,也应万事万物。独立而一体。

从下午两点开始上课,除了吃晚饭,我们一直上课到深夜。总共三堂课,最后的练习有种三合一的感觉。配上浅浅的鼓声,只是简单的调子也美妙。老师们很喜欢强调技巧,这固然重要,但是我们还要往内走,就像王镇华老师讲的“文化之旅”,是回家,重建精神家园。

◎今天早上读地扪、泉州同学的日知录,十分欢喜。我们虽相隔千里,但大家通过写生、侗歌、南音、笛套又活在同一片广阔的天地,走在同一条“道”上。礼乐之义,就是让天下人都回到天地的怀抱中,充实独立而一体的惪跟道,在自己周围尽一点本分事。这两天感觉下来,发现做到这个也不难的啊!无非回头认肯,天道,王道行矣。

上午共学了《复性大明,感应道交》《维心亨,行有尚》两篇材料,每每读到镇华老师的句子,只觉是那么的到位,每一个字是如此直心流露。有感触的地方太多了,不便一一抄在此处。但读完后心里非常之充满、踏实、和平,同时也有一丝淡淡的喜悦。这种喜悦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法喜充满”吧!非常感恩镇华老师!

下午学笛套,吹笛子都快把我吹emo了,但老师细心调教,也让我重拾信心。虽说笛套有流云般之柔美,但细细感受里面也有一份康庄大气。想起集贤鼓乐的正大朴厚,也略有相似之处。虽处南北两地,但神意皆通(包括南音、侗歌、大锣鼓……)。同时通天达地,荡漾着天人一贯的美好,所以笛子再难吹,也仍心生喜悦。如此直面上天,穿越一切宗教、种族、性别的隔阂,正是这个时代的急需,所以也特别感恩这次缘分来到潮阳

参阅【王镇华老师谈蒙特梭利与详解《旅卦》选编】:

下面我想念几段蒙特梭利的话,让各位体会一下。你要去捕捉心灵的语言、内在的世界、精神的世界,它是一种很熟悉的感觉,但是却不容易捕捉。比如说,每个人要讲真正的自我,只有在你最放心、最敞开的时候对着知己讲两句,讲完以后,说不定要你再讲也不容易,除非你好好的捕捉,讲完以后觉得刚刚自己讲得还不错,把自己讲得蛮清楚的,赶快写两句。

蒙特梭利理论被误用

我们对于内在的自我,只有“偶开天眼觑红尘”,偶尔看到一刹那就过去了。蒙特梭利这位罗马大学第一位女性医学博士,同时是一个很虔诚的天主教徒,她有科学家的精神,又有宗教家的深刻,所以她讲出来的这些婴幼儿的科学知识,在教育界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经常取用,大家对她有一种很特别的信任,但是,又不是很慷慨地面对她、宣扬她。她的孙女来台湾地区,就很埋怨美国,都把她祖母的东西局部膨胀,发展出很多套幼教的理论,那个反而是把人给切割(局部化)了;虽然每一块更精致,但是整体模糊,那是有危险的。我们大人要去接近孩子,很容易用我们大人的自我意识,然后疏忽了小孩的脉络

进一步说,大人是意识的脉络,有意识的教法,像美式教育,他是一种科学科技教育,你要在孩子懂的时候教他,他就会吸收,但这是科技的意识教育;小孩子不是意识的,他是无意识的,是觉知,所以你可以教他现在听不懂的东西,只是不能勉强他背,他可以把他吸进去,等到他懂的时候,他自己在里面发酵(自己领悟)。所以,用有意识的科技教育,来教育无意识的婴幼儿,这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偏差。

生命何其精微

还有就是,当你有一种眼睛,懂得阅读婴幼儿的生命成长,你就会开始对我们大人的心态,有一种“重复的可怕、粗糙的可怕”的发现。年初二我们家也来了一个女儿的女儿,从那一刻起,我才发现我自己有多粗糙,我连讲话大声一点,她都会吓一跳;然后,她看你的样子、她睡觉的样子,她用她的左手玩着右手,右脚搓着左脚,甚至哭……你如果已经打开你某一个心灵的眼睛,你所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我自己两个小孩长到这么大,我都没看到,两夫妻都在忙,反而孙女儿来到的时候,看到的是生命极为精微、动人的一面。总之,我们大人要小心用自己替代婴幼儿的脉络,她是随时在成长,而我们却一直想停在“好乖喔,给我亲一下,又抱一下”,所谓爱她的状态

