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5年3月16星期日
受现代科学理性的训练,我们头脑里的“时间”观念遵循某种标准,秒、分、时,它的步伐似乎是匀速向前,无法停歇。——其实,这种“时间”观念,与“性别”观念一样,都属于后天意识,是受后天生活环境影响、受后天教育而形成的,未必是真的。
个人意识的发展,以及集体意识的转化,都有“突变”的可能【注:所谓个人的“开悟”、社会风气的否极泰来,都是某种“突变”】,并不会一直按照墙上钟表刻度规定,按部就班地往前走。“敏感”的人,除了能随时感受到物理时空的变化(譬如在潮阳登机前,与在正定落地后,南北气候、景物的巨大差异,潮阳的春天与冀州的春天是这么的不同),还能随时感受到“集体意识河流”的转向。
所谓“历史三峡”,就是一个群体的命运被逼迫到生死抉择的关口,急流险滩多暗礁,稍有不慎,就会头破血流、船毁人亡。按理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不愁没有饭吃,可为何大家都有一种普遍的莫名的焦虑?——这就是因为大家身处历史的突变中,却不自知。
“时间”既不是数学意义上的射线,一直向前,只会更快、更高、更强;也不是钟表上的标准圆周,总是那么按部就班。从个人意识的发展而言,“时间”更像是江河水:孩童时期,时间就是田野的小溪,里面有泥鳅、蝌蚪;少年时期,时间成了老家的那条大河,可以勉强游个来回;而到了青壮年,时间就成了大江大海,需要你勇立潮头。
中国人对生命的全部认识,都基于“天人观”,故“历史感”背后有“春秋大义”(即天道)为参照,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现代人狭隘,凡事只从个人好恶、得失出发,面对时代的大潮汹涌,当然会有些手足无措,不敢迈步。
从心理学的统计数据来看,当前社会抑郁、焦虑、缺乏幸福感的人比例很高,似乎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其实,将“我”放到广阔的天地间,放到生机盎然、生龙活虎的群体中,这个“我”的紧张很容易松动。人的“自觉”,很简单,就是从“认肯自己的本来面目乃‘天人’”开始;然后通过主动投身历史的滚滚洪流,尽性开展你的天命。
昨晚,与玉泽园的家人们共进晚餐时,我提醒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未来三五年,时间还会加速,因为现代中国要面对的“大考验”,就是人类集体意识的转向,即文明的转向:是继续走西方商业主义、强权政治的道路?还是走人类和谐共处、和平发展之路?
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除非你躲在山里,做自己的所谓学问,炼自己的不老金丹。还是孔子说得好——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吾从孔子。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摘】
◎回家啦!经过前后八个多小时的飞机与大巴,一觉醒来,已经身处玉泽园了。窗外是熟悉的湖面与柳树,而湖对岸就是我们的家啦!到了宿舍,将行李收拾好,在园中转了一圈,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过年,我们回到了各自的小家;开学了,就来到这个大家,都是一家人,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兄弟姐妹!
出去学习不容易,能回来更不容易,要感谢基地的老师们,我们在外学习,背后都有老师们的身影,大家一起让玉泽园一天比一天更好了。这里不仅我们回来了,春风也吹来了,迎春花开了,随春天来的还有无数愿意来过礼乐生活的人,玉泽园再次充满了生机。
◎今天上午坐着飞机离开潮阳,飞机在正定落地,一出机舱,一股冷风就迎面而来。
大巴把我们载到玉泽园,看着窗外波光粼粼的湖面,好像除了发动机的引擎声和柳枝划过车顶的沙沙声,还真的听见了潺潺的流水声。基地的老师很贴心,宿舍里床都铺好了。自习室的门口按上了声控灯,玉泽园一天比一天方便了。晚饭虽然只是普通的打卤面,但我却吃了一大碗。很香!
玉泽园越来越像家了,每次回来,看到熟悉的教室、牌匾,甚至是楼梯,心中都忍不住赞叹一番,“哇!原来这里变化(在心中)这么大!!”这是一个安定的家,每次回来,心都会踏实地放下来。这意味着接下来的日程又从未知变为有规律,让“马背上的班级”有一个大本营,发自内心的欢喜。
感恩上天,感恩各位老师在背后的默默付出,感恩父母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
◎今天一早,我们大部队便开拔,离开了潮阳。坐在大巴上与要留在南方的同学们告别,满满的祝福。无论是我们的同学,还是这里的老师们都很放松。这一点是我要学习和带回冀州的。
读书、学艺不仅仅是要有“历史感”、“使命感”,而是越来越诚恳,越发有一种确信。过去的历史是沉重的,我们既要铭记先人们的光荣,也要不忘他们的苦难,同时,更要放松,从中可以见到生机。诚心求道,继往开来。
回到北方,天气很冷,同时也有了一丝春意。见到了在基地的老师们,如同回家了一样,都很熟悉,很亲切。期待明天的开展!
【来自潮阳学习小组的报道】
◎潮阳两周英歌学习圆满结束,在潮阳不仅学习、体会到英歌的精神,还学习了潮州话和童谣,很饱满,收获丰富。
今日一早起来收拾宿舍,随后目送老师、同学们离开,然后坐车10点左右到达潮州。行李放好后,见到老师很开心,稍作休息后马上进入学习状态。学了半天的大锣鼓,很充实,老师的时间也排满了,有很多学生来学习打鼓,每个人来都是先从基本功开始练习,看似简单的基本功也是最难的,通过一槌一槌敲击也在慢慢累积功夫。我们在学习锣鼓,同时也在学习老师的教学方式和精神。
◎今天早上,将同学们送走,回到酒店休息了一上午。下午转移阵地,现在住的这个酒店离林老师家很近,也就500米。下午4点左右,到林老师的玻璃店里,跟老师聊天,跟老师聊了聊最近的想法,老师也很支持。一路上能有这样的老师引路,是我们的福分。晚上跟老师一起吃饭,发现潮汕的“没事”很需要技术含量,林老师也让我们尝试着去体验。席间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新,“要想跟老师学技,先得跟老师学生活。”因为不知道技艺所生活的环境,也无法很好地深入技艺。
【来自修立书院同学的报道】
昨晚在塗库听完笛套,与老师和同学们道别,离开潮阳。汽车驶上海湾大桥,看着身后灯火一片,心头不舍,神灵护佑,多么祥和!这是我们文化的故乡啊,礼乐流行,民风德宁。这次来潮阳,最大的感动就是上达之路如此简易,慎终追远,回归本元的礼乐教化,就在日日的生活中,生之活之,道不远人,德在人心。
昨晚有幸再闻笛套,如听仙乐耳暂明。金声玉振,与天地合鸣,大而化之。民间也可以奏出圣人之乐,把殿堂之音传唱得这么好。“礼乐失,求诸野”,野于人而近于天,同心同德,中道今来。我们心灵的神明,无异乎文明启始圣王的神明,一点灵明克己复礼的盛世,并不在过去,也不待未来,天下归仁一人足矣!
今早,院长和瑞林哥开车前往深圳,与立信老师、大米老师还有田老师又见面,下午一起“二刷”《哪吒2》,又有很多新的感受。“无善无恶心之体”,真正要警惕的是我们的分别心,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才能在意识错综复杂的潮流中正言正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才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而非超越、扩张。武化化育自己,文化化成天下。祀戎举国,文明开疆!
(中霖整理)