你千万不要乱抱,我告诉你我就犯了很大的错,因为我很懂得怎么样用我的节奏、气氛让小孙女入睡,结果就错了,因为应该让孩子自己睡在固定的床位上,我每一次看到她吵着不好睡,因为睡觉近乎死亡,都有情绪的,她也有,但是如果你懂得很精微地处理,她应该可以自己睡,偏偏我这个外祖父不太懂事,想发挥爱心猛抱,而且我抱得不错,世界民歌一放,一摇她就睡了,不超过两首歌,结果坏习惯被我养成了。等到让她自己睡,她就哭给你看;有各式各样的说法,让她哭三天,我们怎么舍得让她哭三天,有的说慢慢减少。不过还好的就是,生命的考验跟挣扎,就是一种一种来到,什么事情都是很有意思的,但是也都是生命性的考验。

对婴幼儿的看法,考验你的成熟度

好,我念几句蒙氏的话,作为一个开头的体会。蒙氏说“教育只有一个祖国,就是这个世界”。还分这个国、那个国的教育,那就糟了。联合国应该注意这件事情。耶稣说“谁能像这个小孩,谁就是天国中最伟大的”,他还说过“谁像小孩才能进天国”,到了天国,像小孩的就是天国中最大的。其实,对于小孩的看法,是考验一个人真正的成熟度很好的标准。

在中国的圣贤里面,孟子说过“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也”,老子更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专气就是专注,致柔,心不要那么刚硬(理性、执着),新时代就是柔性思维,心灵是最柔的,这个柔不是软,而是对任何主体的尊重,所以老子又进一步“专气致柔”,他把婴儿达到的生命境界点出来了,专注而柔软。《老子》另外一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说一个人修到德很厚的时候,就可以用赤子(婴幼儿红通通的,那个婴幼儿叫赤子)来形容。原来一个人德高了以后,他的慈祥、柔软,充满着对你的专注、倾听、接纳,可以用婴幼儿来形容

儒者之道,若保赤子

有比这个更直接的,在《诗经》里面出现三次,“其德不回”,就是婴幼儿他每天在成长,他不会回头看他得到了什么、老是眷恋自己的拥有;他来看你,你以为他对你有兴趣,看不到几秒他移开了,你蛮失落的,其实他来看你并不是爱你,他移开你更不是丢弃你,他只要看新东西,当他看到够了他就移开,这就是孩子一颗成长的心,不会眷恋,停在某一个点踏步,不会的。这个,又把小孩子的这种成长的心,真正敞开面对新东西的心也点出来了。

《孟子》里面还有一句话,“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我们对待自己的良心,对待自己找到生命的道,这都是儒道两家所教的东西,你对待自己的天良、对待自己生命的道就要像“如保赤子”,就像妈妈带小孩的那种呵护,亦步亦趋,不能有一刻放松,对不对?这就更有意思了。原来生命的德跟道、天良跟怎么活,不能那么粗,说我得到就得到了,反而要像带小孩这样,没有片刻离开你的视线,总是全心在陪着他。你有没有全心陪着自己的觉、觉知、天良?真的得道了,你有没有真正地贴紧生命本身,呵护着偶尔掌握到的道?可是,到底哪一位圣贤教我们怎么带小孩?佛陀有吗?耶稣有吗?孔子有吗?这个值得我们想一想!他们都有肯定喔!可是并没有教妈妈怎么带婴幼儿。

生命从平静状态出发

蒙特梭利对于个人方面,她说“诚实胜于一切”;“当一支军队丧失英勇的精神时,赏罚只会使他腐败而灭亡”;“真正的进步,乃在于发现某些潜在的事务”,反过来说,我们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台面上有权利、有财力的领袖人物,一直还不面对真正的事情。蒙氏说“从平静状态出发,从事某些自己想做的活动”,生命从平静状态出发。“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制力,这个跟无助状态是并行发展的”,你不能够自制,自我节制,其实你自己就暴露在一种无助状态;这个就像“愤怒往往伴随着怠惰而生”,会生气的人他不能自制,他会去生气,因为生气比较容易,是一种怠惰行为,也就是无助状态。

人跟人之间,蒙氏也有几句话,一个被扭曲的生命,我们有很多补救动作,譬如说上班有压力,那么总要去纾解压力,她说很多这种纾解压力、解放的行为,其实“不属于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说小朋友上课很僵直的坐在那边一直听,所以英国有一位教育家发明了韵律舞、韵律操,韵律操毕竟对僵直的上课有帮助,他对人的人格也比较尊重,可是跟这个人格、这个身体到底该怎么动并没有关系;韵律舞跳多了膝盖会坏喔,我最近才听到一个朋友,因为他并不了解身体在关节上、中心轴的使用,一直乱跳操,就过度地磨损。

会成长的人不需要娱乐

她说“娱乐,并不属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跟我们的常识相反,谁不需要娱乐?一个会成长的人不需要娱乐,娱乐好像纾解你的认真、用功、紧张,那是偏离了自然生命,在人为的一套里面,紧张压抑久了,你才需要去娱乐。要不然你每天自己在成长,成长就是最大的娱乐,工作就是休息。【评:说得多棒啊!这是真的,当你全然地投入生活,工作、学习、生活是打成一片的,没有刻意的假期,也没有退休这一天,而是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蒙氏说“能够自我控制,也因此能够免于别人的控制”,反过来“屈服于感官,是任环境摆布的奴隶”,已经在说我们今天消费生活了。“没有人能通过模仿而专注,模仿使我们受到外界的羁绊”我们,现在资本主义大量的教我们不要落单,跟着时髦的节拍走,都是模仿,你在模仿中你根本不能做到精神的专注,因为那个不是你内在自发出来的,整个心灵、整个内在意愿要作的,不是!

真实的事物显得渺小

最后她对于教育也有一些话,“虚假看似伟大,真实的事物却又显得渺小,因此,我们在世界上浪费许多的精力跟时间”,我们都在作虚假的事,真实的事看来都显得渺小。“我们一直想要旧的,因为我们并不了解有新的……新芽初吐必定是卑微、单纯的。”她的话像诗一样,触到我们心灵底层的一些感觉。我们今天教改都是伟大的概念,却还没有整合好,我仔细地看了那个总报告,大概全世界伟大的概念都被我们收来了,但是没有整合好。更重要的是:人家那个概念,里面都是生命卑微的工作。

刚刚这些话,你真的要捕捉还真不容易,就是会有感动,可是你如果活得太粗糙的时候,就又没有了,真的要像妈妈那样“全心呵护着那个小孩”,用全心宝爱我们心灵的发现,不能有一点点懈怠。那个妈妈带小孩的神情喔!你不会忘记的。

《旅卦》:小亨。旅贞吉。

旅,“小亭”。观光做得再好,只能小通啊!“旅贞吉”,就在旅途上还是要遵守正,遵守自然法则、正道。

初六: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人生如旅,最重要的是“琐琐志穷”,看《小象》。就这一生啊,千万不要琐碎,天天你你我我、琐琐碎碎的对立起来,而心真要做的大事,一直可能到临终都还没走上去。这个是你自己找来的灾,就是《满江红》唱的那一句:“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

出门在外,行囊里面有资斧,这是农业,不是今天,还带一把斧头干嘛!又不是斧头帮。但是有一把斧头,在农猎时代是很重要的。然后呢,也得到资金,也得到一个童仆,贞。因为六二是阴居阴位,最恰当的,就是出门在外,三个条件都有。

九三: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

“旅焚其次”,你把自己旅途的房子都烧了。“丧其童仆,贞厉”。就是出门在外,有些人心里害怕,对于事情的要求太严苛,看到房子不好就生气,猛退房,连旁边仆人都开除。就算你有理由,出门在外的处境,这样子做,就算理由正确,也是凶,也是危厉,就是很糟糕的处境。

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

到了九四,“旅于处”。旅,到了你停的地方。处,就是止处。“得其资斧”,就是资金跟保护的工具都有了。“我心不快”,因为旁边没人讲话。我是很少旅游,虽然环球、大陆都是两个月,一个人跑,我没有这种感觉。在座常常往外跑的,一个人哦!很重要,一个人,有没有找不到人讲话的“我心不快”?因为这要问。

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

六五,“射雉”。雉,就是在鸟禽里面很高贵,台湾叫帝雉,是鸟里面的皇帝。“一矢亡”,你一箭,就把那个高贵的鸟射中了。换句话说,你真的是天分很高,你怎么做事怎么成功,但是你在旅途上,你在侨居地,只能得到市长颁发的荣誉市民,最后“终以誉命”,对不对?你的结果啊,当地人就说:“唉,他是不是得到我们的荣誉市民?”就完了。如果在自己的故乡呢?不一样了吧!我觉得大陆要好好的用历史的厚度,当地人在当地留下的美德是非常巨大的精神能量,然后不要赞美、太多赞美移民的人。台湾早期很多逃难逃怕了,就拚命的往外移。要出去就早点出去,心不在本土的,就走。真的,不要羡慕。有一次,我一个朋友老马,在中正机场看到一位华侨回来了,很骄傲。在国外寄人篱下,回国还以为高人一等,我们的老马毫不客气:“你回去啊!”吼!现场一下子就把问题拉高到民族的层次、国家的层次,很多人就鼓掌。我们的老马现在很有意思,他换肝换肾,在天津换,还活得挺好的。生命的韧性,跟你做什么事有关。

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

上九,旅的极致,“鸟焚其巢”。这只鸟把自己的本巢,有了小三之后,连自己的家都毁掉了。“旅人先笑后号咷”,这个值得作为一个判断的标准。所有的判断,是先笑后哭?还是先流汗流血再笑?活着不容易啊!你不下功夫,怎么会愉快呢?所以千万注意身边的吃喝玩乐,尤其感情债还不了,乱恋爱,损失惨重。我到底在干什么?“丧牛于易”。易,就是一个田猎的场所,或者耕田的农地,都可以叫做场。牛都失去了,而牛又是比人的力量大一级,所以生存之所赖,在旅途上更重要。不要以为我侨居国外,就看不起自己的故乡,不可以。回国诚实一点,寄人篱下那个滋味,可不好受。

最后一个字,就是“凶”,我们也讲完了。对不起,这个叫作车子开太快,一定会车祸。回家仔细看,下一堂课有问题再提出来。

【评:镇华老师对《旅卦》的解读,同学们读了可能比较无感。旅行、周游世界不是挺快乐的事么?怎么描述得这么艰难?这里面有一个时代的背景因素。古人外出不易,故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古人安土重迁,把长期离家看成是万难之事。古人长途旅行,通常出于谋生的考虑,如经商、逃难、不得不周游列国等。正是针对这种“难”的情绪和事实,《旅》卦讲述了在漂泊中寻求安居的原则。卦辞表明,出门在外,当以柔顺持中为本。卦中六爻,凡柔顺中和者得吉,刚强高傲者则凶。故大家可再细细体会。

山火旅卦,下卦“艮”是山,上卦“离”是火,山上烧火,火势蔓延,不停的往前燃烧,就像旅行的人,急着赶路居无定所。旅居在外,不安定像。火灾,火山,火把,烟火台。居不安,而道不废,火丽高而明而慎。旅,贞而明。在旅居生活中,要注意安全,与人交往,谦虚谨慎,守持中道,才吉祥。

夸父班、草原班,以及大美礼乐团,作为中华文化重建革命军中马前卒,长期人在旅途,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一马当前,是重建礼乐生活的开拓者。故一定要行得正、走得稳,才能得到各地民众的接纳和肯定。比如,我们去年年底去马来西亚适耕庄,如果我们不严格要求自己,遵守作息,搞好内务,一日三餐,有条不紊,而是到哪里,队伍是乱糟糟的,讲脏话,不检点,对人缺乏尊重,试想一下,别人对我们的印象会是怎样?

一支优秀的队伍,不是为了装模作样,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如果平时同学相互作弄,相互贬低,不上进,不团结,如散兵游勇,乌合之众,那么肯定走不远。有人喜欢讲这么一句话:“一个人走路,你可以走得很快;而一群人走路,你可以走得很远。”其核心,是大家要团结一心,互帮互助。《旅卦》象辞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给我们的提醒是,尽管我们到各地学习礼乐,文化交流,是愉快的事,但必须要纪律严明,明断决狱,不能松松垮垮。谨记。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